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鎮新貌 記者 賈成龍 攝
太平鎮秧歌表演
2月28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願服務大會在北京召開,太平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這是濱海新區此次唯一受表彰的文明村鎮,消息立即傳了回來,太平鎮一片沸騰。記者在中國文明網公告欄(公示)上提前得知消息後,於表彰會前一天趕到太平鎮進行採訪。太平鎮主要領導告訴記者:「我們鎮有著數百上千年的文化底蘊,先後被國家文化部、農業部等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體育之鄉』和『全國冬棗之鄉』等稱號。濱海新區新農村建設、強街強鎮政策、『美麗濱海·一號工程』的美麗鄉村『四清一綠』行動又給鎮裡吹來東風、添上翅膀,讓我們鎮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 文明創建碩果纍纍 太平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像「城裡人」 一樣生活
2月27日,記者開車經過天津開發區南部新興產業區寬敞的公路後,就到了太平鎮示範鎮之一的星光園小區。小區五層到底的紅磚樓房漂亮美觀,寬敞的小區裡停著各式轎車。祖祖輩輩耕種的農民住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寬帶上網」的新樓房,這讓他們特別珍惜,樓道環境也保持得非常整潔。「平時,村民們特別積極主動,還沒等清潔工過來,就已經從一樓掃到了五樓。」示範鎮小區華盈物業的一位小夥子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星光園小區雖然地處太平鎮,但和城市中的小區一樣,周邊配套齊全。世紀華聯超市、幼兒園、銀行、衛生院和與郭莊子別墅區相連的興和公園為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提供著最大便利。
唯一彰顯這裡是農村的,就是收穫時節小區裡晾曬的莊稼以及樓道裡靠窗擺放的各類農具。一到播種季節,勤快慣了的農民們閒不住,他們還會捲起袖子拿著農具,出外耕種存留的土地,延續著古老的農耕文明。
陪同記者採訪的鎮黨辦負責人介紹,示範鎮一期34萬平方米,從2008年啟動建設到2013年12月底遷入,太平鎮西部7個村——郭莊子、前十裡河、後十裡河、邱莊子、大蘇莊、大村、蘇家園及小王莊鎮的張莊子1.2萬農民已在此安居樂業。以太平鎮區為基礎,東部6個村——太平村、東升村、友愛村、劉莊村、六間房村、大道口村也即將入住54萬平方米示範鎮二期。現一標段已建成完工,二、三、四標段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建設或前期準備。太平鎮是天津市第三批示範鎮,按照鎮「三區聯運」方針,依託開發區南部新興產業區、南港工業區,農民向居住社區(示範鎮)集中、工業向示範工業園區集中、農業向產業園區集中。這一政策給農民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宅基地換房,平房換成了「價格翻了七八倍的新樓房,有保險、有就業培訓和規模就業機會」。
太平示範鎮建立了農村「五保」、農村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參保率達到99%。農民搬入示範小城鎮、過上城市生活的同時,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農民真正成為擁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的「城市人」。
經濟文化飛速發展
太平鎮現代農業產業化也取得飛速發展。
去年,太平鎮工業總產值完成24.99億元,財政收入達到587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取得新進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飛速發展。引進投資1.9億元的北京中地5000頭進口良種奶牛養殖示範基地項目,首批奶牛已入場。龍潤源農業科技生態園600畝標準化池塘改造完成。東禹聖綜合型生態農業項目、耐鹽植物培育產業化基地項目基本建成。濱海冬棗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取得新突破,崔莊皇家棗園「崔莊冬棗」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識」;「天津濱海崔莊古冬棗園」被成功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還舉辦了「太平鎮第六屆冬棗採摘節」。
富裕了的農民開始用各種文藝形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這個出土過戰國時期繩蚊磚、北魏彌勒造像的古老鄉鎮煥發出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機。
