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醉人人自醉,歷代茶帖鑑賞

2021-02-08 南山子春秋

        常言道:「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茶平中見滋味,淡裡有幽香,苦中有甜,澀裡有醇,剛好符合文人的氣質。聽著水開的咕咕聲,注茶的滋滋聲,喝茶的嘬嘬聲,靈感遂起,提筆,行雲流水間,一幅好字就應運而生。




自古書畫家愛品茶,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人生之情趣。傳統的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想像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歷代書法家與茶有關的作品,感受那些被茶香暈潤過的筆墨氣息吧!


《苦筍帖》唐·懷素



《苦筍帖》,絹本,長25.1釐米,寬12釐米,字徑約3.3釐米,清時曾珍藏於內府, 現藏上海博物館。


「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懷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他的俗家姓錢,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懷素是以書法而聞名的,特別是狂草,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苦筍帖》亦被稱為懷素「乞茶帖」,大意是:苦筍和茗茶兩種物品異常佳美,那就請直接送來吧,懷素敬上。苦筍是一種蔬菜,筍肉色白,一樣尋常做法為炒、拌、泡。清噴香微苦,回口爽甜,這種口感與喝茶很相似。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從《苦筍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儘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



苦筍


《精茶帖》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於故宮博物院


「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


蔡襄不僅是書法家,也是茶人,寫茶的書法自然很多。


《思詠帖》北宋·蔡襄


《思詠帖》


「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願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足下。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遊出發,應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職。途經杭州,約逗留兩個月後,於1051年初夏,繼續北上汴京。臨行之際,他給邂逅錢塘的好友馮京(當世)留了一封手札,這就是《思詠帖》。


其中的「大餅」,當指當時的貢茶大龍團;「青甌」,則當是浙江龍泉青瓷茶碗。在這一茶友間的禮尚往來中,我們還能感覺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鬥茶所必用的兔毫盞外,日常品茶,恐怕還是多取青瓷的。


《思詠帖》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用筆虛靈生動,精妙雅妍。通篇雖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及其遊戲茗事的清韻,則真是呼之欲出,嫋嫋不絕。



兔毫盞是宋朝建窯最具代表的產品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而得名,民間稱「銀兔毫」、「金兔毫」、「藍兔毫」等。以其中的"銀兔毫"最為名貴,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建窯束口碗就是這樣一件珍品用兔毫盞沏茶,兔毫花紋在茶水裡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



龍泉青瓷茶碗 龍泉青瓷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珍品,南北朝時期,浙江龍泉人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製造青瓷。靖舍龍泉青瓷現階段的傑出代表早在南宋時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顛峰,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龍泉市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有500多處,龍泉市境內有360多處,史稱龍泉窯。


《啜茶帖》北宋·蘇軾


《啜茶帖》紙本 縱23.4釐米,橫18.1釐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啜茶否?有少事須至面白。孟堅必已好安也。軾上,恕草草。 」


1079年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即1080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貶謫黃州,成為蘇軾宦海沉浮人生的重要轉折。《啜茶帖》,也稱《致道源帖》,正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札,22字,縱分4行。


蘇軾用簡單的便條,相邀啜茶,當時心中滋味如何我們雖不能切身體會,但從其《自題金山畫像》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幾句自嘲口吻便可略知一二。


在黃州,蘇軾種茶,煮茶,飲茶,茶真正成為蘇軾修身養性、體悟自然、徹悟人生、超越自我的途徑。《啜茶帖》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


東坡煮茶


《新歲展慶帖》北宋·蘇軾


紙本,行書 縱34.4釐米,橫48.69釐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帖亦稱《新歲未獲展慶帖》(1081),是蘇東坡寫給好友陳(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該帖用筆精良,章法上也多過人之處,正如嶽珂所評: 「如繁星麗天,照映千古」。據其內容來說,該帖不僅是蘇軾書跡中的一件傑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貴資料。


據傳,當年蘇東坡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時,便趕快修書去借來,讓工匠依樣製造,以飽眼福。《新歲展慶帖》中就記錄了這樣的一件事:「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出。乞暫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


《新歲展慶帖》裡,東坡欲請銅匠鑄茶臼,大概是因為建州茶臼的形狀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賞的,當然,仿造的畢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蘇東坡在信中又說,假使有人到福建去,還是要請人去買一副木質的來。為了借一副茶臼,東坡在大年初二寫了這封信,並派專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見一斑。


