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的江蘇省,佔朝鮮半島面積的45%,總人口約5164萬,相當於我國的浙江省。是個高度發達的國家,經濟排名世界第11位,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限韓令」都限制不住的韓流文化
「韓流」是用來形容韓國影視及音樂在世界範圍內的引起巨大反響。那韓流是怎麼興起的?
首先是韓國經濟騰飛為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其次政府提出「文化立國」戰略。
最重要的一點是韓國從業者的努力和創新,以韓國影視劇為例,創新性地採取製片人和導演職責合一模式。即製片人無需考慮資金籌備和市場銷售,電視劇都是製作公司根據電視臺訂單要求量身定製。此外「邊寫、邊拍、邊播」製作流程,可以隨時根據觀眾反響撰寫劇情走向,保障收視率。
音樂方面,汲取西方元素,結合嘻哈、舞曲的精髓,打造屬於自己的K-POP。同時首開先河地實行練習生制度。在韓國,年輕人只要懷揣著一顆「明星夢」,就可以通過努力成名;同時不斷發展海外練習生,培養來自不同國籍的「韓流」明星……導致韓流文化在世界範圍受到追捧尤其是青少年的熱捧。並且成為如今韓國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首都為何改名首爾
2005年當時總統李明博宣布更換首爾的漢字標記,統一改為首爾。針對這個事情,基本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聲音是基於現實情況的務實處理。
漢城的韓語發音是朝鮮王朝時期的名字,為了避諱早在日本統治結束後就改成了首爾,不過由於我們的習慣一直使用漢城來標註首爾。隨著2000年以後中韓交流越來越頻繁,為了解決通信地址的混亂,因為當時這兩個名稱在韓國同時存在,導致了很多麻煩。所以根據中國現代官話發音,取同當地發音Seoul 相似的音意譯「首爾」,這從側面上體現中國國家影響力的提升。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 「去中國化」,脫離中國的政治影響力,而新玉認為第二種可能不大,因為中國文化涉及到韓國的方方面面,在現實上不可能去掉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也無法從根本上割裂。大家認為是什麼原因?
痴迷申遺的原因
一說起「申遺」,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韓國,從端午節到拔河,再到後來的暖炕技術,漢字。幾乎在韓國人眼裡,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他們申不了的項目。
客觀的說,韓國人的申遺不能完全說是針對中國,因為很多項目中韓之間還是有很大出入的,比如說端午節,韓國申請的是「江陵端午祭」,而這是流行於韓國嶺東地域端一種慶祝方式,它包含了滿洲薩滿祭祀、舞蹈、民間藝術等內容。雖然出自中國,但又融合了本地民族特色。
但是這種行為還是給我們提了個醒,我們也應該加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保護和申遺,不能再任由韓國胡來了。因為如果本國文化一旦被認定為世界共同遺產,不僅能給國民帶來自豪感,提高我們國家的國際形象,最重要的是可以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或許才是韓國痴迷申遺的原因。
新玉陪你看世界國家篇——走進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