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的魅力:無己、無功、無名

2021-01-09 月兮書記

《逍遙遊》以寓言開頭,展現了一個美好壯闊的畫面。孔子說過:「言不盡意,立象以盡之。」

文章這樣的描述,容易瞞人,一般的人只看到一個荒誕不羈的故事,猶如《山海經》,但我們看,從開頭一直到下一個結論: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其實,這麼長的描述,都是為了這十二字作的註解。單純看這幾個字,什麼至人、神人、聖人,被繞暈了,也不知道什麼是至人,什麼是神人,什麼是聖人,大概都是高人一等的人物吧。

先不管什麼至人、神人、聖人,先看無己、無功、無名。世人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兒女家產,好吃、好住、好玩,還要立功,在社會上要有地位,要受人尊敬,再者,很多人是為了名,要出名,不管是好名還是歹名,都要留下名聲,有名就有利,要名利雙收。孔子也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所以,從中可以看出,世人是被己、功、名束縛住了,不能瀟灑自在,而達到逍遙的目的,就是要無己、無功、無名,即不被己、不被功、不被名束縛住,也就成了高人一等的至人、神人、聖人了。

除了這,世上哪裡有什麼至人、神人或聖人呢?

先看第一個寓言。

一、鯤化大鵬

鯤和鵬是不是一個呢?是一個,先不要被名字欺騙了,《道德經》開篇:「名可名,非常名。」而且結論也說明聖人無名,不要太在意這個名而忽略了實質。鯤和鵬是一,不是二。

鯤和鵬有什麼不同?做的事不同,也可以說一個人的人生階段不同,一個人經歷小學,再到大學。鯤如同上小學時候的自己,鵬如同上了大學的自己。

上大學是為了什麼?為了一個更加光明的前程。

鯤和鵬的特點:大。

這個「大」字,要特別關注,一個極北,一個極南,還要在天空,背負青天。「極」,是不是地理位置的地方呢?當然也不是,這裡都是一種比喻。己、功、名,可以說是一極,而無己、無功、無名就是另一極。這其中的活動空間都很大,自己最大,功名最大,但相對於青天還是小的,所以引出了小大之辯。

再看《齊諧》這本書,莊子說是記載志怪的,是不是和《山海經》一類的啊。「齊」,這個字要注意,因為第二篇就是《齊物論》,常用的詞有:整齊、參差不齊、見賢思齊、齊名、齊全、河水齊腰身,人都到齊了。

可以看一看,一個「齊」字,它有好幾個意思,是不是還有別的含義,姑且不論。「諧」字呢?如今都講究和諧,這個書名放在這裡就很有意思,到底有沒有這本書呢?我自己還是認為把它放在無何有之鄉比較好。

山海,都代表大千世界,突出大而廣,「齊諧」呢?從字面看還是萬物,因為其中有鯤、有鵬、還有後面的各種蜩、學鳩。

鵬要遷徙到南冥,怎麼去的?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九萬裡,乘著六月的雲氣。這個六月,不知是六個月還是六月,因為天地一呼是六個月,一吸也是六個月,再者,六月也代表陽氣最盛的時候,這時風大有力。大鵬飛到天空之上,看到了一番景象: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馬是指浮遊的水汽,也有人說是野馬奔騰的塵土。這是大鵬從上視下看到的景色。大鵬抬頭向上看,看到天之蒼蒼,這個「蒼蒼」的顏色,是天的本色嗎?還是因為虛空太遠,目力所不極所致。

這是以大鵬為視角,如果一個人從下向上看呢?大鵬在天上,是不是也很渺小,如同塵埃,如同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太陽不可謂不大,然而它在天上,人看到它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圓盤。這就讓人想到,一位聖人雖大,但和大道相比,還是很渺小的。

也只有大道的廣闊,才可以讓人遨遊其中,無拘無束。

二、大舟與杯水

這一段是說大鵬的變化圖南之意,志向遠大,需要有許多的憑藉方能實現。不然,中途不免夭閼(夭折),故陳述積水和培風的重要性。另一個注意的地方就是:待時而動或乘運而興。

一個人要厚積才能薄發,還要看時機,時機不對,也無法成就。

三、蜩與學鳩

不同的生活、思想觀念、學識、才能等,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彼此無法理解。這兩個小蟲譏笑大鵬: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世上這樣的事不是很多嗎?

一個人成功前,常常遭受別人的譏笑和白眼,而成功後,以前人的態度馬上就轉了。

小知和大知不同,小知的人是無法理解大知的。

四、小知不及大知

承接上一段,表明觀點,小年不及大年還是闡述小知不及大知,為其作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冥靈以二千歲為一年,大椿以三萬二千歲為一年。古今第一人的彭祖也只是活了八百歲,彭祖比於大椿又是可悲的,而眾人的小知豈不悲哉!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凡夫不可語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們現在崇拜、羨慕的人,何嘗不是彭祖一類,可見,我們不亦悲乎?

