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安成就李安的絕不止一部《臥虎藏龍》,但是讓李安成為大眾心目中「華人之光」的,一定和這部電影有關。
《臥虎藏龍》橫空出世的時候,「龍虎」都既沒臥也沒藏,奔騰吟嘯地從華語到世界的影壇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年過去,當年初出茅廬的「玉嬌龍」都早成「一代宗師」,半「退隱」著沉浸於相夫教子的家庭世界,而這部電影依然高居華語電影的巔峰高位,無論從立意審美,製作水準,以及所產生的影響力,這20年來都幾乎沒有電影能夠與之媲美。
《臥虎藏龍》海報初看《臥虎藏龍》,是因為奧斯卡的「虛名」,當時年紀小到對奧斯卡的認知都是模糊的,只知道是娛樂新聞裡外國明星扎堆的場合,看電影記住了一群人在各色不同的背景裡飛簷走壁輕功了得,還有一個叫李慕白的大俠和兩位女子不清不楚的「三角戀」。
《臥虎藏龍》劇照,這場竹海比劍,令歐美觀眾眼前一亮之後又因為不同的機緣,重新看過幾次《臥虎藏龍》。學電影的時候看李安的電影語法構築,拆解袁八爺武打招式背後的人物心理;前些年被「狗尾續貂」的《臥虎藏龍2》騙了電影票錢又翻了舊版來洗眼睛;也去聽現場的電影音樂會,感受馬友友款款演繹的大提琴之外,王健能賦予的更厚重理性的深情。
《臥虎藏龍》確是一部很經「品」的電影,江湖悠遠,舉重若輕,人人各自得道,又與自己較勁而不得完滿。20年前看到的颯爽和情愛,到20年後倒更樂意看看其中的李安投射對待自己「中年危機」的殘忍與慈悲。
俠俞秀蓮的話說「走江湖,靠的是人熟,講信,講義,應下來的,就要做到,不講信義可就玩不長了」。
《臥虎藏龍》劇照李安想拍武俠片,其中有他想拍的古典中國的一種嚮往。武俠世界是個抽象的世界,不存在於現實當中,可以將內心的許多情感戲,加以表象化、具體化,動作場面如舞蹈,承載一種自由奔放的電影表現形式。俠,是一個中國人好像能夠與生俱來認同又未必能夠精準解釋的概念,帶著理想主義的情結。而情感來時要如何處理愛恨,也許是李安試圖在他的鏡頭下展現的「俠」之軌跡。
顯然這是華語電影一部極富人文氣息的武俠片,這個在今天可能已經淪為一個帶著古早氣息的懷舊類型,其實已經變得面目模糊。更多的時候,人們更容易辨認古裝和動作這樣的顯性標誌,中國武術的精神原貌怕是難借電影展現,神化的方向事實上也與武術的真諦背道而馳,能在這條路上執著堅持的,大概只有小眾的徐皓峰。
李安之於武俠是路過,但他做了充足的準備,也有通透的理解,於是《臥虎藏龍》創造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可能,畫面優美又不失動感與野性,動作耍開來又呈現雅致的情趣。武俠片的類型在香港發展多年從成熟已經逐漸走向庸俗,但《臥虎藏龍》在今天看來依然優雅又高級。
人《臥虎藏龍》的四個主要人物,李慕白、俞秀蓮、玉嬌龍和羅小虎。後兩個年輕人,名字已是直白對應龍虎,龍是形而上的追尋和渴望,虎是更落地的自然生長的原始欲望。李俞二人則負責演繹臥和藏。李慕白和俞秀蓮是武俠世界裡更常見的典型正面人物,為道德和群體而活,人在江湖,雖武藝高超還要以德服人,但也終將為此付出代價。玉嬌龍的出現,勾起兩人心中的渴望,讓他們面對自己內心的猛虎。
《臥虎藏龍》劇照,李慕白(周潤發 飾)早年看的時候,會以為電影的主角是李慕白,因為整個故事由他說起。李慕白出場,說自己要退隱江湖,託俞秀蓮往京城給貝勒爺送他的青冥寶劍,中途殺出個玉嬌龍,他又尋著追劍的線索報碧眼狐狸的私仇,期間與俞秀蓮、玉嬌龍兩位女性糾纏著關於道義與情慾的情愫,最終身死神滅。
《臥虎藏龍》劇照,玉嬌龍(章子怡 飾)幾年後看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中的自述,才知道原來李慕白原從小說改編而來是個戲份極少的人物,只是李安在這個中年男性身上投射了太多自己想說的話,才讓這個角色的戲越加越多。在那之前,李安拍《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得了擅長刻畫女性角色的名,而王度廬的原著小說裡,玉嬌龍是強悍的絕對女主角。到了改編闡述裡,李安說,我不是在描述女強人,我是在描述男人面對女強人時該怎麼辦。這個通俗的解釋,很有意味。
