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海和香港的淵源
上個世紀初,上海是遠東第一大都市,號稱魔都、十裡洋場,彼時的東京和香港比起上海都遜色太多。
但隨著37年抗日開始,到後來的內戰,上海富人和實業家紛紛攜帶黃金美元遷入香港,聚居在香港北角,現在北角偶爾還能聽到老正宗的上海話。
和他們一起移到香港的還有上海電影(大佬邵逸夫,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港後尊稱「六叔」)、永安百貨商店、紡織業……甚至是上海的裁縫店、理髮店、飯店也隨著上海人的南下,漸漸在香港風生水起,成為上層社會的潮流。
彼時香港的商界與文化精英經歷了一個可被稱為「上海化」的過程。
但上海移民對香港的觀感並不是很好,許多早年來的人都用「蹩腳」來形容當時的香港。「比上海忒般(差)多了,沒高樓大廈,都是三四層高的唐樓。」
但是,兩座城市隨後的發展卻大相逕庭。
香港因為幾次戰爭的關係迅速崛起,加上內地改革開放,香港成為與國際經濟來往的唯一通道,香港迅速完成工業化並成功轉型成為國際金融、船運、貿易中心,成為亞洲四小龍。
上海經歷了幾十年的低潮,幾十年裡貢獻財政支持北京,支援全國,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上海的第一高樓一直是和平飯店,到了80年代才蓋出一個上海賓館,也只比和平飯店高出一點點。
在改革開放後,香港和上海,因緣際會,再次交匯。
香港成為上海吸引的最大的外資,遠超日本和美國,上海近些年的發展也是越來越快,在某些數據比如製造業、GDP和航運已經超過香港。
兩個城市,未來依舊上演雙城故事。
- 2 -
淵源講完了,來對比些具體的硬數據指標:
1、GDP和製造業指標
2018年 上海GDP總量 3.2萬億人民幣
2018年 香港GDP總量 2.4萬億人民幣
從GDP上來看,上海已經超過香港近8千億,不過要看到上海只要還是製造業貢獻比較多,香港已經幾乎沒有製造企業了。
而且,從人均來看,上海人均GDP2萬美元,香港的人均GDP已經超過4萬美元,是上海的兩倍還多。
2、航運指標
不光是經濟總量,就是香港引以為傲的航運方面,上海的實力也逐漸超過了它。其實上海不止是超過香港,也已經超過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和紐約、倫敦並稱「紐倫港」,是世界三大航運港口之一。
3、金融指標
上海是內地外資利用最大的城市,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的金融中心,證券、期貨、外匯交易十分活躍,但是和香港相比還是稍遜一籌。
亞洲金融中心的演化,在20世紀初,上海曾是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50年代是香港和新加坡,80年代末期是東京,近幾年香港再度奪回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是內地離岸金融的主要通道,而且國際資本自由進出,段時間內還無法代替。
4、企業方面
此次臨港匯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強企業,Tesla也來建廠。但是總體來說,就世界知名企業及總部數量來說,香港還是比上海稍勝一籌。
香港作為最國際化和最開放的城市,是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進軍內地市場的重要一步,所以這些企業都熱衷將亞洲總部設立在香港,這也是香港的軟實力之一。
但是,世界500強企業目前香港比上海僅多出一家,希望上海迎頭趕上。
5、教育方面
上海和香港都是我國著名的高校集中地,但在總體實力上,香港還是領先於上海的。
亞洲大學排名榜單中,來自香港的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分別排名亞洲第5、6、11、12位。和大陸的高校相比,排名北京大學和和清華大學。而來自上海的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分別排名亞洲第16和第18位,名次低於香港的以上幾所大學。
- 3 -
上海和香港的潛力對比
短時間看,上海和香港還是有差距,上海超過香港的主要還是集中在製造業和航運上的規模優勢,未來雙方有哪些潛力呢?
1、上海的潛力主要來自政策和經濟輻射
上海在外資和外貿方面的政策還可以繼續期待,目前臨港是部分自貿港加經濟特區的定位,政策利好空前。
另一方面是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牽一髮而動全身,長三角未來產業、人才、資本都將和上海聯動一起,創造更多經濟奇蹟。
上海以前過於高冷,甚至保守,這一次希望可以帶領長三角一起玩。
2、香港的潛力來自自身縱深以及大灣區機遇
我們看到香港的社會軟實力,香港城市的縱深和廣度,比內地所有城市都要好。所謂的縱深,就是城市的基礎沉澱,人才、制度、觀念……放在亞洲都毫不遜色。這些沉澱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超越的,是香港最根本的競爭力之一。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也是香港的一次機會,不要怕被內地城市超越,而是積極融入內地,帶動珠三角走向開放,走向國際,成為中國另外一個經濟增長極。
換句話說,未來上海和香港已經不是一個城市的競爭,而是誰能夠帶動各自經濟圈聯動發展,誰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拔得頭籌。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