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田華老師,這位老藝術家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她今年已經92歲了,卻依然頭腦清晰、步伐穩健。
滿頭銀髮的她非常和氣,不管是對於服務員還是現場的工作人員,都以禮相待。
她的穿著也呈現出溫婉慈祥的美,絲巾配著花色外套既不張揚也符合女性的傳統之美。
如果拋開採訪的背景不說,就像是在和一位年長者親切的聊天。
92歲的田華老師緩緩地回憶著她與主持人的過去的歲月。
北影是她聊不完的議題,怎麼樣的相識、怎麼樣的共事、如何在當時的條件下激勵自己、如何在那個時代暢想未來。
當年12歲的她稚氣未脫,對於外面的世界還是懵懵懂懂,只知道家裡很苦很苦。
1928年,河北唐縣的一戶人家迎來了一個新生兒,這就是田華。
不幸的是,她的母親在她10歲的時候去世了,田華只能跟隨著父親討生活。
對於她來說肉是什麼滋味只能靠想像,每天吃的是野菜、柳絮,主食也只是混在一起的糊糊。
買新衣服就更不敢想了,都是從大孩子那裡改來改去,修修補補的。
不過苦日子沒有阻擋住田華老師一顆為革命表演的心,她小小的身軀跟上了抗日隊伍,每天除了排練之外,還要與大人們一起攀山越嶺,甚至還要擔當起「小護士」的工作。
田華說到這裡有些激動,因為她見識到了戰場的殘酷,看著一個個還勇猛的戰士漸漸沒了氣息。
那個年代,即便是12歲的孩子也要立刻強大起來,才能經得起更多的風雨與生存的考驗。
而真正的考驗在2008年悄無聲息的降臨了,她的兒子、媳婦均患癌症,2012、2013年又接連有兩位家庭成員也患上了癌症。
就這樣,5年內,家裡壓力重重天瞬間就崩塌了。時年85歲高齡的田華老師必須要成為家裡的支柱,她忙於生計每天奔波,為了讓大家能夠活下去。
也許正因為曾經的歷練,讓她能夠頂得住一般人無法想像的「災難」。
從她12歲在晉察冀部隊做小演員開始,她經歷了反掃蕩、三年內戰、土地改革等,在成為部隊一員的十幾年裡,不僅僅是對於藝術的熱愛,更多的是對於革命的追求,支撐著她、磨練著她。
而受大環境的影響,田華老師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但見識過大起大落、人來人去的她挺了過來。
1976年後,她重回舞臺依舊綻放著藝術的風採。一個人究竟能經歷多少,走過多少已經不得而知,但田華老師像是沙漠裡倔強的花朵,個性鮮紅的那麼豔麗。
不過,田華老師也有羞澀的一面。
1944年12月,她的愛人蘇凡就被這羞澀打動了心扉。
那時候田華老師的文化急需提升,而蘇凡就成為了田華的小老師,教她認字幫助她學習。
時間流淌,兩人有了感情,但卻迫於部隊的規定無法公開。
他們只能默默地互相扶持,私下裡傳遞信件。
但哪有不透風的牆,兩人的關係很快就被發現了。
他們無奈的分開了,但卻堅持著對彼此的愛意,到了新中國的成立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革命佳話。
她有著豐富的生活與革命的經歷,才滋養出了無盡的藝術創造。
1950年,電影《白毛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上點年紀的人甚至能夠整段唱出那些經典的歌詞。
其實,那個時候對於角色的人選也是相當嚴苛,「喜兒」的角色被很多人爭相參選。
但最後的結果讓人意外,落到了這個沒有任何電影資質與背景的小姑娘身上。
也許是田華老師天生的靈氣,也許是她的苦難出身,總之是一股樸實與生活的力量抓住了劇組的心,願意把機會遞給這個小姑娘。
田華沒辜負大家的期望,成為了所有人心中那個最靈動的《喜兒》,這也是她第一次登上大熒幕。
她演出了當時少女的情懷,也代表了一眾女性的感情,更呈現了革命時期的精神寄託。
1958年《黨的女兒》又成為了她新的熒幕形象的標杆。
「玉梅」的堅強與勇敢代表了共產黨員的堅韌形象。
她的藝術塑造打開了觀眾的藝術視野,每一個經歷過的時代的人都能夠感同身受,甚至備受鼓舞。而她的傑出的塑造也得到了矛盾的高度評價。
在事業上田華老師鞠躬盡瘁,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她也有著自己的堅持。
在家裡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她雖然接洽過婚禮的主持,卻也拒絕過上200萬的藥廠代言。
因為在田華老師心裡,這是原則問題而不是僅僅的謀生。
在不懂得藥理的情況下,她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疾苦而放棄了更多人的健康。
根據田華老師回憶,在他家人離世的時候她還在為了生活而奔波。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很普通的市場看到田華老師的身影,而她自己卻認為這沒有什麼,因為演藝人員也是普通人,而演員也是一份工作。
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總是有一個目標能夠使自己不斷前進,而田華老師也沒有因為年過半百而選擇「安靜」。
