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翠丹
小編的話
看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翠丹在童年的經歷中也曾經有類似子秋這樣被拋棄的經歷,所以她在《以家人之名》一劇中的賀子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為了求生而發展出來的防禦模式,看到自己內心的傷痛與渴望,也看到自己生命中的天使爸爸......
最近在追熱播劇《以家人之名》,真的是看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我的淚點幾乎都被賀子秋給承包了。
劇中有幾個場景讓我感觸很深:
01
街坊鄰居碎嘴的阿姨們開玩笑說子秋不聽話就要被帶走,惶恐的小子秋在李爸的安慰下哭得很傷心。
看到這裡我也淚如雨下,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常常被鄰居們說自己是垃圾堆裡撿來的,不乖就再送回垃圾堆去這樣類似的玩笑。
大人們也許覺得只是好玩,可是內心敏感的孩子內心是充滿恐懼無助的,如果沒能得到及時疏導,
我深知那將會內化成潛意識裡的一個」怕被拋棄」的情緒按鈕,焦慮與恐懼將如影隨形。
02
子秋過生日二姨來跟子秋關在房間的那段對話:你不能跟凌霄比,人家是給錢的,你是白養的,
你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回報......
二姨貌似好心教育子秋,卻句句戳在子秋的痛處,話裡話外都在提示子秋在李家要放低自己,要孝順,要感恩、要回報,其實子秋何嘗不懂得這些呢?
從小到大他都知道自己「寄人籬下」,心裡已經非常虧欠,小小的他也在努力償還著,感恩著,珍惜著,所以他才會半夜洗衣服,幫忙做各種家務,不敢夾肉吃,各種討好妹妹......
這一幕幕小子秋演得太好了,看得老阿姨淚濤洶湧。
看劇的好處是能把現實中的人和事更加立體化呈現出來,看見小子秋,我也恍若看見自己裡面的小小孩。
我和子秋的童年有著類似的經歷,我們都是害怕被拋棄的孩子,也從小被教育要懂回報,不能背叛。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常常會委屈討好,努力賣乖,察言觀色,小心翼翼也是一種防禦的求生本能,因為實在太害怕被拋棄......
03
子秋九年後回國,原本的兄妹情深早已產生了生疏之感。
在一次矛盾爭執之後,他帶著討好地懇求妹妹:「你可以生我氣,甚至可以不理我,但是,你別不要我。」
時隔二十多年,幼時曾被拋棄過的傷依然跟隨著他,直到27歲的今天,他的內心依然住著那個缺失安全感的小孩,那份對「被拋棄」的恐懼也依然不曾消散......
回想自己的童年經歷,成長中時時刻刻莫名地恐慌與焦慮,學了」親密之旅」後,更加了解這些都是因為幼年時安全感缺失所種下的根......
04
越害怕被拋棄就越容易被拋棄。
記得有一場戲,子秋對賀梅撕心裂肺地說:我就是想不明白,為什麼被拋棄的人都是我啊,是我有什麼問題嗎?
子秋的這一聲嘶吼也是我內心深處的吶喊,我可愛(可以被愛)嗎?我有用(有價值)嗎?
黃博士說我們心靈深處都在尋求這個答案,也常常會在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身上討還,討看見,討肯定,討愛......
子秋也一樣,實在太渴望被媽媽愛了,所以他一直放不下。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曾被拋棄過的孩子,很難療愈內心的傷。
子秋是幸運的,他遇見李爸,當鄰居的玩笑讓子秋驚慌失措時,是李爸的安慰治癒了他的傷痛。
當二姨的碎碎念道德綁架時,是李爸」醉」酒時表達愛與接納治癒了子秋。
片中這樣感人至深的橋段實在太多了。
我和子秋一樣,也是幸運的人。
我的童年也遇見一位類似李爸那樣的天使爸爸,他是那種很愛孩子的人,自己家的,鄰居家的,還有爸爸學校裡的學生們......
雖然我的爸爸是一校之長,但他從不會因為自己的面子而拿成績來要求我,我和哥哥們鬧矛盾了,錯也都在哥哥們。
想到這些我就特別特別感恩,也特別能懂得所謂的」親」,並不在於是不是有血緣關係,它是一種很深的心與心的連結,是懂得,是包容,是接納,是看見。
這種關係正如劇中描述的那樣,儘管沒有血親關係,但也可以以家人之名愛著對方,甚至超過血親之情。
在我的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一群「親」人,我們是因著親密之旅的學習相遇在一起,我們也是以家人相稱的一群人,就是黃維仁博士提到的3Q6C的安全群體,我們一起學習,彼此傾聽與了解,彼此接納與鼓勵,彼此溫暖與支持地「親」在人生自我成長的路上......
童年缺失的愛,與其一生苦苦尋求,不如一生好好學習愛,體驗愛,收穫愛,活出愛......
【作者簡介】
黃翠丹,小學教育工作者,親密之旅的受益者,行在自我成長路上的終身學習者,曾任親密之旅親子營和青少年營親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