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在豔羨這朋友圈的國外度假的時候,當你還在為了一年一次的國內遊拼命工作的時候,有錢人已經不滿足於地球了。
2018年的時候,日本年輕富豪榜排名第三的前澤友作砸下2.5億美金成為了SpaceX公司籤下的第一個太空旅客。
普通人為之咋舌的時候,前澤友作則淡定地說:「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對月球充滿了想像。」
更過分的是,就在大家雙十一買買買不停剁手的時候,馬雲卻說:錢對我來說,真的不重要。我最快樂的日子,是拿91元工資的時候。
那麼,快樂到底和錢有沒有關係呢?在《心流》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答案。
01有錢就能快樂嗎?
《心流》的作者米哈裡說:尋求快樂是基因為了物種延續而設的一種即時反饋。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天然地都會去追求快樂,享受快樂。很多人都覺得錢能讓我們快樂,果真如此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漁夫在海邊曬太陽,一位富翁走過來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去捕魚呢?」漁夫說:「捕魚乾什麼呢?」「捕魚你就能掙很多錢啊?」漁夫說:「掙錢又為了做什麼呢?」「掙錢你就可以買一艘更大的船。」「買大船又做什麼呢?」「這樣你就可以掙更多的錢。」「那又能怎麼樣呢?」「你就可以像我這樣,在海邊曬太陽。」漁夫說:「我現在正在曬太陽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快樂真的跟錢無關。吳曉波做過的一個調查也顯示:中國約有三分之二的富豪活得都不快樂。
02真正的快樂來自哪裡?
弗洛伊德說: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工作和愛。《心流》這本書肯定了弗洛伊德的觀點,書中提到:生活品質由我們如何體驗工作和如何與他人互動決定。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排斥工作,也討厭社交。
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工作就是生存的必要方式。我們是為了錢才去工作的,並且一提到工作似乎總是和「資本家」、「剝削」等不好的詞彙聯繫在一起,每個人都痛恨「996」和「007」,似乎一提到工作,就讓人頭大。
然而,當我們真的完全閒下來,拋開所有的工作和人際交流的時候,一定是我們最痛苦的時候。實際上,米哈裡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一個人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54%來自於工作,而只有18%來自休閒。也就是說,「工作使我快樂」真的並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調侃,它確實說明了一個事實。
同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也寫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獨處,每個人在和家人、朋友的相處時時都能爆發出樂趣的源泉,讓我們體驗到心流的幸福感。
既然,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的心流體驗,那麼我們更改如何追求快樂呢?
03如何追求快樂?
真正重要的東西都是免費的,比如陽光、細雨和微風;同樣的,真正能讓你快樂的東西是來自於內心的,比如愛和關心。實際上,快樂從來不應該外求於他人,如果你追求快樂,那你就應該反求諸己。
米哈裡說:我們的快樂,歸根結底直接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與闡釋日常體驗。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
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內心和諧,追求到極致的快樂呢?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平和的心態
同樣的半杯水,樂觀的人總是說:太好了,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總是說:哎,只剩下半杯水了。水還是水,從未改變過;唯一的自變量是個人的不同心態。
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詮釋。比如說一個合同沒有談成,有的人只會想到自己的提成怕是又泡湯了,而有一些人則會對整個談判過程進行復盤,總結經驗,把每一次的失利都看作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所以說,心態決定體驗,體驗決定心情。
第二、心流體驗
如果你能在玩遊戲的時候沉浸其中,有一種時間飛逝,完全不知「今夕何夕」的體驗感,那麼恭喜你,你就是在體驗心流。
在遊戲中體驗心流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遊戲的設計者已經用心理學將你「牢牢鎖死」了。困難的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和人際交往中體驗心流呢?
按照《心流》一書的建議,我們就需要用「明確目標」、「即時反饋」、「匹配難度」三個原則來改造一些任務,使我們能在其中產生更多的心流體驗。
比如說一項艱難的工作,首先我們需要把它分解成一些與自己能力匹配的、明確的小目標,同時,在每一個小目標完成之後,及時給自己一些獎勵,通過攻克一個個小的目標,從而能夠完成整個大的項目。
我們既沒有豪擲2.5億的能力,也沒有月入91元就能滿足的淡定,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有的不過是在平凡無奇的生活裡永遠保持著那顆不滅的對世界的好奇心,然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活的瀟灑和快樂。
也可以說當我們改變心態、不斷體驗心流的時候,每天都是一個豔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