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汾城古鎮,保留明晚期規劃格局、唐代裡坊制、宋代沿街設市

2020-12-20 小周周有話說

汾城古鎮是一座傳統古鎮,建城於唐,是一座「千年古鎮」。汾城古鎮原有完整的建築配套,如官衙、寺廟、民宅、商店、軍營、鼓樓、文峰塔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多數建築在各種人為與自然的破壞下已損毀,汾城鎮現存的建築遺存僅有廟宇與民宅、一條古商業街與幾條老街。在古代,儒釋道、民間宗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先後活動於汾城鎮,汾城鎮宗教建築有記載的有 26 座。宗教建築的類型、布局與其他傳統城鎮具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個性之處。

汾城鎮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西南部,鎮區呈矩形,東西寬 332 米,南北長 655 米,佔地 0.22 平方公裡,鎮內建築遺存非常豐富,建築群的年代跨度從金代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2004 年 5 月,汾城鎮被評為山西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7 年,汾城鎮被評選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汾城古鎮空間格局

汾城鎮建城歷史悠久,自唐建城以來,汾城鎮修建了大量的民居與公共建築,具有一套完整的機構設施。現存的汾城鎮保留了明晚期的城鎮規劃格局,並保留了唐代裡坊制與宋代沿街設市的城鎮規劃特色。唐朝,太平縣治搬至今汾城鎮,因而汾城鎮在古代為一座縣級城市。汾城鎮空間格局充分體現出了古人的營城理念。我國古代城鎮建設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等級的城鎮在城鎮規模、建築構成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古太平縣嚴格按照我國古代縣級城市的標準建設。汾城鎮的整體布局、院落格局、裝飾風格等方面,可識別出中國鄉土社會縣級城鎮的建設標準和布局形態。

汾城鎮選址於平坦的河谷地帶,這樣的自然地形為建造一座規矩的城池提供了有利條件。古鎮東西寬 332 米,南北長 655 米,佔地面積為 0.22 平方公裡,城池形狀為南北較長的矩形。汾城鎮格局方正,城鎮內的道路、建築朝向都順應東南西北四個主方向。一條貫穿鼓樓並通向南城門的大街是汾城鎮的中軸線,鼓樓以北稱鼓樓大街、以南稱南門街,鼓樓是鎮內最核心的建築

城鎮內的幾條主要道路以及次一級道路將古鎮劃分為不均質的方形街區,每個街區承擔不同的功能。分別是鎮東北、西南、東南的民居區;鎮東的官署區;鎮西北的廟宇區;鎮西的文化區;鎮主街兩側及鼓樓四周的繁華商業區。作為一座古代城邑,城牆、廟宇、署衙、店鋪、民宅等構築物和建築物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單元。

城鎮南北向的主街貫通南門,為一條商業街,商街兩側店鋪林立,商業建築為「前店後場」、「前店後宅」的布局形式。汾城鎮現存的文物建築主要有鼓樓、縣衙、學前塔和宗教建築。在南北、東西主街的交匯處設置高17 米的鼓樓作為全鎮的焦點與標誌性建築,從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上都能看見,營造一種雄偉壯觀氛圍的同時增加美觀效果。

汾城鎮縣衙選在縣城中心略偏東的位置,坐北朝南,體量較大,前方道路寬廣。學前塔位於鼓樓東側,塔的建立豐富了汾城鎮的天際線,增加了城鎮縱向的高度,同樣具有標誌性作用。宗教建築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城鎮的西北部、東部以及城外的西南部,形成局部宗教片區

建築密度與空間肌理

汾城鎮建築密度較大,鎮內作為「虛」的開放空間較少。汾城鎮現存的主要「虛空間」有街道、鼓樓廣場、公共建築內部院落、居民區室外空間。實的空間指建築內部的空間。汾城鎮建築分布密集,建築之間相互毗連。此外,以汾城鎮為代表的傳統城鎮與傳統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間肌理。傳統城鎮的建設往往經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呈現一種自上而下的生長方式,然而傳統村落的形成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生長方式。自上而下生長的城鎮肌理更為規整,具有規律性且等級層次分明,而自下而上的城鎮肌理更為自由、靈活。經過系統規劃的汾城鎮呈現幾何方格網的布局形態,道路平直,街區內部的空間關係也相對嚴謹。

汾城鎮的「實空間」大於「虛空間」,這意味著古鎮整體結構緊湊,街區內部私密性較強。汾城鎮內的居住建築除了名人大院外體量較為接近,均為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可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汾城鎮人們逐漸找到了適宜居住、尺度合宜的民居形式。汾城鎮內的公共建築在規模體量上均較為突出,往往跨越多條住宅區的內街,院落的進數以及院落尺度都遠大於民居。相比於民居有機的布局形式,公共建築布局較為森嚴。

