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到《一百萬個可能》這首歌還是在某個短視頻平臺,那時幾乎是刷屏般的播放,充滿韻味的詞,沁入內心的曲,一度讓我認為,這要麼是歌壇某位大佬的新作,要麼是某位新人的新歌。
中國的歌壇近些年難得有一些能成為經典的歌曲,似乎我們的歌壇在上個世紀就停止了前進的步伐,現在動不動都是一些諸如「學貓叫」、「好嗨喲」、「燃燒我的卡路裡」這類的口水歌,要不就是像袁成傑這樣的音樂鬼「裁」,東一刀西一刀的做一個音樂的拼圖。
在搜索了一番後,才恍然大悟,《一百萬個可能》這首歌曲的作者,居然是個外國人,來自美國墨西哥州的Christine Welch (克麗絲汀)。這首歌是她和製作人Skot Suyama (陶山)兩人合力打造的,克裡斯汀包辦了專輯中所有的歌詞,也參與了多首曲子的創作,而迪克牛仔為了力薦新人,更是獻聲《不回頭》。
克裡斯汀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國文系研究生,喜歡古典中國文學以及莊子的《逍遙遊》、方文山的詞等等,據克裡斯汀自己說,她幾乎從沒寫過英文歌,她覺得中文是非常詩意的語言。
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作一首曲子,不叫難事,畢竟音樂無國界,在世界上,音樂是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可是對於一個外國人用中文作詞來說,卻是難上加難,畢竟,對於他們來說,能學會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都是很難了,一句「北京西站南廣場東」都能讓他們瞬間懷疑人生了,更何況要用中文來寫歌詞。
可是,為什麼最終一個外國人還是完成了這首《一百萬個可能》,而我們自己的藝人,用來刷屏的卻是「我們一起學貓叫,喵喵喵喵喵喵喵」或者「燃燒我的卡路裡」這類的毫無內涵、毫無營養的歌曲?
小編並非崇洋媚外,但凡理解能力不差的,應該能理解小編的本意。
近些年的中國歌壇,雖然不乏《消愁》、《成都》、《牽絲戲》等這些詞曲俱佳、一度刷屏的經典歌曲,可是更多的確是那些不倫不類的口水歌,歌詞毫無營養、曲子毫無節奏、演唱者毫無技術,只靠著自己是「全村的希望」,就敢拿起一座獎盃,難道你們村將來是打算坐著火箭移民嗎?
我們不缺少優秀的作詞人,李宗盛、林夕、姚若文、方文山、姚謙等等這些人創作的歌曲,都能稱得上可以流傳的經典,我們也不缺少優秀的作曲人和演唱者,周杰倫、林俊傑、許嵩、許巍、汪峰等等無不是唱作俱佳的歌手。
可是為什麼現在一度刷屏的卻總是那些毫無內涵的口水歌呢?
也許,是社會變了吧。
以前,作詞作曲都是需要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或者生活閱歷,要不就是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寫好的,再加上日益磨練的唱功,才能成為經典,而現在,隨隨便便找個軟體就能給你做個曲,隨便參加個比慘選秀就能出道,以前,人們只關注歌者的唱功和創作能力,不會關注其他的,都是拿實力說話,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關注所謂的明星的私生活,對於其個人能力,已經不屑一顧。
以前,歌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賣力的宣傳,才能讓自己的經典不會被埋沒,而如今,隨隨便便製作一首歌,放到網絡上,花點小錢一推廣就可以火了。沒有粉絲?僱!沒有流量?買!沒有話題?炒!沒有錢了?前面的都有了,還怕沒有錢嗎?
所以,也許是時代的變化,使得一些歌手發現了成名的捷途,似乎,成名已經變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金錢的到來,也隨之而易如反掌。
我們不缺乏優秀的詞曲人,也不缺乏優秀的歌者,我們的歌壇目前缺乏的是對於這門藝術的尊重,而不是被成名與金錢蒙蔽了雙眼,失去了對這個行業應有的敬畏。
如果您對如今的中國歌壇有什麼看法或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