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密碼》由湯姆·漢克斯出演男主角。
10月28日,改編自丹·布朗小說《地獄》的電影《但丁密碼》上映。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全球暢銷,十年前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
《地獄》,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
《但丁密碼》是《達·文西密碼》的續篇,同樣需要高智商和豐富的知識才能讀懂,因此電影版就頂著一個偉大的光環——「2016年最燒腦的電影」。據說,沒有相應的知識水平,完全無法理解電影。那麼,丹·布朗的原著小說裡到底寫了什麼?他最具韻味的地方又在哪裡?如何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裝好逼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做點功課。(涉及劇透,謹慎閱讀!)
《地獄》到底寫了啥?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開始仔細閱讀,在讀到一半時,發現這比曾經讀過的任何一部小說都要困難,尤其是對於鮮少讀懸疑作品的人來說。總結一下,難點在於文本密實,人物交叉迴環過多,往往開頭還能跟上節奏,到後面就被小說帶得飛起,忘記許多細節。
故事主角依舊是哈佛大學符號學家羅伯特·蘭登,他因一場槍擊受傷後,被送到佛羅倫斯的一家醫院,完全想不起來自己甦醒前的經歷。此時,一名女刺客闖進醫院,殺害了蘭登的主治醫生,另一位醫生西恩娜·布魯克斯將蘭登帶回了自己的公寓。
在公寓中,他們發現美國政府正在追殺蘭登,而在蘭登外套中還有一個標明生物性危害的圓筒,作為全書的第一個線索,圓筒中裝有高科技雷射指示筆,指示筆投影出桑德羅·波提切利根據但丁的《神曲》所創作的《地獄圖》。
《地獄圖》
細查這幅《地獄圖》,他們發現其中藏有十個字母,拼起來是「去尋找,就會發現」,這是喬治奧·瓦薩裡壁畫《馬西阿諾之戰》裡出現的字樣。
《馬西阿諾之戰》。
蘭登教授和女醫生來到壁畫《馬西阿諾之戰》前尋找線索。
當二人來到這幅壁畫之前,壁畫又給出了下一個線索,是一副失竊的面具。面具的主人是一位科學家,他認為地球的人口數已經超出控制,主張人類應當暫停人口的增長,坊間傳言認為他正在研製一種特殊的瘟疫病毒以減少地球人口增長。二人開始意識到事件的危急性,開始尋找這種瘟疫病毒,最終發現病毒已溶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中,並且早已擴散。
從但丁遺體上複製下來的「死亡面具」是故事中重要的線索。
世界衛生組織只能加急研究如何控制這一病毒的影響。實際上,這種所謂瘟疫病毒是一種病毒載體,會將所載有的DNA隨機植入感染者的體內,導致三分之一的人類失去生育能力。但因現有的基因技術限制,試圖恢復這段被修改的基因將可能導致更加災難性的後果,人類由此被迫進入全新時代。
總體來看,故事仍然保持環環相扣的探案模式,最終罪魁禍首指向毀滅人類的「壞科學家」和「壞科學產品」也沒有逃脫以往的敘事套路。不過大抵是因為迴環太多,能夠滿足許多推理迷的興趣,反正筆者在讀此作時已經完全被情節繞暈。
《地獄》中的但丁《神曲》
不過這部小說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或許是用多種方式改編但丁《神曲》中的典故,向經典著作致敬的方式,也使得小說更具藝術厚度。
美國文學教授黛博拉·帕克和馬克·帕克曾有專著《從但丁到丹·布朗》細緻地講述了其中的《神曲》典故。
例如,《地獄》在題詞部分寫道:「地獄中最黑暗的地方是為那些在道德危機時刻皂白不辨的人準備的。」而但丁的《神曲》中,剛踏入地獄之門的他就看見「既無惡名也無美名的悽慘靈魂」。他們常被稱為中立者或者無名氏,他們的靈魂意志薄弱,生前默默無聞,遇事從不表明態度。他們不是最黑暗的靈魂,卻是地獄中遇到的第一批靈魂。
書中寫道:「蘭登摁下手中的微型遙控器……第一張是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諾所繪的但丁畫像,畫中的詩人站在門廊上,手持一本哲學書。」
小說正文中,也不乏用臺詞向但丁致敬:蘭登要逃離宮殿時,他說到「有時為了向下走……你得先往上爬」。這句話也來自但丁:在但丁遊歷過地獄以後,維吉爾告訴但丁是時候離開了,兩人必須爬上撒旦的身體:他的身軀是北半球,雙腿是南半球,腹股溝是地球的中心。
當維吉爾經過腹股溝時,做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抓住撒旦張開翅膀的時機,又向下爬去,走下撒旦身軀後,又調轉方向向上,通過撒旦大腿和冰層之間的縫隙滑下,來到腹股溝的另一面,即是南半球的地方,穿越過地獄。
除了直接的對白,在一些場景上,丹·布朗也不忘《神曲》。當蘭登要跨過一條河流時,他想到「但丁進入地獄的著名旅程也是從跨越一條河流開始」,這其實講述的是《神曲》中但丁看到剛被貶到地獄的靈魂聚集在阿克戎河邊,由地獄渡神載他們過河,渡神告訴但丁:「你該走另一條路,從別的渡口上岸,一條輕便的船搭載你到對岸,而不是從此經過。」忽而颳起一陣狂風,但丁失去知覺,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身處河岸的另一邊。
書中還寫道:「蘭登將幻燈片跳到米凱利力諾的肖像壁畫,上面繪著但丁站在佛羅倫斯的城牆外,手握一卷《神曲》。壁畫的背景是地獄之門上方的煉獄。」
由此來看,《但丁密碼》對懸疑愛好者來說,或許會是一部佳作,但是對於大部分中國觀眾而言,由於缺乏文化背景,自然會失去許多「梗」和趣味。這讓筆者想起曾經讀到王安憶的《天香》,其中有一個橋段,說是女主人公私下被丈夫喚作「小綢」,一日她獨坐靜靜咀嚼這愛稱「小綢,小綢」意識到「綢」其實與「愁」同音,若是中國讀者讀至此處,大多有心照不宣的觸動,若非母語讀者卻又很難懂其厚重。想來,當我們看《但丁密碼》時這樣的隔膜應該也不會少。
【來源:澎湃網】
1,當地郵局訂閱,代碼4—7,也可以到郵政網11185訂閱。全年6本,90元。2,微信訂閱:請點擊《收穫》微信公號底部「收穫微店」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可微信訂閱2017年《收穫》全年8本(含長篇專號2本)【微信訂閱,快遞到家。】另外有單冊和函套版出售。3,《收穫》淘寶店:《收穫》文學雜誌社http://shop108241121.taobao.com4,郵購,《收穫》發行部電話021-54036905,匯款至上海巨鹿路675號《收穫》,200040,平郵免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