她曾經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的團長,也是全國婦聯的委員,更是文聯委員及電影協會理事。
也許在田華老師的心裡是「能者多勞」吧,既然有這樣的為別人服務的機會,又為什麼不去積極地利用自己的所學,而為更多的人創造一些美好的事情呢。
晚年生活依舊活力四射的她,延續著年輕時候的熱情,對於每一份工作她都願意認真對待,並勤勤懇懇的去創造藝術的火花。
對於養生,田華老師也有著自己的心得,她認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一個人的心態支撐著整個的精氣神,不管到什麼歲數都要想辦法去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並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9年9月及2010年田華老師獲得了金鳳凰與百花終身成就獎。
對於演藝人員來說,終身成就是對於自己事業之路的肯定,也是對自己藝術付出的名譽回饋。
雖然田華老師認為淡泊名利和保持平常心是自己的為人之道,不過這也是觀影大眾,對于田華老師藝術的肯定和喜愛的表現。
在《白毛女》第一次登上銀幕深入人心之後,《花好月圓》、《江山多嬌》、《努力的女兒》也都成為了她演藝事業的豐碑。
田華老師曾寫過一副對聯比喻知足常樂是快樂之本,也是人保持青春的好方法。
當然,92歲的她依舊意氣風發的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足以證明這個說法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十足的體現。
田華老師來自鄉村,也來自那個過去的年代。
她的藝術高峰可以說是無數個鮮血和泥水混織而成的。
而新中國的成立需要通過電影來告訴大家,有無數個英雄的形象值得我們學習,有無數個勞動者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
是那個年代選擇了田華老師的藝術積累與天分,也是她自己選擇了在那個年代成為銀幕上的「代理人」,為更多的勞苦大眾展現當時的精神意志。
在這次採訪中,田華老師眼神裡儘是往事的種種,也會感嘆到生活的不易。
時光迴轉,也許田華老師是想起當年出生時村子裡正在鬧天花,而她的名字劉天花也一直用到了12歲參軍。
這樣的情感流露是真實可愛的,我們不能選擇出生在哪裡或者什麼時代,卻也能選擇內心的堅強。
田華老師的家裡依舊是質樸的簡單,特別的是在她的家中有一面牆滿是照片,都是她一路走來的藝術作品。
從「喜兒」到「玉梅」再到各種重要場合的出席與接見,每一張照片都見證了她每一分鐘的人生歷程,成就了她現在的自己。
80年的藝術生涯就這樣樸素而亮眼的時刻提醒著,藝術是人生的提煉,而人生也是藝術的基石。
穿過痛苦的歲月與慘烈的戰爭,真正留存下來的是革命的熱血與沸騰的人心。
「人家的姑娘有花戴,我爹沒錢不能買,扯上二尺紅頭繩,歡歡喜喜紮起來。」
歡快的節奏隨著時光依舊震撼,我們今天看到的也不僅僅是一部作品和一段演繹,而是真實的生活描繪與現實的激蕩。
回歸初心之時,田華老師當初接觸藝術之路也許是個偶然,恰巧八路軍駐紮在她家才開啟了這段光輝的奇緣。
這樣的碰巧讓她愛上了藝術,學會了唱歌與舞蹈。似乎是對於她的天分的垂憐,讓這個在軍閥割據時期出生的小女孩,第一次感受到了生來的美好。
在2019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她還回憶過自己的很多青春的故事,她說是她的母親給了她藝術的生命。
這樣的表達讓臺下的很多人為之感動,切實的感受到了老一代藝術家對於根源的認定,以及對於自己家庭的承擔與情懷。
對於責任和尊重田華老師看得很重,在長春電影節上用方言與舞臺下的觀眾對話,以及近期採訪的禮貌應答,都是她為人日常的表達,卻令無數的觀眾點讚表示讚賞。
她還是那個12歲的充滿著熱情的小女孩,還是那個對於藝術有著追求的革命人。
她出身亂世卻迎來藝術的機緣,她投身革命卻也堅持著舞臺的精神。
當她年過半百卻遭受了親人一一離別的痛苦,她在還能為他們做事的時候努力支撐,在失去後依舊保持樂觀的態度。
舞臺是她的美麗人生的起點,也永遠是她的投身藝術的靈魂支柱。作為東方女性她具有著樸素且傳統的民族觀念,也有著自我的堅韌個性和強大且不朽的人格魅力。
她滿頭的銀髮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一絲一毫,她的眉宇之間也像是在質問著人生的種種。
我們面對這樣一位老藝術家除了內心的尊敬,也許更多的是對於那個年代、那些事情、那些作品的求知,以及對於自我人生的重新內省與定位。
不禁試想,如果我們經歷了這些,是否還能對人生充滿感激與熱情,是否還能成就自己扶持別人。歲月荏苒而風貌依舊,老藝術家田華老師的時光與過去,是歷史進程中炫麗的一抹彩虹。
文|Siyue
圖片均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