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對稱、裝飾……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王國》、《布達佩斯大飯店》等韋氏電影中,我們早已熟悉韋斯安德森「強迫症」般的極致主義美學畫風。這讓影像的每一幀都像一種藝術。
同樣極致的,還有作品中濃烈的童話色彩。或浪漫、或粉嫩、或明亮鮮豔的色調;表情不豐富、個性卻很鮮明、充分突顯韋氏電影風格的角色塑造。
基於這些特色鮮明的個人風格標籤,儘管每個故事發生的背景、角色、探討主題全然不同,你還是能輕易從一堆電影中,識別出韋斯·安德森的作品,比如《犬之島》。
《犬之島》將背景設定於20年後虛構的日本城市Megasaki(聯想到Nagasaki長崎)。因「犬流感」爆發,政府將市內所有狗狗,送往垃圾島隔離。該市的市長養子——12歲的小男孩,為了找回自己的護衛犬點點,毅然決然踏上了尋狗之路。
基於導演對日本文化的喜愛,這一次的鏡頭美學中,融入了神社、鳥居、浮世繪、太鼓、相撲、壽司、俳句、溫泉、武士、棒球、櫻花、校服等不勝枚舉的日本元素。
甚至還藏著一部分導演對日本影史著名導演——黑澤明的致敬。部分畫面暗藏《七武士》、《用心棒》、《亂》、《天國與地獄》等電影,在場景布局、角色塑造、色彩運用等方面的影子。
但濃重日本氣息的融入,絲毫沒有影響導演繼續呈現強烈的、極致的個性化特色。
章法不亂,自然驚喜不斷。比如導演對於「日語、英語、狗語」的風格化處理。
電影從一開始便設定,為了讓你聽懂狗狗的語言,已翻譯為英語;而故事中的人物,將說該國語言(日語),所以不作翻譯;而該市市長發言,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故而由同聲傳譯覆蓋,變為英語。
這一設定,為能聽懂日語的觀眾送上了「福利」。比如小男孩,全程說日語,臺詞量還不少,卻不作翻譯。
能聽懂日語,劇情理解自然更順暢。但是聽不懂日語,似乎也是另一種「福利」——擺脫了既定臺詞的框限,善於開腦洞的觀眾,可以結合故事情境,自行腦補小男孩的臺詞。
雖說也有不少爭議認為,這樣的做法反而弱化了人物主角,但沒有翻譯難道真就無法理解劇情了嗎?如果能讓不同文化與語言習慣的觀眾PO出自行腦補的臺詞,一定很有趣吧。
「彩蛋」不止於此,幕後配音演員也是大咖陣容。
《月升王國》裡的老朋友愛德華·諾頓,為名為「Rex(君主)」的狗狗配音,溫柔有禮、勇敢善良,狗如其名,總是帶領狗狗們一起幫助小男孩。
《絕命毒師》裡「社會我老白、人狠話不多」的布萊恩·克蘭斯頓,為「勞資愛咬人、狗狠嘴不甜」的流浪狗Chief(首領)配音。
《月升王國》裡的Social Services、《奇異博士》裡的「古一法師」蒂爾達·斯文頓,為能預知未來(並不能)的狗狗「先知」配音。
《布達佩斯大飯店》等劇裡導演的老朋友傑夫·高布倫,為Duke(公爵)配音。
從嗓音到身材都性感、識別性極強的寡姐斯嘉麗·詹森,為狗中女神「豆蔻」配音。畫風就是「姐不戀戰江湖,江湖卻總有姐的緋聞」……
因《三塊廣告牌》獲奧斯卡最佳女主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為戲劇感和存在感很強的口譯員配音。
倡導「愛與和平」、「不作戰」的小野洋子,為捍衛狗狗權益、反對屠狗大戰的科學家助手配音……
配音演員與故事角色或多或少的特性重疊,也讓角色本身變得更富趣味、更加立體。
從語言、配音,到日式音樂、太鼓背景音、洗腦的「口哨」……《犬之島》不僅有著風格極致的視覺美學盛宴,也有著多元豐富的聲覺藝術體驗。
