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 騏
趣店終於賠錢了!自2017年10月上市以來,這家備受關注的公司一直以來都在人們的爭議聲中持續盈利,一幅「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這一記錄終於在本季度終結。
2020年1季度,趣店淨利潤-4.8億元。虧損主要是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公司以更謹慎的態度開展業務,導致營收減少,並計提了更高的保證金/準備金。二季度,惡劣的大環境仍將持續;3月上線的奢侈品電商平臺「萬裡目」將開始燒錢,趣店的業績恐怕遠未觸底。
1、營收腰斬 費用翻倍
一季度,趣店總收入9.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億元,可謂「腰斬式」下跌。
趣店的收入來源多樣,但基本圍繞金融服務展開。
融資收入(Financing income)在本季度實現營收6.2億元,同比下滑38%。該業務是指現金貸、消費貸等產生的服務費。這類交易屬於表內交易(on-balance transactions)。
貸款便利及其他相關收入(Loan Facilitation Income and Other Related Income)下跌34%,營收4.2億元。同樣是來自現金貸等產品的收入,只不過屬於表外交易(off-balance transactions)。
在表內交易下,趣店需要承擔債務人違約所產生的風險,表外則不需要。兩項收入都和趣店平臺的放貸量正相關。本季度,趣店貸款業務交易量環比下降了52.8%,至44億元。這是造成上述兩項收入下降的原因。
交易服務費和其他相關收入(Transaction services fee and other related income)在本季度為-1.5億元。簡單來說,這項服務就是趣店把平臺上部分用戶轉接給其他金融服務機構,由這些機構發放貸款給用戶,趣店則扮演一個中介的角色,收取服務費。由於今年一季度宏觀環境惡化,趣店預估收到服務費的可能性下降,因此重估了去年的合同資產,確定了2.9億元的損失。最終出現了收入為負數的罕見情況。
罰金收入(Penalty fees)同比上漲22%,達到1238.1萬元。這主要是對逾期還款用戶收取的罰金。
上述收入均和貸款業務相關。與逾期還款關聯的罰金收入成為僅有的增長業務,充分反映了網際網路金融大環境的嚴峻形勢。
此外,平臺商品交易額下降,導致銷售佣金收入(Sales commission fee)同比下滑75%,營收3370萬;「大白車」遭棄後,連累銷售收入(Sales income)重挫88%,從去年1季度的1.37億元,下滑至1706萬元。
不僅營收規模下滑,趣店的營收質量同樣下跌。
本季度,趣店擔保與風險保證金變化(Changes in guarantee liabilities and risk assurance liabilities)達到6.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億元大幅擴大。
應收款及其他資產準備金計提(Provision for receivables and other assets)甚至高達11億元,僅這一項就超過了趣店本季的總收入,營收佔比達到116%。
這兩個科目分別是針對表外貸款及表內貸款違約風險進行的資產減值準備,記為費用,腐蝕利潤。
收縮貸款業務量,並且計提了更高的風險保證金和準備金,反映了趣店當前的謹慎策略。正如CEO羅敏所言:「在2020年1季度,我們繼續審慎地執行各項業務,以應對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新冠疫情加速了宏觀經濟和信貸周期的下行趨勢,這進一步使我們在第一季度的D1拖欠率上升到約20%。鑑於市場的不利因素,我們維持了保守的去槓桿化策略來保護我們的淨資產」。
2、艱難轉型路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
教育部在2017年9月進一步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
監管成為了懸在當時趣分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轉型不可避免。趣分期在2016年底,宣布品牌升級為趣店,轉型消費金融。羅敏當時表示,改名「趣店」就是為了突出電商屬性,甚至宣稱要在3C數碼產品上對標京東。
趣店的電商布局顯然沒有成功,在其2017年遞交的招股書中,幾乎沒有提到電商。羅敏的公司反而繼續在小額現金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獲得螞蟻金服的引流和風控助力後,金融服務相關收入(融資收入+貸款便利收入+罰金收入)一路飆升,從2015年(趣分期2015年6月接入支付寶)的1.7億元上升至2018年(螞蟻金服與趣店的合作在2018年8月到期)的52.1億元,漲了近30倍。
和螞蟻金服分手後,趣店再次尋找新的機會。他們先後上線了服務高端家庭的私人助理「唯譜家」;主打兒童1v1在線教學的「趣學習」;定位於校園社交的「相同same」等。算上17年就開始做的大白車,趣店在不斷地摸索新的商機,但大多無疾而終。
戲劇性的是,雖然在非金融領域的探索沒什麼進展,但趣店卻在現金貸這一老本行上,有了突破——開放平臺。
由於趣店日趨保守的經營策略,大量註冊用戶無法得到授信。財報顯示,截止2018年9月底,平臺累計註冊用戶達到7000萬,但累計獲得貸款的用戶只有1630萬。趣店在當季度提出了「開放平臺」的戰略,簡單說就是把不符合自己授信要求的用戶,推薦給其他金融服務機構,並賺取服務費。
開放平臺相關收入在2019年首次登場,規模即達到22億元,營收佔比近25%。
本以為開放平臺可以為趣店續命,豈知世事難料,受大環境影響,平臺上的合作夥伴自去年4季度起,同樣採取了更加嚴格的授信標準。開放平臺放貸量下滑,拖累營收縮水,甚至在今年1季度出現了營收為負值的情況。
至此,趣店又到了非轉型不可的處境。這一次,他們的目光回到了電商。
3、賣奢侈品不如賣成人用品?