《一夜帖》北宋·蘇軾


紙本,行書 縱27.6釐米,橫45.2釐米 故宮博物院收藏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北宋文人陳慥,字季常,與蘇軾友善,兩人書信來往甚頻,《一夜帖》即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牘》。此作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漸趨於起伏,全作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字體型態等也隨之改變,頗具變化的趣味。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謫居於黃州期間,正是他藝術創作頂峰時期,這幅也是他在這段時間所作的行書精品之一。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北宋·黃庭堅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雲來。

碎身粉骨方餘味,莫壓聲喧萬壑雷。」(寫碾茶)

「風爐小鼎不須摧,魚眼常隨蟹眼來。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乾雷。」(寫煎茶)

「乳粥瓊糜泛滿杯,色香味觸映根來。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繩床過疾雷。」(寫飲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舉進士。宋代著名書法家,「宋四家」 之一。該帖為行書,中宮嚴密,所書內容是其自作詩三首。


《苕溪詩帖》北宋·米芾


《苕溪詩帖》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節,世有「米顛」之稱。


《苕溪詩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詩中記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每天酒餚不斷,一次,米芾身體不適,便以茶代酒,事後作了這首詩。


《道林帖》北宋·米芾


《苕溪詩帖》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簷。」


米芾自書詩帖,詩中描寫的是:在鬱鬱蔥蔥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見客人到來,便「擁帚」、置茗相迎接。「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


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簷」,意為從屋簷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探簷」 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


《賜茶帖》北宋·趙令畤



《賜茶帖》


「令畤頓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勝。蒙餉梨慄,愧荷。比拜上恩賜茶,分一餅可奉尊堂。餘冀為時自愛。不宣。令畤頓首,仲儀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


趙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孫。元祐中籤書潁州公事。時蘇軾為知州,薦其才於朝。後坐元祐黨籍,被廢十年。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四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該帖為行書五十七字九行信札。觀其用筆結體,平實而不失靈性,頗有東坡風韻,其文辭精練。賜茶一事為宋朝之制度,與貢茶一道,亦屬君臣上下之禮。「餘冀為時自愛」一語,則將惜茶寶之情袒露無遺。


《煎茶七類》明·徐渭




「一人品。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領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每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




「二品泉。山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並貴汲多,又貴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貯陳,味減鮮冽。」




「三烹點。烹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候湯茗相浹卻復滿注。頃間,雲腳漸開,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蓋古茶用碾屑團餅,味則易出,今葉茶是尚,驟則味虧,過熟則味昏底滯。」




「四嘗茶。先滌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縈,設雜以他果,香、味俱奪。」




「五茶宜。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呤,清譚把卷。」




「六茶侶。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勳。除煩雪滯,滌醒破疾,譚渴書倦,此際策勳,不減凌煙。是七類乃盧仝作也,中夥甚疾,餘忙書,稍改定之。時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書於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園。」


徐渭(1521~1593),字文長(初字文清),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明代傑出的書畫家和文學家。徐渭對茶文化作出的貢獻也是傑出的,他不僅寫了很多茶詩,還依陸羽之範,撰有《茶經》一卷,《文選樓藏書記》載:「《茶經》一卷,《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書考經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經》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


與《茶經》同列於茶書目錄的尚有《煎茶七類》。行書《煎茶七類》刻帖的原石,現藏浙江上虞文化館。《煎茶七類》帶有較明顯的米芾筆意,筆畫挺勁而腴潤,布局瀟灑而不失嚴謹,與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對照此書多存雅致之氣。


《角茶軒》清·吳昌碩



《角茶軒》


「角茶軒」,篆書橫披,1905年書,大概是應友人之請所書的。這三字,是典型的吳氏風格,其筆法、氣勢源自於石鼓文。其落款很長,以行草書之,其中對「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記述。


《幼孚齋中試涇縣茶》清·汪士慎



《幼孚齋中試涇縣茶》


「不知涇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

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

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

一甌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

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

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溼煙客忘返。」


汪士慎是楊州八怪中與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縣人,名慎,或阿慎,字近人,號巢林、甘泉山人等等。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歲時,從浙江遊歷歸來後,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


《幼孚齋中試涇縣茶》條幅,是其隸書中的一件精品。條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說明此書作於他左眼失明以後。這首七言長詩,通篇氣韻生動,筆致動靜相宜,方圓合度,結構精到,茂密而不失空靈,整飭而暗相呼應。該詩是汪士慎在管希寧(號幼孚)的齋室中品試涇縣茶時所作。


汪士慎的新居周邊,植有各種花卉,種植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他把嗜茶、愛梅及賦詩三者融匯一起,形成筆墨,構成了書畫藝術上的淡雅秀逸的風格。所以,在巢林詩中,詠茶的就有20多首。「茶苦」而清,「梅清」則高,由於他排行第六,並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農常稱之為「汪六」或「茶仙」。