汾城鎮內的建築都爭取南北朝向,採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形式,只是在入戶朝向上有區別。如位於商街兩邊的住宅,由於要面向商街,因此開戶門於東、西向。此外,作為汾城鎮「骨架」的道路層級清晰明確,較為有序的將城鎮內所有建築串聯在一起。不同層級道路,由於使用頻率、人流量不同,因而尺度也各異。總體來看,汾城鎮整體布置結構較為緊湊,虛實適中,空間形態和大小隨著建築功能的不同與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調整,整體空間格局較為齊整且不散亂,院落和街道組織較為有序。

汾城古鎮街巷布局

汾城鎮的街巷布局為棋盤式,道路橫平豎直、分級明確,主要道路貫通 5 座城門。道路的交叉形式為十字形與丁字形。丁字形路口的設置是為了不洩風水。棋盤式的道路網將城鎮劃分為規整的功能單元,便於管理。現存較為完整的街巷主要有:貫穿鼓樓東、西、南、北的四條大街——縣門前街、角口街、鼓樓街、南門街,街道長度分別為 202 米、109 米、286 米、110 米;貫通北門、西門、東門的三條大街——北門街、西門街、東門街,長度分別為 275 米、218 米、403 米;位於古鎮西南,通往社稷廟、洪濟橋、南關村的草坡街長度為 130 米。

汾城鎮主街街道尺度及沿街風貌保存較好,居民區內部的小巷部分保留古時的格局,古城牆周邊的部分主幹路由於城鎮發展的需要,已經進行擴寬與改建,原有的街巷尺度已經被破壞。在汾城鎮內,道路分級明確。依據道路的功能、人車流量將鎮內的道路分為四級。主幹道直通五座城門,次幹道與主幹道直接相連,通過次幹道到達各個街區。主次幹道是城鎮內主要的人、車通行道路,重要的公共建築主要分布在主次幹道兩側。除此之外,入戶街巷與與主次道路相連,是城鎮居民到達住宅區的必經之路,而戶前窄巷則是戶前道路。

在汾城鎮內形成了四級道路,各級道路的空間尺度、空間氛圍均不同。主次幹道較為開敞,以保證人、車的順利通行,是先行規劃的道路;而入戶街巷與戶前窄巷的形成較為自然,通常源於建築邊界的「擠壓」或是建築之間的「空隙」,並不是提前規劃好的道路,這兩種類型的道路均營造出較強的圍合感與領域感。

