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螺旋槳戰鬥機的讀者朋友來說,二戰期間的航空槍炮是二戰空軍戰機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二戰時期各國戰鬥機正是依靠各種性能不一、口徑不同的航空槍炮在空中展開激烈的空中搏鬥。為了讓讀者朋友對螺旋槳戰機時代的航空槍炮有更清晰的理解,本文將選取其中部分典型型號進行大致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螺旋槳戰鬥機最後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各國也研發了大量各種型號的航空槍炮,因為篇幅的限制,本文不可能一次性將其全部介紹完整,因此本文先選取二戰時德國空軍航空機炮中,30毫米及以下口徑的中小口徑航空槍炮進行介紹。
從7.92毫米到15毫米——5種主要的德國航空機槍
第一個上場的是MG15航空機槍,該槍是德國一戰軍工企業復興的產物之一,屬於由MG30機槍衍生而來的產物,因此該槍的外形和大家所熟知的MG34通用機槍十分相似,加上二戰中後期部分MG15航空機槍從飛機上拆下來並安裝上兩腳架作為步兵機槍使用,因此常常被人混淆。
德國空軍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使用MG15航空機槍,除了戰鬥機上正常使用的型號之外,還有使用75發馬鞍式彈鼓的自衛機槍型號,主要提供作為俯衝轟炸機的後座機槍或者轟炸機的自衛機槍使用。
該槍的射速在每分鐘1000發左右,但是7.92毫米的口徑限制了其威力。隨著戰爭中後期盟軍戰鬥機防護能力的加強,MG15航空機槍也逐漸退出德國空軍一線裝備行列。
第二款航空機槍則是MG81航空機槍,該槍同樣是7.92毫米口徑。雖然MG81是以MG34通用機槍為基礎改裝而來的,不過考慮到MG34通用機槍和MG30機槍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MG81航空機槍也可以看做是上文提到的MG15航空機槍的後輩。
德國空軍認為MG15航空機槍重量偏大、射速偏慢、同時馬鞍式彈鼓也限制了其持續火力,因此才開發出了MG81航空機槍來取代MG15航空機槍。MG81航空機槍同樣是作為俯衝轟炸機的後座機槍和轟炸機的自衛機槍使用,同樣也在戰爭中後期被改為步兵機槍使用。
MG81航空機槍的射速提升到了1600發每分鐘,同時改用彈鏈進行供彈,提升了火力持續性。為了進一步提升火力密度,德國空軍在實戰中經常將兩挺MG81航空機槍並聯在一起使用,用以增強自衛火力密度。
第三位德國空軍航空機槍選手是MG17航空機槍,該槍和MG81航空機槍一樣,都是用來替代老式的MG15航空機槍的。不過MG17航空機槍並不是其他機槍的變型槍,而是直接在MG15航空機槍的基礎上改進了上膛機構等部件而來的。
該槍的使用範圍很廣,德國空軍著名的Bf-109戰鬥機、Fw-190戰鬥機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都有使用該槍的記錄,該槍也參與了從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包括「海獅行動」到「巴巴羅薩計劃」等德國各種重大軍事行動。
第四位航空機槍選手則是MG131型13毫米航空機槍,德國空軍研發該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當時德國空軍各種7.92毫米航空機槍殺傷力不足的缺點,因此MG131航空機槍不再使用傳統的7.92毫米口徑,而是使用了全新的13毫米口徑。
除了口徑增大之外,MG131航空機槍有APT、API和HEI-T等多種彈頭,同時彈頭裝藥量在當時各國大口徑航空機槍中也是屬於比較多的。因此,雖然MG131航空機槍使用的是13X64毫米規格的彈藥,但是其對當時大多數戰鬥機的殺傷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最後登場的航空機槍是MG151/15航空機槍,屬於MG151系列中的15毫米口徑系列。關於MG151/15是該定位為航空機槍還是航空機炮存在一定的爭議。二戰期間關於航空機槍/機炮的劃分除了熟知的20毫米之外,還有13毫米這一標準。因為20毫米這一標準更為主流,因此本文也仍然將MG151/15劃入航空機槍行列。
MG151/15使用的是15X96毫米規格的彈藥,擁有穿甲彈、燃燒彈等特殊彈種,其穿甲彈在300米距離上能夠輕易擊穿18毫米厚的裝甲板。因此,除了用來進行空戰之外,德國空軍也經常用MG151/15航空機槍執行對地攻擊,打擊盟軍的輕裝甲目標。
從MG FF到MG213C——德國空軍的20毫米航空機炮系列
按照德國空軍原本的計算,13毫米的MG131和15毫米的MG151/15用來對付一般的空中目標已經足夠用了。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盟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都逐漸加強了自己的裝甲防護能力,為了獲得更好的毀傷效果,德國空軍開始研發並裝備各種20毫米系列航空機炮。
