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中國除《西遊記》,還有什麼神話小說?你可能會說《封神演義》吧。記得小時候看由它改編的《封神榜》,既氣憤妲己的殘暴、紂王的昏庸,又佩服子牙的睿智、哪吒的神勇……
現在,北大學者李天飛推出全新力作《號令群神》,為你解密明代《封神演義》中神魔的由來,呈現傳統文化之美、神話史詩的波瀾壯闊……
01 姜子「馬前潑水」?
姜子牙是《封神演義》貫穿始終的人物,他領著各路神仙,完成伐紂大業,主持了封神大典,何等地威風?可是,在他發達之前,有著一段心酸的過往。
他出世時家道已中落,年輕時為了謀生,他做過屠夫、賣過酒、當過店小二。
後來,姜子牙從崑崙下山,來到朝歌找工作時,已72歲。老朋友宋異人給他說了一門親事:68歲的馬氏。
他在朝歌一事無成:賣面被練兵的打翻了面筐;開店無人來導致酒肉都發臭了;賣牛羊碰上朝廷求雨禁止屠宰……
好在開館算命時,琵琶精變作女子來算卦,被姜子牙識破。他火燒琵琶精,被紂王賞識,封為大夫。
紂王要建鹿臺。姜子牙說這事工程太大,鋪張浪費,惹得紂王要將他處死。姜子牙只得借水遁逃命。
馬氏聽聞丈夫得罪了天子,一怒之下和他離了婚。
後來,姜子牙得周文王賞識,金臺拜相,好不風光。
那時馬氏嫁了一個農戶,鄰人笑她:你原來的丈夫當了丞相,你當年跟了他多好,不比現在受窮強嗎?
馬氏羞愧不已,半夜自盡,後被封為掃帚星。
而戰國的《歇冠子》對此,對姜子牙和馬氏,卻有另一種說法:
太公既封齊候,道遇前妻,再拜求合。公取盆水覆地,令收之,惟得少泥。公曰:「誰言更離合?覆水定難收。」
這也是成語「覆水難收」「馬前潑水」的由來。兩個人在一起,不能同患難,只想共富貴,怎有此等好事?夫妻當初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離異,自然難以挽回。
02 妲己為啥喊冤?
作為《封神演義》中的大反派妲己,真是讓人恨得牙痒痒。紂王被她迷得神魂顛倒,不辨忠奸,終至一個朝代的覆滅。
妲己原是一名普通的美女,被九尾狐吸魂附身。據漢代班固《白虎通義》所言:「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所以,九尾狐原是瑞獸,因為九尾代表九個妃子,喻示夫人多、子孫盛。
不過,因為狐狸喜歡打洞,還經常住在墳地附近,所以,也有人把它當作妖獸。
而山東費縣潘家疃的東漢墓畫像石上,有長著狐狸尾巴的妲己像——可見妲己是狐狸精的傳說,由來已久。
紂王對女媧無禮,女媧怒而命令妲己禍害紂王。被擒時,妲己喊冤:「是你叫我禍亂成湯天下,為什麼又要S我?」
女媧痛斥她無端造孽,殘害忠烈,有違上天好生之德。
所以是妲己入戲太深,沒拿準尺度,做事過於殘暴,遭到誅滅?
對此,李天飛有不同的見解。他結合元代《武王伐紂平話》的故事原型,分析肩負葬送成湯天下使命的,本是殷郊。可是殷郊是紂王的兒子,明代對孝道的重視遠勝元代,所以作者覺得殷郊弒父不行,就換成了妲己。
但是,這樣一改動,邏輯上就出了問題。如果妲己帶著「葬送成湯天下」的責任而來,那她禍害忠良和後宮,是功還是過?為什麼她明明看到商朝即將滅亡,還要去劫周營?
因為,她原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葬送成湯天下,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個人利益而已。
原來,「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但人有私心,狐狸也不例外。
03 為啥有兇神?
《封神演義》看到最後,會讓人迷惑不解:周朝的才子忠臣,比如伯邑考、黃天化等,歸去後封了神,這個自然大快人心;但是商朝這邊助紂為虐的惡人,為何也封了神?
其實,這涉及民間封神的標準,那就是「無關善惡,只問邏輯」。因為以前老百姓會因為畏懼,而去供奉一個神。
比如《西遊記》裡通天河的靈感大王。他每年要吃童男童女,不然就會降災於民。村民不得不建了一座廟來供奉他,這就是惡神。
這種信奉在國外也不罕見。比如:北非迦太基人曾經獻 祭了500個兒童給巴力神;電影《金剛》裡,神秘小島上的居民,因為畏懼「金剛」,把女主角綁起來貢獻給它……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關羽。現代人的心目中,他是忠義的象徵。而在很久以前,比如說唐代,他是民間畏懼的「關三郎」——因為關羽沒有善終。人們供奉他,不是因為感激,而是怕他作惡。
所以,到最後,《封神演義》為什麼有「瘟神」「痘神」「冰消」「大耗」之類的兇神惡煞,是因為作者尊重當時民間的信仰,如此寫成。這些兇神惡煞中,藏著老百姓祈求平安、公道、健康的美好心願。
04 結語
在這本書裡,李天飛還為我們解密了:《封神演義》的作者之謎、是誰籌劃了封神大計、哪吒為什麼不叫水吒、被忽視的男主角雷震子等等,既附有古籍資料,又有現代的深入解讀,邏輯嚴謹、圖文並茂,讓人茅塞頓開,會心一笑。
不管你是痴迷於古典神話,還是醉心於傳統文化,或是寫作愛好者,本書都是值得收藏的著作。有些事我們不用相信,但不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