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暴》是一部德國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故事背景是上世紀80年代的東德,主要內容就是一名情報人員W監聽一名作家D的故事。
那是一個人們不能隨意說話的年代,尤其是不能有任何不當言論。作為著名作家的D自然容易受到情報部門的監視,W既是自願也是受命才開始監視D的,在D的家中安裝竊聽器,全天候掌握D在家的言語。
影片剛開始顯現了W作為情報人員的能力高超,並且讓人有一種D這個人肯定有問題的感覺。但實際上D這個人本身是沒有明顯的違法傾向的,所以他平時也沒有特別在意自己的言行,只是在家和女朋友X幸福度日,另外當然還會寫作,自然也是合法的作品。
監聽一直在繼續,矛盾慢慢展現。高層人員用權力脅迫X做自己不願意的事,W作為情報人員自然是知道的,但是卻無可奈何。後來W故意讓D發現自己女朋友的處境,但他們還是沒有辦法讓X脫身,畢竟一個人的事業完全受到高層人員的控制。D的好朋友Y就是被雪藏,然後自我了斷了。
當一個人無法為自己掌控自己未來的主動權時,這個人是很可悲的,只能任人擺布。所以不能把自己的未來交到別人手上,要自己主動掌控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未來出謀劃策謀幸福。不過有時候這確實是一個人無法控制的,是由大環境決定的。
後來W不想X繼續被自己的上司脅迫,W藉助偶然的機會勸導X又回到D的身邊,不要在乎別人的脅迫。在W看來,脅迫明顯有悖於他的工作精神。雖然他做的是監聽的工作,但是他仍不希望脅迫他人。所以這就是一件奇怪的工作,一邊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力,一邊又維護工作的崇高性。也許在W眼裡,隱私不是一種權利,這也不能怪他,畢竟那個時代就是那樣,他是被教育那樣做是正當的。
不過這裡可能有另外一個原因。W可能已經改變了,他不再一心一意為上司服務。影片中有一個細節,D的好朋友Y曾經送給D一本曲譜作為生日禮物,這首曲子叫做獻給好人的鳴奏曲。在Y自殺後,D曾在家裡親自彈奏這首曲子,W通過監聽也聽到了,並且W流淚了。這時候已經明確表示W改變了,不再是那個冷血的情報機器。甚至W有可能喜歡上了X,但這只是我的感覺,影片中沒有明確表示。
後面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D因為Y的自殺,決定寫一篇關於自殺的文章,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D只能用借來的打字機匿名發表。果不其然,上層命令查出是誰寫的這篇文章。W是知道的,因為他一直監聽D,完全知道D一伙人的計劃,但是他沒有選擇上報,反而用假情報向上匯報,W在想辦法保護D。其他人也搜查過D的房間,但是沒有找到打字機藏在哪裡,沒有證據可以逮捕D。
這時候X由於其他原因被上層示意逮捕,巧合的是要W審問X,問出打字機的下落。而當初又恰恰是W勸導X不要受上層的脅迫,W不得不去審問。X突然就交代了打字機藏在哪裡,這讓我有些始料未及,我本以為X還會像之前一樣堅持不說。這也是令我迷惑的地方之一。
W為了保護D和X,自己在搜查之前,先一步去D家裡將打字機處理掉了。他本以為這樣可以拯救D和X,但是由於X未知實情,心懷愧疚之下,出門發生車禍,W衝上去見了X最後一面。W甚至都沒有機會告訴X實情,X就去世了。最後上司知道W有問題,但又沒有證據,就讓W去做拆信的閒職了。最後還是W一個人抗下了所有,其他人毫不知情。
時間到了幾年後,柏林圍牆倒塌,各種監視也不復存在,人們獲得更大的自由。D曾藉機問過曾經的上層人員,為什麼他沒有受到監視。看到這裡讓人不免惆悵,D至今都不知道他自己被監視了,深藏功與名的W卻不知何處。得知曾經被監聽的D開始追尋當年的真相,終於D發現了W為他所做的一切。這時候W已經作為郵遞員,安安靜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D也沒有去打擾W。最後D寫了一本新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獻給好人的鳴奏曲,並且表示了對W的感謝。幸運的是W看到了這本書,這本書就是寫給他的。
確確實實被裡面的人性所震撼。除了那些人性的陰暗面,W幾乎一個人撐起了人性的善良。很難想像W這樣的工作機器會有這樣的所作所為,也許一個人的內心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冷酷無情,重要的是看這個人在堅持什麼,在信仰什麼。
如果他有自己的堅持,他有自己的信仰,那麼他做什麼事都是為了內心的信仰。雖然表面看起來都是工作,工作的動機卻千差萬別。工作只是他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有的人可能會利用工作的權力之便,但他不會,他工作只是為了踐行自己的內心。
不過影片中還是有一些地方令我感到迷惑。一是W的改變,究竟是什麼改變了W?二是X的背叛,究竟是什麼讓X再次背叛D?三還是關於W,從一名出色的情報人員變成默默無聞的郵差,他的內心為什麼如此平靜?也許這就是我需要提高自己的地方吧。
默默付出一切,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內心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