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家電節前夕,某知名空調品牌和某知名空調品牌槓上撕架啦!
Emily把相關新聞從前到後搜了一遍,大致是格力投訴奧克斯在能耗方面不屬實,由此展開的一波互槓。
為什麼賣個空調,糾結在能耗上了?我們今天來聊一聊買空調這個主題!
先講一段我的「痛苦經歷」:
大概在我7-8歲的時候,八十年代初,(Emily是70後奔5職場老年婦女,掐指一算,哇,居然是三十幾年前的事情啦)。家裡大人公派出國又回國所以有了個在免稅商店買單門冰箱的額度。物資貧乏的那個年代,從得知家裡要添購冰箱的那一晚起(其實離爸媽真正提貨回來還隔了好幾個星期)我興奮到每晚入睡前都要花個幾分鐘使勁幻想一下享用冰箱時的幸福畫面:炎熱的夏天,打開冰箱門,一股冷氣直嗖嗖的撲面而來,冷氣停留在我的睫毛上浪漫的結出幾顆小冰霜。。。
冰箱到貨的那一天,轟動了整幢樓的鄰居們,大家幫忙一起搬上樓,我坐等鄰居們散開之後插上電,滿以為我的好日子來了,沒想到。。。
老媽嚴肅的給我制定了一系列「冰箱使用嚴格規定」,具體的一條條記不清了,總之就是些不能吃太多冰食之類的。不過我至今耳畔依舊記得老媽反覆告訴我,反覆,反覆,再反覆:「冰箱很耗電,開一次門要6分錢電費,太多電費家裡負擔不了! 」
所以呢。。。盼星星盼月亮盼來電冰箱,用起來才知道比「保險箱」手續還複雜!我每天要醞釀好想從冰箱裡取什麼,等老媽回家做晚飯從冰箱取食材的時候,經過她批准,我用」豹的速度「,飛速把冰棍取出來。。。美夢裡,扒著冰箱門,晃著腦袋慢慢挑選冰棍的悠閒場面,現實中一次都沒有發生
空調比價
那個年代的孩子可憐吧?
那我們講講現在,就拿這次的焦點的主角空調來舉例說明👍
因為空調一次性購買金額較高,一般家庭還是要精打細算比較價格的。怎麼比呢?就是商場裡面大字報貼出來的不同品牌型號的價格比較一下,這種比價方式結果科學嗎? NoNoNo!
我們比較的是:「買」的時間點的價格,
也是我們認為的 」最落伍的比價方式「 這樣的比較方式,品牌B勝出!
那還能怎麼比?來個」進步一點點的比價方式「
空調買回家需要經過安裝服務,會產生一些列費用之後才能正常使用,
可以列出這些所有費用的項目,比較加總金額(假設有如下這些費用項目):
第二輪的比價結果:仍舊是品牌B勝出,不過兩者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要不,再來個「進步一大步的比價方式」吧
我們假設空調5年使用壽命(都說了是假設了,就別跟我計較5年還是10年啊)
5年之中空調的使用會產生能耗費(也就是我老媽特別計較的電費)
品牌的標準能耗功率數值 X 使用空調的小時數 X 電費單價=》 每年的能耗費
這就是進步一大步的比較 「用」的時間點的價格了!
第三輪的比價,結論居然大反轉了:品牌A勝出!
你看看,一旦比價方式不容,產生的結論也不同。買的時候貴的產品,有可能用起來反而便宜呢!(此處數據僅是演示假設,不針對特定品牌)
每到旺季空調大戰,很多品牌為了爭取客戶,往往都會免去安裝費服務費,這樣一來,比價就會集中在買的價格+能耗費用上了。電費的多少,會導致選擇結果的截然不同!所以貴的品牌會花大成本研發節能產品,指望大家綜合考慮電費便宜的」特長「做決定。此時,如果某品牌對能耗介紹不屬實,競爭對手一定會死咬不放,因為這樣是會誤導消費者的選擇結果的。。。
那互撕結果究竟如何,我們要拭目以待更多媒體後續跟蹤報導了!
最後提個小問題:
比價「用」的時間點的價格,那結果是不是就客觀全面了呢?
企業裡面買固定資產也使用這樣的方式嗎?
想要知道答案,請關注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