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城古鎮是一座傳統古鎮,建城於唐,是一座「千年古鎮」。汾城古鎮原有完整的建築配套,如官衙、寺廟、民宅、商店、軍營、鼓樓、文峰塔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多數建築在各種人為與自然的破壞下已損毀,汾城鎮現存的建築遺存僅有廟宇與民宅、一條古商業街與幾條老街。在古代,儒釋道、民間宗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先後活動於汾城鎮,汾城鎮宗教建築有記載的有 26 座。宗教建築的類型、布局與其他傳統城鎮具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個性之處。
汾城鎮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西南部,鎮區呈矩形,東西寬 332 米,南北長 655 米,佔地 0.22 平方公裡,鎮內建築遺存非常豐富,建築群的年代跨度從金代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2004 年 5 月,汾城鎮被評為山西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7 年,汾城鎮被評選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汾城古鎮空間格局
汾城鎮建城歷史悠久,自唐建城以來,汾城鎮修建了大量的民居與公共建築,具有一套完整的機構設施。現存的汾城鎮保留了明晚期的城鎮規劃格局,並保留了唐代裡坊制與宋代沿街設市的城鎮規劃特色。唐朝,太平縣治搬至今汾城鎮,因而汾城鎮在古代為一座縣級城市。汾城鎮空間格局充分體現出了古人的營城理念。我國古代城鎮建設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等級的城鎮在城鎮規模、建築構成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古太平縣嚴格按照我國古代縣級城市的標準建設。汾城鎮的整體布局、院落格局、裝飾風格等方面,可識別出中國鄉土社會縣級城鎮的建設標準和布局形態。
汾城鎮選址於平坦的河谷地帶,這樣的自然地形為建造一座規矩的城池提供了有利條件。古鎮東西寬 332 米,南北長 655 米,佔地面積為 0.22 平方公裡,城池形狀為南北較長的矩形。汾城鎮格局方正,城鎮內的道路、建築朝向都順應東南西北四個主方向。一條貫穿鼓樓並通向南城門的大街是汾城鎮的中軸線,鼓樓以北稱鼓樓大街、以南稱南門街,鼓樓是鎮內最核心的建築。
城鎮內的幾條主要道路以及次一級道路將古鎮劃分為不均質的方形街區,每個街區承擔不同的功能。分別是鎮東北、西南、東南的民居區;鎮東的官署區;鎮西北的廟宇區;鎮西的文化區;鎮主街兩側及鼓樓四周的繁華商業區。作為一座古代城邑,城牆、廟宇、署衙、店鋪、民宅等構築物和建築物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單元。
城鎮南北向的主街貫通南門,為一條商業街,商街兩側店鋪林立,商業建築為「前店後場」、「前店後宅」的布局形式。汾城鎮現存的文物建築主要有鼓樓、縣衙、學前塔和宗教建築。在南北、東西主街的交匯處設置高17 米的鼓樓,作為全鎮的焦點與標誌性建築,從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上都能看見,營造一種雄偉壯觀氛圍的同時增加美觀效果。
汾城鎮縣衙選在縣城中心略偏東的位置,坐北朝南,體量較大,前方道路寬廣。學前塔位於鼓樓東側,塔的建立豐富了汾城鎮的天際線,增加了城鎮縱向的高度,同樣具有標誌性作用。宗教建築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城鎮的西北部、東部以及城外的西南部,形成局部宗教片區。
建築密度與空間肌理
汾城鎮建築密度較大,鎮內作為「虛」的開放空間較少。汾城鎮現存的主要「虛空間」有街道、鼓樓廣場、公共建築內部院落、居民區室外空間。實的空間指建築內部的空間。汾城鎮建築分布密集,建築之間相互毗連。此外,以汾城鎮為代表的傳統城鎮與傳統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間肌理。傳統城鎮的建設往往經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呈現一種自上而下的生長方式,然而傳統村落的形成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生長方式。自上而下生長的城鎮肌理更為規整,具有規律性且等級層次分明,而自下而上的城鎮肌理更為自由、靈活。經過系統規劃的汾城鎮呈現幾何方格網的布局形態,道路平直,街區內部的空間關係也相對嚴謹。
汾城鎮的「實空間」大於「虛空間」,這意味著古鎮整體結構緊湊,街區內部私密性較強。汾城鎮內的居住建築除了名人大院外體量較為接近,均為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可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汾城鎮人們逐漸找到了適宜居住、尺度合宜的民居形式。汾城鎮內的公共建築在規模體量上均較為突出,往往跨越多條住宅區的內街,院落的進數以及院落尺度都遠大於民居。相比於民居有機的布局形式,公共建築布局較為森嚴。
汾城鎮內的建築都爭取南北朝向,採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形式,只是在入戶朝向上有區別。如位於商街兩邊的住宅,由於要面向商街,因此開戶門於東、西向。此外,作為汾城鎮「骨架」的道路層級清晰明確,較為有序的將城鎮內所有建築串聯在一起。不同層級道路,由於使用頻率、人流量不同,因而尺度也各異。總體來看,汾城鎮整體布置結構較為緊湊,虛實適中,空間形態和大小隨著建築功能的不同與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調整,整體空間格局較為齊整且不散亂,院落和街道組織較為有序。
汾城古鎮街巷布局
汾城鎮的街巷布局為棋盤式,道路橫平豎直、分級明確,主要道路貫通 5 座城門。道路的交叉形式為十字形與丁字形。丁字形路口的設置是為了不洩風水。棋盤式的道路網將城鎮劃分為規整的功能單元,便於管理。現存較為完整的街巷主要有:貫穿鼓樓東、西、南、北的四條大街——縣門前街、角口街、鼓樓街、南門街,街道長度分別為 202 米、109 米、286 米、110 米;貫通北門、西門、東門的三條大街——北門街、西門街、東門街,長度分別為 275 米、218 米、403 米;位於古鎮西南,通往社稷廟、洪濟橋、南關村的草坡街長度為 130 米。
汾城鎮主街街道尺度及沿街風貌保存較好,居民區內部的小巷部分保留古時的格局,古城牆周邊的部分主幹路由於城鎮發展的需要,已經進行擴寬與改建,原有的街巷尺度已經被破壞。在汾城鎮內,道路分級明確。依據道路的功能、人車流量將鎮內的道路分為四級。主幹道直通五座城門,次幹道與主幹道直接相連,通過次幹道到達各個街區。主次幹道是城鎮內主要的人、車通行道路,重要的公共建築主要分布在主次幹道兩側。除此之外,入戶街巷與與主次道路相連,是城鎮居民到達住宅區的必經之路,而戶前窄巷則是戶前道路。
在汾城鎮內形成了四級道路,各級道路的空間尺度、空間氛圍均不同。主次幹道較為開敞,以保證人、車的順利通行,是先行規劃的道路;而入戶街巷與戶前窄巷的形成較為自然,通常源於建築邊界的「擠壓」或是建築之間的「空隙」,並不是提前規劃好的道路,這兩種類型的道路均營造出較強的圍合感與領域感。
綜合來看,汾城鎮集古寺廟、古街道、古店鋪和古民宅為一體,構成一個規劃嚴謹、布局合理、結構完整、井然有序的傳統縣城格局。道路為棋盤式布局,道路層級明晰,城鎮內具有豐富的公共空間。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