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網絡熱詞是這樣說的
「怎麼可以吃兔兔?
兔兔那麼可愛,這樣太殘忍了…」
在現代川菜裡
兔肉料理的地位無可爭議
冷吃兔、麻辣兔頭和紅油兔丁
已是遍布四川的大眾美食
能否熟練的食用兔頭
甚至成為判定是否為四川土著的標準之一
據統計,四川每年共銷售近3億隻兔子
佔全國市場近7成
本地兔不夠吃
還要從山東等外省調運
四川人為什麼這麼愛吃兔兔?
這個謎底將於今天解開!
四川飼養家兔,最早是在清朝初期,到清末光緒年間,才較成規模。一開始的養兔,並不主要為吃肉,而是為了取兔皮。
清末民初,陝西商人在川販賣皮貨,同時傳授川人剝兔皮法,並收購兔皮。民國「黃金十年」期間,兔皮外銷暢通,皮肉兼用的四川白兔因其皮毛不用染色而風行一時。
1949 年後,四川省鼓勵人們在家養殖白兔,養兔之風悄然颳起,甚至衍生了「發展養兔,大有可為」的口號。
直到今天,四川美食江湖又傳出一句「沒有一條兔子可以活著離開成都」的金句,由此可見,成都人民對兔兔的喜愛是有增無減。
生活在匱乏時代的人們,對任何肉類都來者不拒,兔肉自不例外。早在宋人孟元老所作《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述有「盤兔」「蔥潑兔」等菜名。
1980 年代後,人們對兔兔物盡其用,開發出烤兔、煙燻兔、兔肉脯等新產品。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庫存積壓,大量兔子被殺,兔頭被直接扔掉。「老媽」史桂如覺得扔掉兔頭太過可惜,就用火鍋料熬煮加工,無意中製成一道日後風靡全省的著名菜品,這就是「雙流老媽兔頭」的來由。
再後來,成都開了無數家「雙流老媽兔頭」同名店。這些迅速被發明出來的兔製品,作為價格最低廉親民的肉食,很快就得到市場的肯定。兔肉在川菜中的地位就此奠定。
不過,在同時期面臨養兔危機的不只是四川。當時同為養兔大省的河北、山東、江蘇,並未產生這樣的吃兔風尚,這又是為什麼?
兔肉本身的特質與這些省份流行的烹飪方法,或許是主要原因。
兔肉肉質緊緻,屬於低脂肪、高蛋白質且無異味的肉類。與各具本味的雞鴨牛羊相比,兔肉實在太過寡淡。清炒嫌肉柴,紅燒缺油水,煲湯又欠鮮美,找到合適吃法實屬不易。
相比於魯菜、淮揚菜,四川料理重油厚味,好用香料,對食材本味依賴較小,可採取多種手段掩蓋兔肉寡淡無油、缺乏風味的缺點。經川式調味的兔肉不僅味道濃鬱,口感也得到極大改善。
如紅油蒜泥味的涼拌兔丁,豆瓣豆豉幹椒味的幹燒兔,泡椒兔和椒麻兔等。
即使是山東蒙陰名吃「紅燒兔首」,也是用「紅燒」這一味濃汁厚、掩蓋食材本味的烹飪方法,且從做法和配料來看,顯然借用了「雙流兔頭」的創意。
總之,缺乏脂肪和風味的兔肉難以發揮其他菜系的優勢,因此,其他養兔大省未能培養出和四川一樣的吃兔之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來
喜歡一件事是沒有理由的
是一句假話
你們總是以為四川人好吃
所以連兔兔都不放過
其實背後有歷史、風俗等一系列原因
評論區告訴我們你最喜歡的兔子做法
天天有兔兔吃哦~
活動官網:http://www.scweidao.com
活動官方微博:青島啤酒四川味道
活動官方微信訂閱號:青島啤酒四川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