《消失的情人節》對我來說,是一部悲傷的電影。它描繪兩個不被愛、也無法找到愛的人的奇幻愛情故事,然而不只他們的關係建立在奇幻情節上,那個愛情的核心根本是空洞的。那個空洞,讓我看完感覺到深深的悲傷。
女主角曉淇是郵局的櫃檯職員,個性活潑直率,但從未談過戀愛。當一個健康操教練/區塊鏈創業家/善心斜槓花美男對她投懷送抱,她覺得自己等了30 年的好運終於一次爆發,偏偏就在情人節那天早上,她發現自己竟然莫名睡過了一天!期待極了的約會付諸流水;男主角阿泰則是遲鈍又內向的公車司機,他一直苦戀、苦等著童年相處過幾天的女孩,苦無對策的他只能每天寫一封信,去對方上班的郵局寄給收不到的她。直到情人節這天,阿泰發現整個世界竟然暫停了,只有他一個人的時間在流動。
而作為一部喜劇,《消失的情人節》很難得沒有剝削兩位邊緣人主角(雖然,還是不免微微霸凌了隔壁「資深」的女同事及後段另一個被騙的「美麗」小姐),曉淇的「醜」態和樂觀並存,阿泰也傻人有傻福。陳玉勳對他的兩個主角是真心心疼的,這片心疼透露了故事真正的主題,也就是兩個「愛情弱勢者」的緣分。
《消失的情人節》的結構很特別:電影前面95%被切成前後兩半,先是楊曉淇的角色介紹、她的奇幻經歷和應對,後是阿泰的心路歷程及「情人節消失」的真相。這兩段的關係,與其說是謎題與謎底,不如說是拼圖的左右兩半。兩位主角各有故事,也各有旅程,但是直到拼成了一整幅圖像,這對男女仍然不曾真正「交會」。沒有相遇,沒有相處,也就沒有化學反應可言。
但這又是一部愛情喜劇。所以我們要怎麼看待它?
《消失的情人節》如此可親、可愛、真誠,但我在其中看到的儘是悲傷。楊曉淇一直不被愛,也沒辦法找到愛,這樣的自我認知讓她自信心低落,所以一收到關愛就幾乎無條件陷下去。阿泰在劉冠廷的演繹下,連要好好跟人說話都不容易,這樣的角色自然容易落入愛情的弱勢群體。而整部劇本對他們的關係有兩層描述:第一,他慢而她快,所以情人節這天他多了一天「利息」,她則平白丟掉了一天,這設定意味著他們是命中注定、天造地設的一對;第二,他對她多年來的一片真心、苦戀和等待,都在情人節謎團的牽引之下,最終讓她知曉了。她發現自己原來是真的被愛的,於是也愛上了他。
因為知道了,所以感動,所以可以剛剛好也喜歡你。不退的真心讓人融化,戲棚腳站久就是你的,可是——我以為我們對情感教育的思考,已經來到不該再灌輸(尤其男孩子)「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會感動對方」的童話觀念的階段了欸。別再《烈愛風雲》,別再《天龍八部》,我們需要《愛情昏迷中》的一針見血:就算你用盡真心,為我付出一切,我也沒有義務一定要成全。故事後半還揭露:阿泰最初的愛意,是因為楊曉淇「對他好」。這再三證明了《消失的情人節》要說的,不是他們如何相愛,而是這兩人都因為不相信會被愛,所以一隻手伸來,不用看到背後那個人,就可以先愛上「它」。
這樣的感情觀,或該說這愛情本質與經驗的空洞,是編劇失誤嗎?我認為當然不是。別忘了他是陳玉勳,別忘了《健忘村》的笑裡藏刀,我相信導演肯定意識到這當中的悲劇性。在他為尊敬的「喜劇之王」顧寶明打造的壁虎角色身上,我們看到被遺忘,沒有人記得的疲憊,它代表《消失的情人節》的「丟掉」母題——表面上,是曉淇被提醒了自己丟掉什麼,丟掉曾有的約定和一片真心,但其實她自己也是被丟下的,需要被提醒「有人會撿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