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園林,是不是感覺似入迷宮,彎曲轉折,似乎道道路皆是通暢,又卻條條徑非至此終。屋宇、林木作掩,山水忽悠,兜兜轉轉,還經原地。此番則需一盞如是海上明燈的「C」位,指引前行,或山上「滄浪亭」,或池岸「月到風來亭」,或這拙政園中「荷風四面亭」。
肯定會有人說拙政園中,「C」位難道不應「遠香堂」可堪稱。
「遠香堂」以四面廳式樣,正坐中軸線上,北面三山聳立,南有黃石山障,東山上「繡綺亭」遙望,西岸「香洲」旁假山呼應,不僅如此,環山縈水,更重在「遠香」之韻。
雲蔚之間的雪香、待霜時節的橘味、梧竹幽居的清香、繡綺亭下的天香、晚翠園中的金黃、水閣一旁的松風、得真為幄的四檜、玉蘭堂裡的筆花... ...承著香洲渡來,仙香漫漫,委實暗嘆不已。
那「荷香四面亭」又何能佔據「C」位不讓?
由匾額便可知其顧及四周,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無論夏日正色粉荷滿遍,還是秋日蕭寂殘荷半壁,這方亭,已然吐露欲將全然納下的雄心。
平面空間裡,曲橋圍合成島,兩相轉折破勢,三兩高低有序,長短不一,或延伸水際,或翻越鴻溝,這橋還是那橋,人走橋浮,恍入仙境,皆是在這方四面亭下輾轉。其與「梧竹幽居」、「別有洞天」連成橫向軸線。「荷風四面亭」與曲橋連為界,劃分兩個空間。「梧竹幽居」接連山勢,圍合成山水景色的狹長開敞空間,因山勢緊逼,水面狹長,儼然一副平遠山水橫軸。「別有洞天」以曲橋延展,距離雖近,且空間橫闊,則借圓洞通天,增加深意。
縱向「小滄浪」、「荷花四面亭」、「見山樓」連成軸線,以「小滄浪」為始,空間開闔有致。「小滄浪」後部圍合成封閉水景空間,前部與「小飛虹」成就半開敞的水景空間,再挽「香洲」為半開敞山水空間,「荷風四面亭」半攔,「見山樓」內收外放,水意綿長,韻遠還幽。
「荷風四面亭」則以己之力,接連兩塊水域,一橫一縱,虛實相間,明晦有致,各自變化為妙。
立面空間中,跌宕起伏著實精彩。
縱向水系延展,水天一色卻已兩間,所以園中立面高度控制也尤為重要。「小飛虹」,黛瓦朱闌凌駕碧波之上,水中遊魚銜荷,虹橋倒影粼粼,不知何時已將這處劃分作三片天地。「香洲」船頭出沒,水波乍瀉,船行湖中,而將天際放出。「荷風四面亭」因有山峰在側,而以低下姿態退讓天邊,再以見山樓呼應,左右互壓,前後一低一高,似在捉弄,又則是造園師的深思。若通長水岸,惟有統一高度的交錯,而覺壓抑。當主宰高度,則空間上下皆可呼吸,而得以釋放。
橫向「荷風四面亭」簇擁其間。三山之中,看似配角,實則用意頗深。亭處高位,腳下山石點飾,既是山脈餘留,又有水花濺起,看似平地,水光接天,實則雲端,瑤池仙境不過如此。而因其低矮小巧,借看「山房」更為高遠,「待霜」錯位緊挨,則顯深遠非常。若站「梧竹幽居」一旁連廊之下,才忽覺這山石疊升的趣意。
因「雪香雲蔚亭」為這園中至高點,內部以山層疊,而「荷風四面」接引「別有洞天」關係,不再單純是借園外「北寺塔」之景,而是以此欲將其納入園中。
所以各位看官認為這拙政園中的「C」位,「遠香堂」與「荷風四面亭」,誰更勝一籌?
「圖文編輯:言墨」
「圖源:拙政園」
「庚子年冬於雲起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