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完全睡過去以致心智仍在17歲,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
生活中有很多更現實的情況:
因為渣男荒廢個八九十來年,30好幾了恢復單身(帶著個孩子的慘+1),
一個普通人活到老大不小,忽覺生活平淡,人生虛度,想要重新開始,
家庭條件一般,沒有能力求學而錯過最佳學習年齡,在城市底層打工的人們,
……
這些人面臨的是和女主差不多的困境:
沒有能力(或能力沒有競爭力),
沒有人依靠(父母年長,無法相助甚至無法傾訴),
沒有學歷也很難再求學,
不被現實的社會認可和接受
……
相較而言,
女主在感性上還有很有優勢的,至少她:
內心純淨,滿懷希望。
更明確的是她理性上的優勢:
仍有人守候,
仍有人沒遺忘,
仍有希望,
仍有機會。
這些治療設定本是治癒劇最有價值的地方,但過火之後讓說服力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守候的人是個富二代,13年痴情供養。
沒遺忘女主的男主雖然以為女主死了銘記在心,並且他剛好住在女主曾經的家裡。
女主一出來就在連連誤會下住進了自己曾經的家裡,在沒有表明困境的情況下就被頻頻相助。
女主是個小提琴天才。
這些條件普通人任意一個都難以具備,
於是本該被治癒的心只能變成同理心,
儘量讓自己感同身受別人的困境,並期待別人能變得幸福,
而不是在劇集中找到力量,讓自己重獲希望。
追劇動力大約是:
一看就知道13年後一定會成功融入社會並獲得幸福的設定(滿足同理心),
另一是女主演員的選擇,
年近30的申惠善五官稚氣,並一直用心地在表現一顆剛剛甦醒的17歲的心,
不論神態或遇事反應,都有17歲的影子,
雖然偶爾用力過猛,但大部分時候還是可圈可點,彌補了劇情的缺陷。
大部分人心底都有塊地方,
17歲之後就不再生長,
無論多大,只要那塊區域被激活,就可以瞬間回到17歲,
重新擁有17歲的夢想和勇氣,
可現實卻不讓他們回去,甚至激活區域都被自己埋藏。
需要被治癒並獲得力量的人千千萬,
都還在等那部恰好的劇出現,
沒出現之前,可以學習女主,至少讓自己內心純淨,充滿希望,也許這樣的心理能帶來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