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國家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這也讓更多地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語言文化。說到漢語就不能不提漢字,這種方方正正極具美感的文字一直都是老祖先留給國人的瑰寶。
然而,在數位化浪潮的席捲下,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人整天用筆和紙來記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鍵盤與各種各樣的輸入法。外加各種不同文化的融合,現在國內的漢語環境可以說已經產生了混亂,在調查中很多人都會出現用詞不準、發音不對以及提筆忘字的現象。
近日,在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中,諸如「熨帖」還是「熨貼」,讀「咋(zé)舌」還是「咋(zhà)舌」等一些詞語的發音和寫法就引起了人們爭議。為此,國內媒體《長江日報》專門採訪了漢語語音與詞彙學者、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教授王若江。她告訴記者,漢字的語音、寫法應該遵循《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國家標準,網絡上的字很亂,百度搜索的結果不能作為標準。
字形和讀音應遵循國家標準
此次漢字聽寫大會,以《現代漢語詞典》為詞庫,該書由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纂。
在比賽現場,「熨帖」一詞,成人體驗團的正確率僅為10%。據記者查詢,在不同版本的《新華字典》中,都存在寫作「熨貼」的情況。王若江說,即使在標準化的字典中,也會標註有異體字的存在。比如《康熙字典》中,許多字相同的意思,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寫法。
「咋舌」的「咋」,標準讀音為zé(音「責」),很多人會讀成zhà(音「炸」)。對此,王若江解釋說,語音是從古代延續而來,國家語委正音委員會確定語音時,會考慮到古代發音、方言等多種因素。發音習慣發生變化,語音也會隨之調整。比如「蕁麻疹」一詞中的「蕁」字,在早期的字典裡,都是念qián(音「前」),後來考慮到大家的發音習慣,將讀音統一為xún(音「尋」)。
王若江還提到,國家現在已經開始給中小學生免費派發《新華字典》,「這是從國家角度來規範語言」。
若我出題會考「的」「地」「得」
王若江介紹,現在對於初中生,要求至少掌握2500個漢字,高中生至少掌握3500個漢字。「很多孩子認字沒問題,但遺忘率很高。」成年人也是如此,提筆忘字,「會認不會寫」。
王若江認為,這與電腦、手機和百度搜索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有一定關係。「現在國家提倡書法進中小學課堂,就是為了引導孩子們多寫字」,王若江笑道,「毛筆字可必須得拿筆寫。」
「不僅要多寫,還要寫好。」王若江講到自己在法國一所學校裡碰到的趣事:這所學校在進行漢語教學時,在教材的前幾頁印上正著、反著、斜著的漢字,老師們讓學生從中找出正確的寫法。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完全不認識漢字的外國學生,竟都能找對。「因為那個字是最好看的」,王若江說,漢字有其形式之美,這一點不能忽略。
王若江說如果《漢字聽寫大會》由她來出題,她會多考常說常用的漢字,比如「的」、「地」、「得」,提醒人們注意常用字的使用規範,「讓大家意識到,自己已經開始提筆忘字了。」
相關閱讀:
人大代表建議漢字書寫考級 避免提筆忘字
網絡時代9成人提筆忘字 你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