全球跨境奢侈品電商——萬裡目是趣店的最新項目,主打全站自營,全球貨源地直採。
這次趣店似乎下了血本,不僅請來了趙薇、黃曉明等5位明星站臺,甚至喊出了「百億補貼」的口號。但從媒體的報導來看,用戶體驗並不理想。
有消費者在平臺發貨前想要退款,但卻沒有找到任何退款渠道;還有的商品下單後十多天,依然沒有發貨。
退貨難、發貨慢,很難相信2020年的中國電商界居然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果是因為疫情延緩了發貨時效,那麼從一開始就不應該上架相關商品。由此也可以看出,萬裡目團隊的稚嫩。
實際上,即便沒有疫情的影響,奢侈品電商也不是一門輕鬆的生意。綜合型大平臺早已開始入侵這一垂直細分市場。
京東在2017年入股英國奢侈品電商Farfetch。2019年,他們又將原本自建的奢侈品電商平臺Toplife併入後者,Farfetch則在京東商城開設了旗艦店。
天貓的奢侈品頻道Luxury Pavilion於2017年上線。去年9月,阿里巴巴與歷峰集團麾下的奢侈品電商YNAP成立合資公司,YNAP旗下130多個品牌入駐天貓Luxury Pavilion。
唯一倖存的奢侈品電商平臺——寺庫,現在的日子也不好過。2019年,雖然其營收規模上漲了27.5%,達到68.7億元,但1.5億元的淨利潤卻幾近停滯。
除了來自巨頭的壓力,品牌授權是奢侈品電商的另一命門。
正是由於無法得到足夠的品牌授權,寺庫在2015年轉型為「線上線下精品生活方式平臺」,品類擴展至藝術品、生活用品、母嬰甚至豪車和私人飛機。
品牌需要維持自己的高逼格和價格體系,因此奢侈品和折扣註定是對立的兩面。從這個角度來看,主打「百億補貼」高折扣的萬裡目恐怕會在這個問題上面臨更多的挑戰。
「品牌商有自營店,大部分品牌不會授權,一是品牌定位和價值保護,二是亂價影響聲譽」,某行業人士告訴「略大參考」,「像萬裡目這麼玩,註定沒戲」。
萬裡目尚處於早期投入階段,趣店預計在2季度將加大在存貨和市場營銷方面的投入。因此,4.8億的虧損恐怕還未觸底。
其實在「略大參考」看來,趣店更適合做成人用品電商。
首先,這是一個百億級的市場。根據21·京東BD研究院預測,2020年中國成人用品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0億美元。
其次,這是一個暴利的市場。據悉,一組進貨價不足百元的護士、女警、教師COSPLAY三件套,可以賣到500元;5元成本的保險套,標價可以到幾十元。
最後,零售的核心就是前端引流獲客和後端供應鏈。成人用品的供應鏈管理難度肯定遠低於跨境奢侈品行業,而「趣店」的名字天生就有引流效果。
不止一人曾向略大表示,「第一次聽說『趣店』的時候,還以為是個賣成人用品的」。更誇張的是,百度上搜索「趣店」的圖片,首排居然真的是成人用品!
這種與生俱來營銷效果,不用實在浪費。據說萬裡目是羅敏第九次創業,而我們已經想好了他第十次創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