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採蓮曲》——唐王昌齡
一個人被喜歡不難,難的是被一群人喜歡。喜歡原因「各有千秋」,前提是真的值得被喜歡。 標題形容 謝娜一定是滿滿的誠意,還有比較好的古詩詞嗎?人大抵如此吧,跋涉人生旅途,回望來時路時,湧在心頭的感悟便是成長的成敗與得失。
乘風破浪 謝娜的綜合水平圈粉無數,但願藝術青春長青,以「顏值」留駐要用「實力價值」永駐。讓藝術青春長青,大可不必模式化。清醒地保持自我本色,閃亮的藝術青春是多種多樣的,對自己的青春負責,不盲從多探索、人生之大成者亦是千姿百態……粉絲期待是,不斷打磨技藝、沉澱修養,走出一條純粹的演藝道路,將德藝雙馨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人生價值。
謝娜1981年5月6日出生於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電影電視學院表演系, 1996年拍攝第一部電影《青年劉伯承》;1998年,出演《少年英雄方世玉》受到關注;2002年,因主持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而走紅
業餘攝影固然算不上攝影圈的人,但是有機會接觸攝影攝影圈的人,在省城參加一次作家協會的聚會沙龍時,有人提出一個蒼白的問題,攝影評論與攝影實踐脫節!實話說這個話題有點接不住,所以直接」抖包袱「似一句發言:個別現象嗎?
個人認為,這其中有攝影師自身能力元素,攝影不思考不反思,不願意沉下心來閱讀文字,當前數碼的」全民攝影「氛圍中,視覺文化時代應該是空前高漲,攝影已參與到方方面面,成為們表達自我、認知世界的載體,為何攝影評論與攝影實踐脫節?
其實 任何藝術若想在心靈上有幹預,單憑孤勇、無意識的衝動和不假思索地點評別人虛偽自己都是徒勞的,所以說,攝影人需要文化的積累、文化的沉澱,用個人素養把握攝影,或許挽回攝影評論與攝影實踐的脫節現象,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學界魯迅先生的話放在這裡可以品札: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這是不是貶低攝影是為編輯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