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八佰》自21號上映至目前票房已達13億,各路人馬,各種角度的評論鋪天蓋地,懂歷史的「專家」們、懂電影的「專家」們,專業和非專業的影評們、自媒體人、普通觀眾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小編看了許多評論文章後昨晚走進了電影院,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作為一個對歷史、對電影並沒有深度學習過的普通人,我看完《八佰》後想到的就是這是一部傑出的電影,要推薦我身邊的所有人去觀看。
儘管有許多專業人士批評這部片子虎頭蛇尾;儘管有許多學歷史的人認為淞滬戰役這最後一戰沒有片子渲染的這麼激烈悲壯;儘管許多人認為最後存活下來人的後續悲慘結局才是影片更需要呈現和反思的內容,而電影沒有涉及.....,諸多不完美!但或許這些都可以看作是電影藝術中的遺憾。有個外國導演,小編記不清誰說過這話:「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儘管有遺憾,但小編認為《八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創作上的進步,是一部非常值得走進電影院細細觀看的電影。
說到戰爭片,愛電影的人會想到《血戰鋼鋸領》、《戰馬》、《拯救大兵瑞恩》。那些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震撼人心,能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小編在看過《拯救大兵瑞恩》後就少有看國產戰爭片了,因為單單從畫面的視覺聽覺的感受上就已差得老遠。但是《八佰》讓小編看到了與歐美大片製作一樣水準的宏大的戰爭畫面和場景,服化道、音樂、色彩真的很棒,很真實,有震撼力。
另一方面,《八佰》中除了展現軍人的英雄本色外,還有一小群混在八百壯士中懦弱、自私的小人物,他們在面臨強敵和生死時所表現出的真實人性---恐懼、膽怯與無助。張鐸飾演的「老算盤」,人就如他的綽號一般精於算計,膽小、懦弱、自私,在英雄堆是一個另類的存在,最後他穿著記者的風衣成功逃離戰場。導演管虎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們不需要每個人物都變成英雄,還是要符合真實的人性。再比如姜武飾演人稱「瓜慫」這一人物開始膽小如鼠,別人在與日軍頑強回擊的時候,他躲藏在牆角的沙袋堆裡不敢露頭,最後覺醒變成英雄。
還有一些情節設計展現了真實的人性。如王千源飾演的老兵羊拐有兩次與姜武在開戰間隙兩人赤裸裸地談論女人,這種情節我們以前的戰爭片裡難以見到的。
最後,《八佰》講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殘酷而悲壯,英雄們用血肉之軀阻擋強敵的槍炮,用人體炸彈摧毀日寇的鐵甲軍,如此慘烈的戰爭歷史真相卻是一場政治秀。在電影近尾聲部分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勸說謝晉元過橋撤退,他說:「任何戰爭的背後是政治「。這段是《八佰》所要升華的部分,也是留給觀從反思的部分,影評家們都覺得這一部分只一代而過,沒有表達完整和深入。
小編認為電影不是記錄片,不是教科書,《八佰》呈現的一段歷史有渲染、有誇大,還有不合情理、避重就輕的情節,但它必定是帶著娛樂價值屬性的電影,從中國電影製作的角度,從反映戰爭殘酷性與人性百態的角度來評價這部電影,小編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電影。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