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但遺憾的是,這些孩子選擇親手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從懷胎十月到辛苦撫養,媽媽們沒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地養育了自己的仇人;
而這些孩子們,從失去母親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人像媽媽那麼愛他了。
01 陪讀媽媽的意外死亡
2020年12月14日,江蘇阜寧縣公安局發出通報:「經初步調查,12月12日上午,徐某兒子楊某(男,17歲)因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在肢體衝突中致其母死亡。」
楊某是一名高三生,為了能夠更好地監督孩子學習,陪伴孩子高考,他的媽媽選擇了在學校附近租房住,好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
而在一個月前,另一個高三男生用幾乎同樣的方法殺害了同是陪讀的媽媽。
11月12日晚,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學讀高三的男生李某,也是17歲,上完晚自習回到家裡,因為學習的問題被自己的媽媽說教辱罵,李某很生氣,情緒波動很大,一怒之下拿出了家裡的菜刀,一下一下地將餵養自己長大的母親砍傷,直到一動不動。
17歲的男生,力氣比媽媽大,可憐的媽媽竟然這樣被自己生養的孩子殺害。
第二天,李某主動投案自首,遺憾的是,當警方趕到家中時,李某的母親已經因為失血過多而不幸離世。
在調查中,李某坦白,母親經常因為成績的事情罵自己,動不動就數落李某,長期積累下來的怨恨讓李某在一瞬間爆發。
而實際上,李某並不算是差生,他所在的十三中學是一所還算不錯的高中,而在出事前不久,李某還作為優秀學生代表被學校表彰,並上臺發表了演講。
本來,如果李某順利地參加完高考,可能就可以去一所不錯的大學,開啟今後美滿的人生。哪知,卻沒能熬得過這個陪讀的高三。
02 青春期男孩的衝動
都說青春期的男孩是神獸,不知道下一秒他們會做什麼事,這並不是說著玩的。
2019年3月,邵某13歲,正處於叛逆期。而他的母親,顯然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成長期。在一次很尋常的爭吵後,13歲的邵某用菜刀將自己的母親砍死,並逃跑。
逃跑後的邵某並沒有走遠,只是到離家不遠的餐廳裡待了一天。隨後警察找到他時,他平靜地跟著警察走了,沒有絲毫反抗。
據鄰居們回憶,邵某的父親一直在外地工作,母親一人照料邵某,對邵某要求比較嚴格。
像很多男孩子一樣,邵某比較貪玩,並且非常喜歡寵物,母親不喜歡他把寵物帶回家裡,覺得他一天到晚地玩。有一次,甚至當著邵某的面把邵某喜歡的寵物狗一氣之下摔死了。
也許是長期積累的母子衝突,再加上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容易衝動,在這次母子發生爭吵後,邵某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終於發生了一場悲劇。
或許,他心裡也明白:母親和自己,終究血脈相連。殺害了媽媽後的自己,終究也該隨著媽媽去了。
控制不住自己的青春期,終究犯了大錯誤。
03 北大精英的密謀
5年前,北大弒母案轟動一時。
那位常年獨居的歷史教師被人發現時,屍體像一個木乃伊一樣,用塑膠袋包裹著,她已經離開人世6個月了。
而殺死她的,正是她那非常引以為傲的兒子吳謝宇。
跟其他「不服管教」的孩子不一樣,吳謝宇並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而是一路走來非常優秀,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讀書好,他還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學習、生活能力都很強,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也非常融洽,幾乎看不到一絲「罪犯」的苗頭。
平時,他與自己母親的聯繫也非常多,幾乎每天都要和媽媽通電話,幾乎一聊就是一個小時。母親非常愛他,經常在外人面前誇獎自己的兒子,說這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誰也沒想到,殺死她的,竟然是自己引以為傲的兒子。
而殺害母親時,吳謝宇竟然認為這是在幫媽媽解脫。
吳媽媽謝天琴是一個對自己和兒子要求都非常嚴格的人,作為歷史教師的她為人師表,無論是行為還是思想,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即使是給兒子買零食,都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他買最好的。
但吳謝宇父親去世後,媽媽的痛苦似乎都轉嫁到了吳謝宇身上,對他要求非常嚴苛,專心塑造「完美小孩」。
過多的壓制,終會有一個出口釋放自己的情感,吳謝宇竟然愛上了不正當工作的女人,甚至一度要贏取她,由此引發母子衝突。當衝突越積越多,這位高智商的男生秘密籌劃了思密周全的弒母全過程,以至於母親死後4年後才被警方抓捕。
母親最終倒在了自己的控制欲裡,而吳謝宇的一生也就此凋零。
04 共同的特點——操控
《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2019)》指出,當下青少年弒父弒母犯罪年齡不斷刷新下限。從20,17,15……到12歲,越來越低齡。
而在這些弒母的背後,我們非常痛心地看到,除了看得見的血腥,還有看不見的反抗。
江蘇弒母案的通報原因是——「不服家庭管教」
南京弒母案的通報原因也是——「不服家庭管教」
13歲弒母案的通報原因是——「管教嚴格」
北大弒母案的理由是——「讓母親解脫」......
當媽媽管教過於嚴格,讓孩子得不到喘息空間時,有些孩子選擇了忍受,有些孩子卻由於性格、年齡、環境、情緒等原因,最終沒能忍受地了。尤其是男孩,相比較女生,他們有更加強烈的願望掌握自己的人生,當他們長大後想要擺脫母親的控制,而不是一味地被壓制。
看了這麼多案例,我們不無遺憾地發現:這些慘死在孩子手裡的媽媽,幾乎都是控制欲強的母親。長期生活在緊張狀態裡的孩子,一旦情緒失控,很容易發生一些他們自己都無法想像的事情。
《殺母的文化》一書中提到:靈魂被媽媽佔有的兒子,會殺害女性。包括陌生女性,妻子,母親。
我們為她們痛心地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家長朋友們能夠警醒:孩子終究是會有自己的人生,退一步,讓孩子們輕鬆些,自己也會更輕鬆些。
寫給父母的話——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好的父母在六歲前不缺席孩子的童年,在12歲前教會孩子主動成長,在14歲以後主動退出他們的生活。
父母與子女一場,不過是一段有時間限制的旅途。前半程,我陪你走;後半程,你自己走,我不過多幹涉。
願天下父母都能懂。
我是人魚媽媽,80後辣媽,文學碩士,專注家庭教育研究。如果我的文章能引發您的思考地話,關注我吧,一起學習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