李慕白閉關,得道在即卻提前破了關,「有些事情要好好想一想」,其中一個是收徒傳劍,一個是對俞秀蓮的感情,這兩樁心事在實現的途中又無一不遇上了玉嬌龍。他說自己得道前,感到一陣「寂滅的悲哀」,直到臨死用了最後一口氣向俞秀蓮吐了真意。原是提著一口氣沒有用最後一口氣煉神還虛,便能到達修道一生的終極要義,可他偏偏不聽玉嬌龍和俞秀蓮要他「守著最後一口氣」的叮囑,要拿這一口氣來袒露心情,訴說遺憾,讓自己的結局寧成繞在愛人身邊的野鬼,也不要做那「得道」的孤魂。
《臥虎藏龍》劇照,俞秀蓮(楊紫瓊 飾)可這能夠在生死關頭以死相交的愛情,卻終是李慕白一生的猶豫與辜負。開場俞秀蓮一抬眼望李慕白的表情,便能看出她苦苦等候的歲月。她等得焦心,又自我消解。楊紫瓊打星出身,操一口極不標準讓人出戲的普通話,最後愣是讓這個角色立住了令人信服,其中演技大概的確是她演藝生涯的巔峰。一句「你來,我就等你」,沒得到李慕白確切的答覆,京城相見,得一句「我以為我們都說好了」的回應,她一臉無措。
所以俞秀蓮面對玉府小姐的羨慕,會勸說「嫁人也是好事」,雖是寬解,卻也出自真心。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初見俞秀蓮,玉嬌龍感嘆她是「書裡面的人」,眼裡心裡滿是羨慕,是真的羨慕。那些你未曾見到的山才是真的山,才是真的好風景。
《臥虎藏龍》在北京、新疆、安徽、浙江等中國多地取景拍攝得了青冥寶劍,好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玉嬌龍是活在追逐欲望迷途中的人,到不了盡頭,註定要一路狂奔。玉嬌龍串起的江湖圖景裡,京城是黯淡的,而江南翠綠,塞外明黃,欲望總是赤裸裸。她完全被欲望牽著鼻子走,一路東撞西撞,撞到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要的是什麼。很多年後,章子怡在《一代宗師》裡要見眾生,見天地;而第一步見自己,是她在《臥虎藏龍》裡竭盡全力去做的事。
玉嬌龍是不羈青春,是萬種風情撩人,和俞秀蓮的持重端莊形成鮮明對比。如今看這三人的關係,李慕白對玉嬌龍的欲望其實表現得極為隱匿,帶著中年人諸多的藉口和自我合理化,倒不知小時候怎地留下了個「三角戀」的印象,大概是某種直覺。
傳統的武俠小說還是以男性為主角,女性多為陪襯,如果《臥虎藏龍》中有陰陽兩性的刻畫探討,李安似乎更著意在女性角色身上去體現陰陽,玉嬌龍是外陰內陽,俞秀蓮是外陽內陰——玉嬌龍是高門小姐千金之軀,對男性有著強烈的性魅力,但內裡的野心和自我實現感實則非常陽剛;俞秀蓮行走江湖,粗獷強悍,內心裡卻嚮往夫唱婦隨的生活,是典型的東方傳統女性。俞秀蓮說得很清楚,「我雖然不是出身於你們這樣的官宦人家,可是一個女人一生該服從的道德和禮教並不少於你們」。於是兩者互換對比來推展劇情,兩位女性之間微妙的關係,在《理智與情感》的兩姐妹以及《飲食男女》中的大姐二姐中,都存在這種混雜的互動。
另一種對照存在於兩對情侶的交互敘事中,李慕白與俞秀蓮是歷經世事的成年人,玉嬌龍是渾然天成的年輕人,情感狀態大有不同,但終於隱忍至於錯過,壓抑難抵誘惑,激情終會退卻,情濃亦會成空。李慕白有說得出的情和道不清的欲,玉嬌龍則是相反的。情慾玄虛,甚至是一種超越性的體驗。它是一種想像,幻化成眾生百樣。
《臥虎藏龍》劇照關於這部電影,情節上引發的最多討論,來自於玉嬌龍為何要跳崖。原著小說中,跳崖是玉嬌龍為逃婚而進行危機公關的 「權宜之計」,而電影中則成為李安為這個人物安排的意想不到的結局。入世地看,她是殉情;出世的理解,她是殉道。
李慕白說她天資極高,因而李慕白在開篇時那一點兒「放不下」對玉嬌龍來說卻不是難事。李慕白窮盡一生,最後選擇捨棄修為遁入紅塵,到死得出結論,和俞秀蓮的感情浪費了太多時間。他終於用一生放下的顧慮,去敢愛敢恨一回,卻是玉嬌龍一早就做到的。最終兩人在所求和所得上有互換和對照了。而玉嬌龍心中有一個理想的江湖,那是她從小的夢,而這對抗庸常,承載自己蓬勃欲望的烏託邦,在這一路的成長中終於走向幻滅。