五、小大之辨

商湯是商朝的開國君王,用他起問,言這件事,目的是什麼呢?證明小大之辯。也就是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

商湯的關心的事情和一個凡夫關心的一樣嗎?不同。這一段看上去和前面相同,意在為其證明這件事。

六、宋榮子和列子

才智勝任擔當一個官職、行為能夠得到一鄉百姓的讚譽、品德做一位君主是合格的、能力能得到全國信任的人,這一類人,就如同自我滿足的斥鶠,被宋榮子嗤笑。

宋榮子是怎樣一個人呢?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何為內?

自心是也。

何為外?

毀譽是非是也。

這裡主要講外在的名,宋榮子不在乎,達到了忘名的境界,但在莊子看來,猶有未樹。

宋榮子還沒有樹立什麼呢?答:無己、無功。也就是莊子的結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看來,宋榮子的境界也是很高了,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在聖人之上還有至人、神人。

這樣就對莊子所說清晰了!我們看列子。

列子御風而行,雖然免除了走路的艱辛,但還是有所「待」,也就是說,有所依賴,所依賴的就是「功」。可見,列子達到了至人的境界,無己才能御風而行。

神人呢?乘天地的法則、順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達到了逍遙自在的境界,什麼也不需要憑藉。

總結

從寓言中的大鵬,講到世間的人物,湯、棘、宋榮子、列子。這一系列,主要還是講人,人被名利、自己束縛,不得自在,而許多人,反而很自足,所以小知不及大知,這個「及」,也可以解為「理解」,真正能做到逍遙自在,只有:無己、無功、無名。

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敬上

——讀莊子·逍遙遊記(一)無己、無功、無名

相關焦點

  • 莊子淺注3至人無己
    莊子淺注3至人無己青松悟語  著前言皆寓言也,蓋斥小向大也。恐人不悟,此一段乃明言凡聖之別,斥凡向聖。
  • 做人三大原則 無己無功無名
    下面莊子點題了:「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是老子講的真正的「無為」,不過老子只講原理、原則。莊子提到了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頭,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叫「至人」。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不算「至人」。怎麼才能成為「至人」呢?「無我」。「至人無己」,沒有我自己。這個難了,人生要達到無我很不容易。睡覺睡著了不叫無我,那叫昏頭。
  •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 - 好人365-中國文明網
    「至人、神人、聖人」六個大字赫然出現,清晰至極。   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是歷代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並為之養德修身。   「至人無己」,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無我。李靜芝就是一個「無我」的人。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和天下所有的為人之母一樣視孩子為自己的生命。丟失孩子的痛將會折磨糾纏她一生。她的偉大在於她有堅定的信念,有面對命運多舛的勇氣。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有人問:聖人無名,這三句怎麼理解?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三者有兩個說法:一是說,體為至、功為神、名為聖,其實是一個境界的三個方向的描述。另一種看法是,至人至善至美,是最高境界,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評《大魚海棠》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評《大魚海棠》文/丁易之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是《逍遙遊》的最後一句話。於今而言,這三類人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離我們很近。「無己」就是無我,「無功」就是不貪圖功利,「無名」乃是在芸芸眾生之中活得灑脫自如。說來容易,做到很難。在商業片與噱頭片橫掃電影市場的今天,能有一部動畫走進傳統之中,猶神來筆將人物脫胎換骨,憑藉在中國神話中的角色來定位動畫角色又給人以視覺震撼的,《大魚海棠》當如是。
  • 彭壯說社群: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至人無名
    相反,我們這些看似聰明的人,總以為精力無限,智力無限,反而走了很多彎路,成了貨真價實的小傻瓜……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至人無名。2群裡有個小孩,這三招我送給他了,他循環了半年多,日收入在2000多。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6] 。第一段從形體大小,壽命短長,說明世間一切均有憑藉,有所局限,不能逍遙遊,只有三種人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堯讓天下於許由 [57] ,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 [58] ;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59]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60] ,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61] !
  • 自伐者,無功(深度好文)
    所以,自伐者無功。自伐是很危險的,有時,就算你不自伐,社會上對你的評價很高,你也會非常危險。比如,嶽飛活著時,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說,雖然說這句話的人是金兵,不是嶽飛自己,但宋高宗等人聽到還是會不舒服。
  • 「道常無名樸。」 什麼叫做「無名」?什麼叫做「樸」?
    郭永進老師答: 「天地之道」會有哪些特徵、特性, 「道常無名樸。」我很佩服老子:他講話都這麼的精簡,但是每一字、每一句卻是鏗鏘有力!「道常無名樸」,這幾個字,很厲害!它把道的特徵、特性很精簡地就解析、解釋了出來。
  • 第二屆大字展評審,看四位評委怎麼說......
    而歷代題匾、墨跡中多有大字佳作,成為書法審美博大氣象的一格。當代書法作者除了取法已有經典之外,視界更應向前人未涉足的領域,去探索大字創作。從甲骨文、金文、簡書,直至歷代書體書風,都從大字的角度加以審視,並付諸實踐,創作出各種樣式的大字作品。本次「大字展」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普遍創作取向,正、草、隸、篆的大幅大字不僅在視覺上形成強大的張力,在技法上也在不斷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