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日本動畫和影視劇,你們是否發現,
在那些傳統日式住宅中,屋簷下通常有條走廊。
這條走廊雖不在室內,但感覺也不能算作室外,
總之,感覺非常特別。
《龍貓》裡,小梅和姐姐在這條走廊上嬉鬧,活潑的腳丫子踩得木質地板砰砰響。
《小森林》裡,獨居鄉間的姑娘按媽媽的配方做出了美味的榛子醬,她把託盤端到這條走廊上,慢慢吃。
《海街日記》的姐妹花們,在夏日微風裡圍坐在這條走廊上,暢談,歡笑。
這條別致的走廊究竟有什麼名堂呢?
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求助度娘,發現了一片新天地。
原來,這條走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緣側「。
這個詞在日語中的意思是:屋簷下的架空廊。
看著相近,但與落地的中式迴廊還是有所不同。(下圖)
日本的木結構獨立住宅幾乎僅由地板、柱子和屋頂組成,基本是平面開放的格局,
在空間需要分割時,也儘可能採用拉門及窗等形式。
甚至可以說,把牆抹去,是日本傳統建築中被默認的主題。
而緣側的作用,是將室內外之間的障礙破除。
日本設計師黑川紀章將「緣側」定義為「灰」空間,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割裂內外空間,同時又不是完全獨立存在於內部與外部之外。
作為室內與室外之間的聯結,緣側是介乎內與外的第三域,它與人們的一切活動相關聯,也是原有生活空間的延伸。
考慮到「緣側」容易被雨淋溼,有些住宅會將它用竹或木製的移門封起來。
在不同時節,自由開關移門,早春粉櫻,夏夜涼風、深秋紅葉,寒冬飄雪,人與自然的互動就在這一拉一合中展開。
更有意思的是,許多當代日本本土甚至西方的建築設計師,正以各種獨特的形式將「緣側」這一傳統日式住宅元素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中,另人過目難忘。
神戶兵庫縣立美術館
由石塊疊砌的基座部分和三個平行玻璃箱體組成的神戶兵庫縣立美術館,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代表作之一。
混凝土被玻璃盒子套住,創造出現代建築中的「緣側」,
美術館南面的瀨戶內海和神戶港風景絕美,
隨著季節和光線的變換,整座建築也呈現出不一樣的姿態。
熱海賓館
緣側是庭院與建築的媒介,也是人與自然相結合的媒介。
隈研吾在這個案例中,嘗試用水做緣側。
牆壁儘可能採用玻璃以弱化存在感。
當空間得以連續,建築便「消失」了,
水面那被切斷似的邊緣,是人與自然結合的關鍵。
Airbnb日本總部
Airbnb在東京的家位於繁華的新宿,
日本本土的建築事務所SDO傾力打造出這個既符合現代美學,又處處彰顯日本傳統元素的自然空間。
這個形同走廊的高架平臺靈感來源正是「緣側」,上面放置有榻榻米坐墊,員工們可以脫了鞋坐在這裡欣賞城市風景。
Stage Engawa市場
在日本三條市,有個市場特別引人注目。
這座木結構建築有著寬大而平緩的屋頂,簷下空間寬敞,
該建築的設計團隊是東京的建築事務所Tezuka Architects,
屋簷下的空間設計靈感同樣來自「緣側"。
設計師用玻璃門和落地窗,形成外牆仿佛消失了的效果,
整座建築顯得更為開放通透,人們都愛在屋簷下談笑小憩。
歐洲設計師打造的日式住宅
這個由建築師Konishi Gaffney在愛丁堡設計和自建的日式房子,是一棟樸素的家庭住宅和工作室。
著迷於日式「灰空間」的建築師用屋簷下的緣側創造出一個極富美感並且實用的區域,
混凝土牆體限定出推拉門的位置,並向外稍許伸出。
平面屋頂懸挑出來,使得這個空間在任何天氣都方便晾曬。
GREEN WAY HOUSE
甲村建一設計的這座町屋,外立面看起來是個極簡白盒子,
擁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特徵,內部又保有日本町屋傳統元素。
在這所房子裡,緣側這一灰色空間佔據了巨大的面積。
在這所緊挨著林蔭道的町屋裡,緣側成了欣賞美景的寶地。
輕井澤虹夕諾雅酒店
日本度假酒店先驅星野佳路的開篇之作:輕井澤虹夕諾雅
傳統日式旅館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日式「緣側」+西式露臺的創新結合,
讓這裡成為一個觀景發呆日光浴皆宜的完美空間。
伊勢志摩安縵
這間安縵用寬闊的木質平臺來表達「緣側」,
幾個巖石臺階,不動聲色地將起居空間和戶外花園打通。
坐在平臺的日間榻上,海上島嶼仿佛觸手可及。
說到最後,「緣側」對我而言的最迷人之處在於:
雖然只處於一小方屋簷下,暴風驟雨它也擋不住,
但卻依然能給人莫名的安全感。
願你,無論在某種形式上還是內心裡,
都擁有滿滿的安全感。
祝看得開心,下周見!
-END-
本文部分圖片及文字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