越過感官美學體驗,故事背後帶來的「種群」與「族群」間的關係思考,同樣包含著豐富的層次。
狗對狗、狗對機械狗、狗對人、人對狗、人對人、愛狗人對愛貓人……你能在並不複雜的故事中,看到包羅萬象的多重「群像」探討。
(1)狗對狗。有善意,也有偏見;有理解,也有誤解。
寵物狗們溫順、善良、有禮貌,在分享自己愛吃什麼美食時,對流浪狗的「沒見過世面」,表達善意的理解。
流浪狗,卻因多年來的居無定所、被人類拋棄,而不願合群,最喜歡跟大家唱反調。
護衛犬點點,偏聽「狗吃狗」的傳聞,誤解了想要解救它的一群狗狗,直到誤會解除。
(2)狗對人。有勇敢忠誠、有溫順善良,也有質疑和觀察。
護衛犬點點,儘管想成為小主人的愛寵,卻忠於職責保持距離,更會在小主人遇到危險時,奮不顧身衝入敵陣,大戰機械狗。
君主、老闆、公爵、國王,善良、忠誠、大度,儘管被主人拋棄,但回憶起來,也儘是主人善待自己的片段;但在它們的溫順中,也不乏勇氣與果敢,即使冒著因「綁架人類兒童」而被殺掉的危險,也要幫小男孩尋找他的護衛犬。
而首領的改變更大,從一開始對人類的成見,到與小男孩相處過程中,不斷建立信任,再到最後接班新一任護衛犬,真正來了一次從外貌到內心的「狗狗大變樣」。
我的犬生,我做主。破案五狗組,就像他們各自的名字一樣霸氣。
(3)人對狗。既有陰謀之下的屠殺,有烏合之眾的背叛與拋棄,也有科學家與愛狗人士的堅持。
小林市長,與一幹政治家、商人、黑社會聯手,畫好了「投下犬病毒、把所有狗運到垃圾島、發明機械狗替代、武力毒殺異己、殺光垃圾島所有狗狗、讓貓掌握正統」的一整條陰謀線。
在這一陰謀的蠱惑下,缺乏獨立判斷、善忘、從眾、不求真相、冷漠的主人們,背叛了自己的寵物,紛紛支持市長的決定,更強烈反對護狗的科學家和學生們。
這個時候,反而是單純的小男孩更堅定,開著飛機來垃圾島找點點。
雖然長著一張表情不多的韋氏電影高冷臉,小男孩卻很喜歡與狗狗互動,為Rex洗澡,把點點專屬餅乾分給別的狗狗吃……
科學家和學生們,或研究疫苗、或寫報導揭露事實、或勇敢反對該市市長,與烏合之眾的盲從,形成鮮明對比。
(4)狗對機械狗。似乎映射著未來「人工智慧」將全面取代人力的社會議題。
看到機械狗,Rex最喜歡說的臺詞便是:「我聞不到它的氣味」。仿佛正是我們常說的,人工智慧沒有人味,無法替代人類有感情、有創造力的那一部分。
不管是出於何種立場,呈現的何種關係,《犬之島》對「種群」與「族群」的關係結構,對「童話色彩的故事」與「諷刺意義的現實」對照,乃至對「政治、歷史、戰爭、和平」的影射,讓故事本身帶來的思考,越過了表象的「汪星人」與「喵星人」之爭。
「少數派」是否一定要服從於「大多數」?非我「族群」者,是否一定要排除?不同愛好、取向、觀點、文化、語言之間,是否難以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種群」之間存在優劣等,可以肆意對待、背叛甚至毀滅?
小男孩問道,是什麼讓我們曾經的朋友,像櫻花一樣凋落?
世間「犬流感、垃圾島、貓狗派」何其多,國與國、國民與國民之間的隔閡與矛盾,也從未消止。動畫定格的不止是故事裡的「犬之島」,更是現實中的「巴別塔」。
最後,雖說本片存在「文化挪用」、模式化致敬不夠走心等爭議,後半段也不盡完美,但「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凡事見仁見智,本片依舊值得打卡。
我是戈多,持續性劇評影評,間歇性八卦上新,歡迎關注@人類戲多電影(本文原創,請勿搬運、抄襲、洗稿!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