《玉川子嗜茶》清·金農



《玉川子嗜茶帖》,年代不詳,紙本,縱 124.5釐米,橫50釐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川子嗜茶,見其所賦茶歌,劉松年畫此,所謂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竹爐之湯未熟,長鬚之奴復負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側耳松風,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謂妙於畫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嘗見《茶經》、《水品》,又嘗受其法於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嗚呼,安得如玉川子者與之談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農。」


金農的愛茶之心從作品中流露無遺,大約是看到劉松年所畫的《盧仝煮茶圖》有感而發 (金農曾臨摹過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圖》。從金農所描述的廖廖數語中,破屋數間,玉川子靜坐候湯的形象生動地浮現了出來。金農筆鋒一轉,又談起烹茶之道來,「茶未易烹也」,的確是一句內行人的話。他不僅研讀過《茶經》和《水品》,而且還向烹茶專家學習過此道。因而,對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體會,決非附庸風雅,故作清高之詞。



金農《玉川先生煎茶圖》


《湓江江口是奴家》清·鄭燮(鄭板橋)


《湓江江口是奴家》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吃茶。

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鄭板橋卒於幹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活了七十三歲「高壽」,有人以為和他喜歡喝茶有關,鄭板橋喜將「茶飲」與書畫並論,鄭板橋一生中也做過許多茶聯、茶詩。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美茶帖,茶不醉人,人自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歷代書法家與茶有關的作品,感受那些被茶香暈潤過的筆墨氣息吧!《思詠帖》「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
  • ◆│中國最美茶帖,茶不醉人,人自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歷代書法家與茶有關的作品,感受那些被茶香暈潤過的筆墨氣息吧!《苦筍帖》唐·懷素《思詠帖》「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 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
  • 曲譜|不醉不會,酒不醉人人自醉
    由林夕作詞,劉大江作曲的《不醉不會》,是田馥甄和好朋友Ella最看好的一首歌。
  • 酒不醉人人自醉!IU再次擔任國民燒酒品牌「真露」代言人
    2020年3月4日,韓國著名燒酒品牌「真露」宣布繼2014~2018年之後(2019年的代言人為女團Red Velvet的隊長Irene),再次將IU選為品牌代言人:「IU在各個年齡層裡都非常受到喜愛,具有知名度和代表性,很多人認為她獨特的乾淨形象在真露的歷代模特中最與品牌形象相符合,因此再次籤約。 」
  • 南海裡水百花宴:花不醉人人自醉
    味蕾之愉 花不醉人人自醉一朵花,原本要經歷發芽、成長、成熟再到凋謝的過程。但裡水人卻用獨特的方式,將鮮花保留在最美好的時刻,並將其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其實,每一朵花,都安放著裡水人對美味的期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中,鮮花包裹著詩意入菜。
  • 茶似隱,酒似俠,茶是沉靜理性的我,酒是偶爾感性放肆的我!
    「茶似隱,酒似俠」,簡簡單單的六個字著實說出了茶和酒的區別。茶,在於清淡,恬淡的滋味讓喝茶者的心境也不禁沉穩內斂,令人久久回味以清醒的理性規避風險。酒,在於濃烈,令人熱血沸騰,心醉神迷,感性般酣暢淋漓的投入。茶與酒是人生兩種狀態,兩種境界。
  • 茶與酒,中國人的兩種性格
    說到飲品,必然以茶與酒為代表,見於尋常百姓家,又凝結著中國的文化,折射出中國人的兩種性格。「茶類隱,酒類俠」,茶使人清醒,酒讓人迷醉。然而,飲酒與飲茶,喝的都是一種心境。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清心心自清。
  • 酒不醉人人自醉
    有一次,L導演拍一部電視劇,戲拍得很順利,殺青時劇組吃散夥飯,大家歡聚一堂很開心,席間不斷地有人上前給導演敬酒,L導演用他慣用的套路,唬跑了很多人。所以李白《將進酒》有詩云:「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所以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智者如此總結:「酒不醉人人自醉。」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各個民族的人們都愛喝酒,中國人不是獨一份。可是論說起酒的種類和質量,估計就沒人能和中國PK了。
