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北京。
「追夢——鄧麗君60周年紀念演唱會」上,一首從未曝光的《清平調》緩緩揚起。這是鄧麗君生前的最後一首歌,一首隻錄了一半的歌。18年後,王菲接過話筒,唱完了這首歌。王菲,這位當今華語流行樂壇的領軍人物,用這樣的方式向自己兒時的偶像致敬。
我們致敬的,其實更是這個時代。和著當年奏響的那一曲改革開放的華章,鄧麗君的歌聲,化作一縷清風,讓樂壇的一池春水蕩漾。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的四十年,一路踏著歡歌而行。
「80年代,我就到中國大陸去了,酒店裡的咖啡屋裡面經常在播放鄧麗君的歌。很多大陸的朋友都會交代我說,你幫我買點鄧麗君的(磁帶)。我這些朋友看到鄧麗君小姐的錄音帶,他們都好高興,好像得到了很好的禮物一樣。」這是臺灣著名的作詞人林煌坤對於大陸的記憶。在這片曾經只有紅色歌曲和八個樣板戲的土地上,這位柔美女子的歌聲,透過開放的大門,飄過了海峽,飄進了大陸無數青春的心。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個人的情感也可以被唱得這麼美。
記者採訪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秘書長金兆鈞
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秘書長金兆鈞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們當時都受到很大的震撼,用他們的話說,得躲到小黑屋裡偷偷地聽,要研究這些歌怎麼能這麼寫。」
「流行歌曲」,就這麼不經意間「登陸」了。大陸歌手成方圓說:「鄧麗君應該算是我的第一位老師,我們那個時候沒有真正的音樂學院教流行歌曲,什麼都沒有,所以只有靠自己摸索,鄧麗君就是我們所有那個時代女歌手的老師。」
為大陸流行樂壇貢獻了「啟蒙」的,還有蘇芮、蔡琴、羅大佑、李宗盛等一長串來自海峽對岸的名字。而合適的土壤,會讓發芽的音樂種子,迅速成長怒放。
一個從禁錮走向開放的時代,歌手們唱出的是人們內心深處的萌動、思考和希望。大陸的流行樂壇,有了越來越多自己的聲音,為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吶喊歌唱。大陸流行樂壇原創力量,由此蓬勃興起。
臺灣資深音樂電臺監製莊湘慈說:「臺灣有個藝人叫高凌風,突然有一天他(翻)唱了一首歌叫《黃土高坡》。雖然這首歌是用流行歌曲的方式被演唱,但是它還是保留了非常純粹的地方特色。」
加持著改革時代淋漓元氣的「民族風」,也一樣強勁吹到了海峽對岸。兩岸音樂人之間,攜手合力,花開兩岸,為中國樂壇,譜寫出一曲又一曲動人的時代樂章。
周杰倫宋祖英聯手登上春晚(圖片來源於央視)
伴隨著國門的打開,歐美流行音樂也漂洋過海,匯入律動的神州大地。1985年,威猛樂隊成為第一支來中國大陸演出的西方流行樂隊。
王菲登上央視春晚(圖片來源央視)
融匯、交流、碰撞,華語樂壇的天空星光璀璨。臺灣資深音樂電臺監製莊湘慈說:「最特別的應該是王菲吧。她學的這種發聲方式,早期是模仿鄧麗君見長的,後來又學了很多北歐或者西洋歌手的演唱方式。然後融合進華語,所以它真正的開創出一條路,到現在為止,她都還是天后。」
歌以詠志,心隨樂動。流行音樂的風吹過城市的高樓大廈,也吹過鄉村的田野阡陌。這是貴州黔東南自治州的一所山區小學,一群孩子們坐在臺階上唱著他們喜愛的《隱形的翅膀》。寫這首歌的作者王雅君當時還在臺灣,她不知道,自己的這首歌已經紅遍了大陸。她說:「我覺得一首歌能夠受歡迎或是它會紅,都是天時地利人和。」
相信等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王雅君,也在這之後從臺北來到了北京。「我現在來了內地快九年,我覺得這九年,我也見證了北京蓬勃的發展。」
10月30日,《中國新歌聲》在臺灣開啟兩岸音樂交流之旅。10月30日,兩岸歌手在演出現場與觀眾互動。
蓬勃發展的還有大陸的流行樂壇,「西進」大陸,成為很多臺灣音樂人的選擇。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陳俊廷早在2009年就將工作室搬到了北京。他說:「上周去參加央視辦的一個晚會,一下覺得這是國際級別。真正了解了工作的複雜和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流程。這個經驗讓你茁壯,讓你豐富,讓你眼界大開!」
記者採訪臺灣音樂製作人陳俊廷
曾經的傳經啟蒙者,這一回的「登陸」,更多的是為了取經、成長,是為了融合、豐富。四十年的開放改革路,讓我們呈現給世人的,已是不一樣的氣度與高度。陳俊廷說:「我覺得華語流行(音樂)已經到了不分大陸和臺灣的時候了,已經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就是國際化的時候,很樂觀,我很樂觀!」
陳彼得在央視的舞臺上現場演唱
2018年3月,74歲的臺灣著名音樂人陳彼得將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重新編曲,在央視的舞臺上現場演唱,全場沸騰,他淚如雨下。陳彼得接受採訪時說:「辛棄疾先生他的筆下描寫的是夢想的中國,一個強大的中國,就描寫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那煙火,那元宵節的燈,我想告訴辛棄疾老師,現在崛起的盛世的中國,我們做到了!」
編輯:子睿 責任編輯:馬濤
來源:CNR祖地鄉音、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