《臥虎藏龍》劇照,碧眼狐狸(鄭佩佩 飾)小時候,玉嬌龍以為能教她武藝的師娘是江湖榜樣,因而有一天她發現自己能夠超越碧眼狐狸的時候,她心裡感到害怕。後來與羅小虎在新疆的愛欲痴纏讓她以為那是江湖的遼遠快意,但當羅小虎追來京城又是搶親又是在武當守候要帶她回新疆時,這份自由又成了另一種束縛與佔有。她在茶館一戰成名難逢敵手,終於打從心底拜服李慕白,李慕白卻因她而死,也見到即便是她仰慕的真正江湖俠客也有許多身不由己。她已然把江湖夢做到最巔峰,但她那一刻真正身處江湖,才知道江湖不是她以為的自由。
《臥虎藏龍》劇照,羅小虎(張震 飾)個人內心的欲望與迷失、傳統道德與七情六慾的衝撞以及自我意志的追尋就這樣編織在兩代人的江湖夢裡。
夢拍《臥虎藏龍》的時候,李安45歲,在美國逐漸打開局面,卻也面臨著某種「中年危機」。「父親三部曲」是東方的,《理智與情感》和《與魔鬼共騎》則是西方視角下的敘事,不同的電影有各自成就和受眾,《臥虎藏龍》破了這層次元。
李安(右)在《臥虎藏龍》片場那一年的奧斯卡,第一次真正的,和中國電影有關了。第73屆奧斯卡獎十項提名,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攝影、音樂、美術等共四個獎,連李安自己都說,虛名、虛榮,也都是榮耀。
《臥虎藏龍》對中國電影影響有很大,好像整個中國電影都開始跟著它做起一場關於武俠的春秋大夢。它直接影響了之後將近10年的華語電影創作,後有張藝謀拍《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拍《無極》,馮小剛拍《夜宴》同時,對於什麼是大片的審美,對於怎麼拍中國大片,各路大導演紛紛試水武俠題材,使之成為20世紀頭一個十年裡最主流的商業大片類型,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之後下一個階段的電影工業化打下一定基礎。
同時,必須看到《臥虎藏龍》的整個奧斯卡之行,並非一個獲獎的節點,而是整個長達一年多的在世界範圍內為華語電影宣傳和公關的周期。奧斯卡的獲獎與片方的公關行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無論是當年的李安,還是最近一次笑傲奧斯卡的亞洲電影《寄生蟲》,奧斯卡之旅有時候也是公關之旅。李安曾把這形容為「一個草根性、階梯性的長期抗戰」,推廣期間,他們要把武俠片的類型以及背景知識一點一滴介紹給世界各地的媒體再推廣給大眾,拍片辛苦之後,為推銷這部影片又花了整整一年,從紐約開始到洛杉磯到奧斯卡頒獎前一周,他們跑了將近2000多家戲院,搭著奧斯卡的戲碼為電影宣傳。加上之前坎城以及英國的電影學院獎,多倫多電影節,幾乎是把西方電影體系中有話語權的地方都跑了個遍。雖然是圍繞一部電影,但打開的是西方看東方的一扇窗。
《臥虎藏龍》劇照《臥虎藏龍》在華語影壇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於世界電影而言,如詩如畫的美景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纏鬥,江湖義氣之下的玄虛與留白讓西方世界見識到東方武俠的魅力,事實上也是將華語電影的口碑和審美帶上一個新的高度。
後來李安在自傳裡寫,「炮打的越遠,要承受力的後坐力就越大,但一想到炮能打那麼遠時也覺得很過癮,其他的一切就甘願一點吧。」彼時的李安大概還想不到一部電影迴響究竟可以到多大,還感嘆個人的渺小,並放下豪言不能為了迴避影響而缺少企圖。而十多年後,當他真正成為一個企圖心滿滿,為了電影的技術改革而痛下心力的時候,「後坐力」卻變成了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比如後來令他飽受爭議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
所以,這大概也是李安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是因為身在江湖,有時是因為人本就不由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