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雪琴,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
是追星成功,被吳亦凡喊話,從而一夜爆紅的東北網紅?
還是,北大畢業,紐約大學讀研,最後的因抑鬱症中止學業回國的學霸?
抑或是脫口秀天才,熱衷於建國炒cp的,「雪國列車」的成員之一?
然而,李雪琴對自己的定義,卻是一個只是比較會考試的普通人,一個很喪卻想帶給大家歡樂的人,一個北大畢業,卻想做廢柴的東北女孩。
一
《脫口秀大會3》將李雪琴推向了,繼被吳亦凡喊話後的有一個熱度高峰。
圖片來自網絡
李雪琴從一開始被所有參賽者內投為倒數第一,到最後被所有人直呼為天才。
一路走來,每一場,所有觀眾都有目共睹。
究其內容,其實沒有太多深度,主題思想基本就一個——「搞對象」。後來又加上了她的新cp——王建國。
沒有什麼價值觀輸出,無非就是男男女女,情情愛愛,一個普通女孩關於愛情的白日夢,但這些又真的是……太好笑了。
這樣的打法,對於《脫口秀大會》來說無疑是新奇的,可熟悉李雪琴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老套路了。
李雪琴曾說過,她發現只要她的短視頻有談戀愛的內容,播放量就會特別高,說明大家就愛看這個。
回想讓她爆火的「吳亦凡事件」,她在回應當時喊話吳亦凡的動機時,給出的解釋是:
像她這樣,父母離異,從小就要學會成為母親的精神支柱,又受過同學歧視的孩子。真的十分羨慕,像吳亦凡這樣,從小家庭美滿,物質優越,長得好看,心思單純,不用想太多的小孩。
所以她突然想對吳亦凡喊話。
結合李雪琴的經歷,父母離異,兒時一度成為母親情緒垃圾桶,上學時因外貌被同學嘲笑,大學患上抑鬱症,孤身一人到異國他鄉,又使病情加重。
她給出的解釋,的確是她內心的真情實感。
但從另一個角度,一個非常普通的女孩,長相不出奇,身材也一般,氣質還挺憨,喊話當時最帥最火的流量小生,這件事兒本身就帶有喜劇的潛質與意味。
這其實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劃。
二
我時常會聽到很多人說,現在拍短視頻,做直播賺錢,還沒有門檻,不管拍什麼都能輕鬆月入好幾萬。
好像短視頻界是中國最大的慈善組織,不管是誰,只要去了,就都能拿錢一樣。
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能賺到錢的,要不然就是豁得出去,別管你是帶一點色情擦邊球,還是能裝絕症博同情,抑或是敢用電鑽吃玉米。
再不然就是有才藝,起碼能一人分飾三四角,專業演員也得說一句,高手在民間。
而李雪琴,她其實是短視頻界的「技術流」和「學院派」。
她也從未真的做一個「廢物」,相反,她有一個完備的職業規劃,且在一開始就找準了行業方向。
李雪琴畢業於北大新聞學院,學習新聞的她,回國做短視頻,是因為有一天看到一群大媽在錄抖音,覺得新奇,遂開始創業。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覺得她是一時興起。但她何嘗不是看到了短視頻行業的受眾之廣,下到八歲,上到八十,都是「客戶群體」,以及這個行業未來的可發展性。
並且,她也具有能捧紅自己的能力,北大新聞系做新媒體,專業對口,還技術過硬。
李雪琴在做短視頻之初,是與一群北大清華的學霸一起參演。
這些學霸們湊在一起,爭論得不可開交,只為給他們的短視頻定一個「價值觀」。
只有李雪琴不認同,也只有她是認真做過市場調查,真正去了解過自己選擇的這個行業的。
她表示,沒人看短視頻是為了「被教做人」,生活夠苦了,大家就是想找個樂子,什麼接地氣,什麼受歡迎就拍什麼,要什麼「價值觀」呢?
因此,從來不是李雪琴「自甘墮落」,北大畢業當網紅。
而是,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拍短視頻,只有李雪琴成功的成為網紅。
同時,她也並沒有吃北大積累的「老本」。
成名後,她在營銷,腳本,拍攝,各方面的技能皆有精進。
在短視頻領域達到了頂峰後,又進入了她職業生涯的下一階段,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參加了《脫口秀大會》。
李雪琴身上有太多的點可以說,你可以讚揚她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把她當成單親家庭學霸的勵志傳奇,要不然,她還可以是抗擊抑鬱症的「鬥士」,以及追星的「錦鯉」。
對於我來說,她更是一個有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的「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