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作為天津出名的小吃,是每個朋友來到天津都要嘗一下的,天津有很多出名小吃,今天咱們就先說說狗不理。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鹹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小名「狗子」,期望他能好養活。
狗子十四歲來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再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導,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於是就獨自己開辦了一家專賣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麵,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釐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製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不錯,做事又十分仔細,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裡百裡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店。
後來高貴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經營的新點子:店內桌上放上幾大籮洗乾淨的筷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後他便照碗裡錢的多少按價給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離店,而高貴友忙得自始至終不發一言。於是街坊鄰裡們都取笑他說:「狗仔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後來,好事的街坊們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製作的包子叫作「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也沒有異議。此店名一經傳開,遠近聞名,一直流傳到今天,真可謂久盛不衰呀!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準,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5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