在鎮文化中心,記者不僅看到了「竇氏三傑」的農民畫與書法作品,王佩華的刻紙、剪紙,牆上還掛著中小學生的繪畫作品。文化中心站長辛惠然告訴記者,太平鎮農民畫出名了,被譽為天津市民俗的第四絕,為了讓這個文脈綿延下去,學校也開始教孩子們農民畫。此外,鎮裡還建有6個社區文化中心、13個村文化室,各級各類文化陣地豐富多樣,全天候向群眾開放。
太平鎮制定完善了《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方案》、《文化人才活動獎勵辦法》,為可持續發展建設文化藝術之鄉奠定政策基礎。鎮上每年從財政資金中拿出不少於10萬元,用於「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所以,「現在全鎮有民樂隊、廣場舞隊、鑼鼓隊、秧歌隊等各類文化隊伍50多支、由戲曲愛好者和文娛愛好者組成的戲曲票友社和銀星藝術團各1支,在節日期間村村有大戲、天天聽鑼鼓」。元宵踩街展演、消夏晚會、歡樂星期天、殘疾人運動會、村幹部運動會,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郭莊子、崔莊以及各社區內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並配備健身娛樂設施。其中郭莊子興和花園廣場面積達5000平方米,崔莊皇家棗園驛站廣場面積2500平方米。「每天晚上,各個健身廣場上都有上百人進行健身活動,多時可達400人。」鎮黨辦負責人介紹。
紅星村汙水管改造後的樣貌
紅星村綠化改造後的新貌
紅星村排水溝改造後
環境改善民風向上
太平鎮雖還有未列入示範鎮計劃的村莊,但生活環境的改善並不亞於高樓林立的城市,美麗鄉村的建設、「四清一綠」行動的開展,使這些保留村更加優美宜居,反而多了一份充滿鄉土氣息的舒適與美麗。為了滿足村內年輕人的婚娶需求,太平鎮在全力打造美麗鄉村的同時,也採取了「填平補齊」的方式,在村樓房化小區新建了多棟樓房,滿足了村民的不同需求。沒有親身體會,你根本不知道古老的鄉村享受著什麼樣的現代文明。
車進紅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單體面積300多平方米的別墅群,一棟棟纖塵不染、陂頂白牆。村口宣傳展板上展示的是美麗鄉村建設前後的對比圖,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寬敞的公路,路兩側則是幾百盞太陽能燈;臭塘爛溝變成了清水荷塘,村民們還用鋼管設計了小橋,用美石壘就了漂亮的假山。別墅和樓區沿村中軸線兩邊對襯,一個村就有兩個文化活動廣場。牆上醒目位置則張貼著《村民公約》:生活垃圾實行定點堆放,禽畜圈養,自覺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各家各戶自覺清除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不隨地吐痰、便溺,不亂倒汙水,愛護公共衛生設施等等。
村支書王秀生告訴記者,連村民自己都不相信鄉村文明會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現在,村保潔隊有10名保潔員分隊分片負責日常清潔,亂扔亂堆垃圾的歷史已徹底結束。「其實變化最大的還有民風民氣,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幹部帶頭,樹立文明新風,紅白事不攀比、不浪費。村裡請有威望的老人主持紅白事,同時出人出車幫助百姓,以前你350元一桌、我400元一桌的風氣被根治。老百姓自覺自愿東家幫西家、西家幫東家,有隔閡的也沒有了,文明向上的心氣也更正了。「王秀生說。
北排河和子牙新河4公裡河套之間,座落著有520年文明史的古村竇莊子。還沒進村,記者就見到了高大氣派的「津南第一村」大牌坊。節日的大馬路上張燈結彩,一進村委會小樓,記者見到牆上貼著村裡為老百姓辦的一些惠民實事,村民過年有補貼, 60歲以上老人更是享受免費查體和上門診療。
村支書竇連敬辦公室牆上貼著一張「1947年竇莊子村莊圖」,辦公桌上則擺放著去年年底剛剛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竇莊子村人文史》,238頁篇幅敘述著當年苦海灘邊這個明朝小村一步步走來的創業史、文明史。竇連敬告訴記者,村莊綠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使竇莊子更美更亮了。
車過翟莊子,記者看到,村間小路乾淨整潔,坑塘改造效果明顯,道路兩旁樹木成片,有的村甚至連農田裡都鋪了柏油小路。村中家家門前新修了排水溝,小橋相連,嶄新的公廁隱於其間。很難想像,如此美麗的村莊在幾年前竟會與「窮」、「破」、「舊」掛鈎,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記者 李鐵軍 報導)
圖文編輯:三三
技術支持: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