MG FF航空機炮是德國空軍在二戰時裝備的第一款20毫米航空機炮,Bf-109戰鬥機、Fw-190戰鬥機均有使用該炮的記錄。該炮是瑞士厄利孔 FF F型機炮的衍生型,而厄利孔 FF F機炮又是一戰時德國貝爾20毫米航空機炮的衍生品,典型的出口轉內銷產品。
MG FF航空機炮後坐力較小,按道理適裝性會更好。但是MG FF航空機炮採用的是彈鼓供彈,供彈量比較少,單門炮的攜彈量大概在60發-90發之間。此外,如果是安裝在機翼上,還會對機翼外形造成一定影響,德國空軍對其性能並不是十分滿意。
為了取代MG FF航空機炮,德國空軍很快研發並開始裝備MG151/20航空機炮。MG151/20航空機炮是在上文提到的MG151/15航空機槍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口徑、改用彈鏈供彈等方式改進而來的。因為使用的是20X82毫米炮彈,加上彈頭更重,因此MG151/20炮彈的飛行速度只有700米/秒左右。
除了傳統的穿甲彈、曳光彈等彈種之外,MG151/20航空機炮還裝備了一款M-shell航炮炮彈,這是一種爆殼彈,最多能夠裝22克炸藥,因此殺傷力很強,曾給盟軍的戰鬥機部隊和轟炸機部隊帶來了巨大的殺傷。
最後一位登場的20毫米機炮是MG213C型20毫米航空機炮,是戰爭後期出現的產品,僅製造了15門。MG213C還有一個30毫米的變種,稱為MG213型航空機炮,兩者稱謂相似,比較容易被混淆起來。
在戰爭後期,德國航空部要求開發出一款初速1000米每秒,射速1000發每分鐘的20毫米航空機炮,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傳統20毫米航空機炮的性能。因此,毛瑟公司決定設計一款轉膛航空機炮,通過將航炮閉鎖系統的線性運動轉化為旋轉運動來提升航炮射速,最終成果就是MG213C型20毫米航空機炮。
雖然MG213C並未在德國空軍中大規模使用,但是在二戰結束後,包括美國、英國等國在內均或多或少得到過一部分MG213C航空機炮的技術資料,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屬於自己的戰後轉膛航空機炮。從這點上來看,MG213C航空機炮也可以算作是一代經典型號了。
從MK101到MK108——30毫米航炮系列
一般來說,20毫米航空機炮已經足夠使用。但是當時的德國空軍除了擔負攔截同盟國戰略轟炸機部隊之外,還需要擔負繁重的對地支援任務,因此毀傷性能更強的30毫米航空機炮應運而生。
MK101是二戰德國空軍裝備的第一款30毫米航空機炮,這款航空機炮穿甲能力優秀,能夠在300米距離上擊穿75毫米厚的裝甲板,考慮到大部分二戰坦克相對薄弱的頂部裝甲,這個穿深水平已經能夠對絕大部分盟軍坦克造成威脅了。
MK101最大的問題是持續作戰能力不佳,通常使用10發彈匣供彈,德國空軍的Hs-129型攻擊機還曾採用過30發彈鼓的型號,雖然彈藥量增加了,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飛行員還是經常以短促點射的方式來使用該炮。
MK103航空機炮是MK101航空機炮的升級型號,強調了空戰性能,採用了氣導式結構和電擊髮結構,在初速、射速、射程和威力等指標上均有較大的提升,整體重量比MK101型航空機炮輕了20%左右,適裝性更強。
MK103航空機炮還有一款加長版,通過延伸炮管長度以便作為「軸炮」來使用,二戰時的蘇聯和德國均有大量飛機採用「軸炮」設計,這種設計在當時的歐美戰機上比較少見。
MK108航空機炮是二戰德國裝備的一款重型航空機炮,作戰目標是當時同盟國各種防護能力較強的重型轟炸機。該炮使用30X90毫米彈藥,初速只有540米每秒的水平,但是毀傷能力明顯,單發即可重傷一架單引擎戰鬥機,5發就能夠擊毀一架重型轟炸機。
MK108航空機炮只有63公斤重,原因是身管不長,這也是該炮初速低的原因之一。在戰爭後期,隨著盟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對德國本土轟炸頻率的增加,大部分的德軍戰鬥機,包括著名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都安裝了MK108航空機炮。
結語——分工明確的德國中小口徑航空槍炮
德國空軍的中小口徑航空槍炮體現出了非常明確的分工合作概念,這點在30毫米航空機炮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對空、對地性能無法較好平衡時,德國選擇分別發展對地強化型和對空強化型,並據此開發出了種類繁多的配套彈藥。
多種航空槍炮混搭是二戰中後期德軍戰鬥機的明顯特徵,彈道性能更好的20毫米機炮用於對付單發戰鬥機,而彈道性能較差,但毀傷效果更佳的30毫米機炮則專門用來截擊重型轟炸機和地面坦克等高防護目標,這種靈活搭配使用方案,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確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