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蒙古國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曾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蒙古國,曾經的外蒙古,是如何從中國分裂並獨立的?
蒙古強盛時期,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和體系。除了統治中國的元朝以外,還同時存在著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爾汗國。
由於元朝統治的落後和腐朽,終於遭至了漢人大規模的起義,其中最強的一支屬於朱元璋。他建立明朝後,通過數次北伐,終於將蒙古人趕出了南中國,回到北中國地區繼續遊牧生活。
期間,蒙古人逐漸分裂成了韃靼和瓦剌兩股勢力,繼續和統治南中國的漢族政權明朝為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當屬於「土木堡之變」。此次事件,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從此開始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隨著關外後金的崛起,他們逐漸超越了蒙古人,成為明朝最強勁的對手。為了增加勝算,後金以及改名後的滿洲開始推行「滿蒙聯盟」之策,通過「滿八旗」和「蒙八旗」共同對付明朝政權。
滿人入關後開始統治中原,而蒙古人也跟著水漲船高。當然,這時期的「蒙古人」主要指內蒙古(漠南蒙古)而言,因為外蒙古和西蒙古雖然表面臣服於滿人,但並沒有真正歸順入疆。
所謂的外蒙古,也稱為漠北蒙古或喀爾喀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落,分別是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和車臣汗部。因為此處遠離北京而又毗鄰俄界,所以歷來就多受俄國的挑唆和影響,不僅存在很強的離心力,而且彼此之間也是戰亂不斷。
西蒙古的噶爾丹多次挑釁滿清政權,終於遭至了滿人的雷霆手段。1690年,康熙率兵十萬御駕親徵噶爾丹,在烏蘭木通一帶徹底平定了對方,結束了西蒙古的叛亂。
憑藉此次良機,康熙決定採取軟硬兼施的方法進行會盟,徹底解決外蒙古的隱患,打消俄國人的不良居心,史稱「多倫會盟」。會盟後,康熙建立「匯宗寺」取「江河入海和萬宗歸一」之意,以彰盛典,以留後世。
從此,外蒙古通過條約的形式正式納入了滿清帝國的版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領土。而這種傳承和存續,一直沒有變化,持續了清王朝的始終。
辛亥革命爆發後,趁著中國國內的政權交替和政局不穩,一直虎視眈眈的俄國人再一次跳出來興風作浪。他們不斷策動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們搞獨立,希望外蒙古能夠脫離中國的統治而依附於自己。
於是,蒙古地方武裝在俄國人的暗中支持下,解除了原先駐守在此的清軍武裝,還美其名曰「禮送出境」。之後,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庫倫登基稱帝,自稱「日光」,年號「共戴」,宣布脫離中國而獨立。
但是,無論當時岌岌可危的滿清政權,還是更迭頻繁的北洋政權,都不承認這位所謂的「日光皇帝」,更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於是,外蒙古問題被各方暫時擱置了。
1917年10月,俄國國內發生了「十月革命」,沙皇被列寧領導的革命力量趕下了臺。這樣一來,外蒙古傻眼了,因為自己敢於獨立完全仰仗於沙皇的支持,而今自己的靠山都倒臺了,於是財政危機直接就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危機。
無奈之下,外蒙古表示自己願意重新回歸中國的懷抱。當時,北洋政府的總統是徐世昌,他立即同意接納外蒙古回歸併且表示既往不咎。緊接著,又設立了「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所部在外蒙古進行駐防,同時還收復了唐努烏梁海地區。
俄國政局穩定後,建立了蘇聯並又一次將目光對準了外蒙古。1924年11月26日,外蒙古單方面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後改名為烏蘭巴託。
但是,作為當事國的中國並未承認,而且美國、英國等主要強國也未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南京政府成立後,曾經多次希望能解決外蒙古問題,可惜屢屢被蘇聯人破壞。
隨著日本侵略的加劇,南京國民政府希望得到蘇聯的軍事援助,被迫降低了討還外蒙古的調門。但是,只是降低了調門而已,從未承認過外蒙古的獨立。
到了1944年,隨著二戰形式的明朗化,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這「三巨頭」開始進行利益的分配和輸送。為了換取蘇聯早日對日本宣戰,減輕自己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美國在雅爾達會議上秘密表示:
為了早日擊敗德國,我們應該有蘇聯的支持;為了早日擊敗日本,我們更是絕不可沒有蘇聯參加。
1945年2月,在雅爾達會議期間,針對羅斯福的要求,史達林提出了蘇聯的出兵條件。除了其它利益外,其中還有一條就是:
外蒙古的現狀須予以維持。
對此,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背著中國的情況下,竟然同意了史達林的無理要求。事後,美國的駐華大使赫爾利轉交了一份「關於中國國民政府和蘇聯協定綱要的說明」,其中附有雅爾達密約的全文。
蔣介石氣憤不已,大罵「娘希匹」的同時卻又無可奈何,畢竟還得求助美國和蘇聯共同對付主要敵人日本。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等人穿梭於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希望通過外交進行補救。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蔣介石還安排了與蘇聯頗有淵源的兒子蔣經國趕赴莫斯科參加談判。
可惜,這些都完全於事無補,史達林蠻橫無理,堅持按照「雅爾達會議」的結果履行條約。總結起來一句話,要麼中國同意外蒙古獨立,要麼蘇聯拒絕出兵進攻日本。
在美蘇的兩面夾擊下,南京國民政府只得接受蘇聯方面的條件。在蘇聯承諾擊敗日本後尊重東北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幹涉新疆的內政事務,絕不軍事和經濟援助中共這三個事項後,最終同意外蒙古「獨立」。
1945年8月14日,蘇聯外長莫洛託夫和中華民國外長王世傑代表兩國籤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相關的附件。關於外蒙古,條約中這樣寫到:
茲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之願望,中國政府聲明於日本戰敗後,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獨立,即以其現在之邊界為未來兩國邊界。
日本宣布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前去監督所謂的「公民投票」,確認了90%以上的外蒙古公民都「贊成獨立」。1946年1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甚至還在2月13日與其建立了外交關係。
從此以後,外蒙古徹底脫離中國而成為了蒙古國,一直持續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