綜合來看,汾城鎮集古寺廟、古街道、古店鋪和古民宅為一體,構成一個規劃嚴謹、布局合理、結構完整、井然有序的傳統縣城格局。道路為棋盤式布局,道路層級明晰,城鎮內具有豐富的公共空間。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保留了明末的規劃模式、唐代的裡坊制度和宋代沿街城市的建立
    汾城古鎮是一個傳統的古鎮,內置於唐,是一個「千年古鎮」。汾城古鎮原有完整的建築設施,如政府機關、寺廟、房屋、商店、營房、鼓樓、文峰塔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部分建築在各種人為和自然破壞下遭到破壞,汾城鎮現存建築遺蹟僅有寺廟和房屋,一條古老的商業街和幾條老街。
  • 「裡坊制」從《清平樂》看裡坊制如何在宋朝瓦解的
    裡坊是我國古代的基本居住單位,「坊者方也, 言人所在裡為方, 方者正也」。起源於西周,那時統治者根據宗法血緣的政治需要大力推行宗法分封,以穩固統治者政權。隨即從中央天子到各個分封諸侯相機進行大規模建設城的活動。為了指導營建活動,當時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營建制度,「裡坊制」的雛形就是這套營建制度確定下來的。出於封建統治的安全及軍事需要, 中國傳統的城市街區發展的政治性遠遠大於城市街區的經濟性。
  • 從巡街使的消失,探究唐朝市坊制的崩潰原因及過程
    管理長安城的裡坊制唐代是裡坊制發展的高峰,形成了「坊有墉。塘有門,奸偽無所容足」的城市結構。裡坊內遍布官舍民宅,人們只能通過圍牆上開闢的、有守卒把守的坊門出入。坊內居民「四家為鄰,三家為保。百戶為裡,每裡置正一人,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 宋代社會變革的縮影:裡坊制打破,城市改變生活
    城市發展的背景宋代農業發達,江南地區糧食高產。在工商業方面、各種生產貿易活動頻繁。城市裡店鋪林立。交易禁化。繁榮的貿易活動使大批手工業者、商人等憑信自己的經濟實力。逐步擺脫了對土地的依附,成為市民階層的新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宋代城市居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了說書、雜劇、微樂、皮影戲等大眾娛樂形式的發展。
  • 敦煌壁畫中便於管理控制的裡坊城
    敦煌壁畫中的城市一般只表現了城垣的狀況,並沒有表現城市內部的布局,但在中唐以後到宋代的二十多幅《華嚴經變》中出現的所謂「蓮華藏世界」,卻可以說是古代裡坊制度的某種表現。顯然,這是唐代裡坊制度相當真切的形象表現。
  • 衛輝古城世所罕見的城建格局——城外有城,城外有市,城外有街!
    今天「城」和「市」結合在一起,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衛輝明清之時,「城」和「市」基本是分開的,城是城,市是市,功能較為分明。北鹽店城、南鹽店城作為城外之城,雖名曰城,實際則為鹽「市」。
  • 臨汾:警示典型案例(一炮三響)
    北魏初屬仵城郡。魏孝文帝改蒲子為長壽縣,太和十二(448)年於此置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置龍泉郡。隋朝統一全國,視晉西為要衝,開皇五年(585)廢郡置隰州,繼設隰州總管府,開始以「隰」命名。《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南有龍泉下隰,因以為名。」開皇十八年(598),下設隰州縣,大業三年(607)改隰州總管府為龍泉郡,轄隰州、永和、樓山、石樓、蒲縣。唐武德元年(618)置隰州,屬河東道。
  • 江蘇美景排行榜:夢裡水鄉,煙雨江南,江蘇最美十大古鎮
    溱潼古鎮內擁有2萬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是蘇中地區古民居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古鎮之一。溱潼古鎮不同於江南古鎮的灰瓦白牆,這裡全是青磚灰瓦,隨處可見老井當院、麻石鋪街。整個古鎮四面環水,一座一座青磚灰瓦的古宅沿水而建,中間的青磚路或是小石板路,彎彎曲曲。走在古鎮,仿佛置身迷宮,很容易迷路。
  • 帶您愛上這座充滿愛和故事的千年古鎮
    鄉間物產、手作器物、日常用品等皆可在圩市上買到。即便到了網購村村通的年代,嵩口圩市仍然月月不息,深深融進了本地人的生活。這可不是一道菜,而是一碗特色主食,番薯粉裡加入了本地雞蛋,湯料用的都是土雞熬製的高湯,粉皮軟滑爽口,湯汁濃鬱厚醇,鮮的讓人停不了口。
  • 莊重神秘的中式婚禮:宋代青衣紅裳和明制鳳冠霞帔,三分帶你了解
    上期文章小彈坑er向大家介紹了靜謐厚重的周制婚服和絢麗華美的唐制婚服。今天的內容小彈坑er繼續和大家一起探索宋代婚服和明代婚服。從宋代開始,紅色和鳳冠霞帔逐漸成為婚服的重要元素,正式將鳳冠定為禮服並收入「冠服制度」。在色彩方面宋代早期女性的婚服顏色一般是青綠色,服飾顏色大體上與唐代相同,富貴人家的千金和官宦加的女性婚服,大多是銷金裙或段紅長裙,或是紅色大袖。
  • 福建有座「裡坊制度活化石」,打卡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比較有名的地方,所以來福州的我們當然也要到這裡打個卡!三坊七巷起源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街坊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還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 潮州牌坊街|細數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在古城裡,每一條街、每一座城自有其故事與密碼。作為潮州府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軸線,當我們談起牌坊街時,我們在談什麼?牌坊街的牌坊在取名這件事情上,民眾永遠能夠捕捉到最顯著的特徵——23座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這個稱呼如此順理成章。
  • 福建15個小眾古鎮,輕鬆看遍八閩之地歷代繁華
    故秦始皇設都時,改「東越」為「閩」。 八閩之地,閩越山水之間,少為人知的許多美好古鎮。 趁著假期有空,這裡最美15個小眾古鎮。或許你可以帶親朋好友轉一轉。 1 穆陽古鎮 福建福安,穆陽古鎮。
  • 明代有兩條孝順胡同,分別在內城和外城,哪條胡同是楊慎出生地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為抵禦蒙古諸部不斷地侵擾,明廷決定在京城四周增築一圈外城。因財力所限,同年十月完成環護南城的一段,隨即停止營建。北京城「凸」字形內外城格局得以定型。從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爵編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現存最早記錄北京胡同的專著)中得知,當時京城內有兩條孝順牌胡同,明代後期它們都改稱為孝順胡同。
  • 隆裡古城丨貴州四大古鎮之一,被譽為「漢文化的孤島」
    不知是什麼時候,有了「貴州四大古鎮」的概念,分別是鎮遠古城、隆裡古城、青巖古鎮和丙安古鎮。丙安古鎮規模很小,無法與其他三者相提並論。而其中的鎮遠古城無論在建築規模、建制級別還是風光方面都遠勝於其他,唯有青巖古鎮和隆裡古城是比較接近的。但是青巖古鎮的名聲大,隆裡古城的沒有多少知道。
  • 蘇州具特色古鎮網友:這才是古鎮應有的樣子
    能代表江南特色的景點,一定是江南水鄉了,穿街而過的河道,連街架起的拱橋,街道兩旁的白牆青瓦,以及飄揚在河面上的烏篷船,都是夢幻般的江南水鄉,而如今也有許多打著古鎮名號擺著現代建築的景點,一踏入這條河流,濃濃的商業氣息撲面而來,忘記了它是來旅遊還是來購物。與其它古鎮相比,蘇州同裡古鎮保存較為完整,同時也具有古鎮的原始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