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言闕一出場就給人以閒雲野鶴、仙風道骨之感,純粹一道家人物。
用他兒子言豫津的話說就是:「我爹現在是兩耳不聞紅塵事,只想著求仙問道煉丹,要是沒我這個兒子拖著,他一定把家裡改成道觀。」
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只有梅長蘇(也就是林殊),因為在赤焰冤案前就對其有了解,深知此公表面灑脫恬淡,骨子裡卻是烈焰沸騰。
那典型的就是「外表冷漠,內心狂熱」。
有人一定會說:莫老師,那言闕的問道煉丹是裝的嗎?
我的答案是:既有表演成分,也有對道家思想真實的認同成分。
道家強調順勢而為,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
因此,凡是道家高人,都是拒斥形式、拒絕繁文縟節、拒絕裝逼的。道家高人的一脈就是至情至性之人,堅持己見,絕不苟且。如真實人物如阮籍、嵇康,虛構人物如黃藥師、楊過、令狐衝。
我在《西漢的皇權與士大夫的個性》中曾經講到過:西漢前期的士大夫,保存了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的剛正、雄強的個性,這種剛正、雄強的個性甚至常常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說得再直接一點,其實就是個性缺陷)。
之所以西漢前期士大夫還能保存相當的剛正、雄強的個性,是因為當時實行的是黃老之學,也就是以道家哲學為理論基礎的政治思想,皇權在士大夫面前、在民眾面前是有所收斂的。
道家思想講「清心寡欲」、「無為而治」,是從約束統治者的角度說的。而統治者「清心寡欲」、「無為而治」的結果,當然就是士大夫和民眾的有為和強悍。
同時,道家的「清心寡欲」對於個體而言,還會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無欲則剛」。這是中國哲學最精妙的地方。
汲黯政治上是黃老哲學的信徒和實踐者,但他的個性卻絕不柔弱、清靜,而是強悍、執拗。上面所講到的有個性的嚴格執法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是漢初黃老之學處於主流意識形態時期的人物。這說明:道家的「無為」思想中確實包含著自由放任、尊重個體自由、容許個體創造性的成分。
回到言闕上來。
正因為他被梁帝欺騙、心上人被奪走且後來自殺身亡、好友祁王被冤殺,使得他悲憤異常。但他勢單力薄,不能蠻幹硬來,必須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於是,就有了他求仙問道、煉丹養生,私運炸藥、密謀炸死梁帝……
在梅長蘇的勸解下,他同意幫助靖王,不顧個人安危參與了一系列重大行動。
在34集,當言闕得知梅長蘇和靖王要不惜一切代價救出當年赤焰軍部將衛錚時,言闕毅然決定鼎力相助。他對兒子說:
為父不喜歡黨爭,那太醜惡,會吞噬掉太多的美善;我也不喜歡梅長蘇,他太詭譎太讓人捉摸不透,所以以前也只肯答應為他做有限的一些事。但這一次,我決定要盡全力幫他,付出任何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和靖王的這個決定……實在讓我感到震動。明知是陷阱,是圈套,利弊如此明顯,但仍然要去救,所為的,只不過是往日的情義和公道……我已經太久沒有見過這麼蠢,卻又這麼有膽魄的人了。如果這次我不幫他們,將來有何顏面去見泉下的故友?
這段臺詞實在太精彩了,它寫出言闕內心中湧動的英雄氣概,寫出了古今一律的真善美的普世價值,寫出了我們這個時代應有的精神指向!
寫到這兒,言闕的整個形象就完整了:他既是淡泊的、灑脫的、無欲無求的仙人,他又是內心湧動著英雄氣概的、無所畏懼的真男兒。
一個女作家,能把性情如此深幽、複雜的男性形象刻畫得如此到位,真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