  • 有些茶,喝著香,讀著醉!
    ,將知醉後豈堪誇 茶香四溢,自是沁人心脾,芬芳怡人。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種類也是數不勝數的,而一些茶名的美麗程度也和詩歌有得一拼,美到不帶煙火氣,沒喝茶已然醉。
  • 黃丹【初識「醉貴妃」,關於茶和一代美人的聯想】
    某日,一茶客捧茶書在手,似是自語又似對我說:「這「醉貴妃」,也不知是甚麼味道?」然後又說:「如再去武夷,你看看能否找到她?」從茶名來看,此茶該是儀態萬方的。     五月,我匆匆忙忙去了一趟武夷山,本意是去看茶農做茶,卻因時間關係,只看到一些後期採摘和製作的場面,倒是見到家家戶戶都在挑撿剛初焙好的毛茶。因為制茶几日未眠的疲倦茶人,則隨處可見。
  • 茶與酒,代表中國人的兩種性格
    說到飲品,必然以茶與酒為代表,見於尋常百姓家,又凝結著中國的文化,折射出中國人的兩種性格。 「茶類隱,酒類俠」,茶使人清醒,酒讓人迷醉。 然而,飲酒與飲茶,喝的都是一種心境。 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清心心自清。
  • 中國風酒器,酒不醉人人自醉!
    清 漆器玳瑁酒壺酒不醉人人自醉,醉人的何止是酒,還有那盛酒之器,酒中之情。
  • 醉茶餘話 之八鄉茶情
  • 《說呼全傳》十句傳世金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君君自迷
    七、各人自掃庭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說呼全傳》四:這教:~。八、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君君自迷。人出了名,我想不是壞事。但是,人一旦出了名,據說又有些可怕。這究竟為什麼,名人心裡明白,無名小卒如我輩者很難說得清楚。《說呼全傳》五:千歲聽說大驚,陳琳叮嚀別去。古人云:~。
  • 解讀唐庚《醉眠》:酒不醉人人自醉,借酒澆愁愁更愁,人生的無奈
    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山上一片寂靜,好像太古時候一般;日子清閒得令人覺得漫長,過一天就好像度過了一年。暮春依然還有些花朵開放,使我還可以在醉酒時賞花;鳥兒婉轉的啼鳴,並不妨礙我安眠。嘗盡了人世滋味後,我掩上了門扉,這時節躺在竹蓆上非常適宜方便。
  • 食悅|名士酒,隱士茶,紳士咖啡,你更鍾情哪款?
    說到「飲」不得不提「茶」。生活七大俗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始終無法缺少!歷經千年,茶已經不僅限於一種飲品,一種文化,更是我們的生活。喝茶對於古人來說是一件雅事,故有「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之說。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電影《赤壁(下)》中,諸葛亮(金城武飾)和周瑜(梁朝偉飾)以親會友時,溫柔嫻靜的小喬(林志玲飾)在一旁煮茶,楚楚動人。
  • 清遠美食探店:囍帖街茶冰室,有顏有味的港式傳統茶冰室
    清遠美食探店:囍帖街茶冰室,有顏有味的港式傳統茶冰室你肯定聽過喜帖街這首歌,但你有沒有聽過這家囍帖街茶冰室?在清遠靜安寺這邊就有這麼一家名字討喜,東西又好吃的茶冰室。這家茶冰室位於二樓,裡面的裝修是復古老香港傳統茶冰室的風格,裡面有老式冰箱、老式電視、老式電話等等。進入餐廳,滿眼都是墨綠復古的基調,還能看到玻璃上顯眼的霓虹燈做成的菜單,讓人一瞬間穿越到老香港。選定座位,點好菜後,沒一會就上菜了,上菜速度還是很快的。說完了環境,下面我再帶大家看看這裡的菜品。
  • 年貨節丨觥籌交錯醉新春,有酒有茶年味濃
    都知道茶的門道很深,肯花功夫、捨得成本來做茶的人已經不多了。由一群完美主義者做出的精品茶——BASAO,這茶禮拿出手,挑不出毛病。一握間sipasip | 十年陳茶 宮廷普洱系列柚寶蘋安取自「佑保平安」的諧音,茶書的底色溫如脂、潤如玉,汲取自「柚子肉、蘋果瓤」,願收到這盒茶書的你,2021平安順遂。
  • 雲南普洱市景邁山 茶林深處有人家
    手工製作茶葉。   譚 春攝   中國是茶的故鄉,普洱市匯集了茶樹發展史五個階段的重要物證:景谷寬葉木蘭化石、中華木蘭化石、鎮沅千家寨野生大茶樹、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和景邁山栽培型萬畝古茶林,可謂「五世同堂」。景邁山古茶林據考證已有1300多年歷史,以傣族、布朗族先民為主,記錄著先民們認識、利用茶的歷史演變,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 「茶」的雅名俗稱大全,光聽著就醉了!
    好茶配好名,各類茶除了有自己的美名,愛茶的古人也給他們賦予了很多雅稱,使茶不僅品來美,聽來也醉!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茶」的各式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