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皮膚的顆粒層是道門的話,那顆粒層之上的死角質層,叫門外;顆粒層之下的活角質細胞層,叫門裡。神經醯胺是存在於角質層之間的東西,佔50%的比例,當神經醯胺與細胞有規律的排列,角質層才是一個完整強韌的結構,從而可以有效地鎖緊水分,保護肌膚免受外界刺激,外觀上讓肌膚看起來水嫩無暇。
神經醯胺打哪兒來?
皮膚的角質層哪來的神經醯胺?在哪裡製造的?昕芙康你真的該好奇一下。
神經醯胺存在人體的所有細胞中,複雜地參與了細胞功能的調節。
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是細胞中普遍存在的生物活性成分。
根據細胞生理學及病理學的研究,顯示:「神經醯胺在發炎、細胞應激及細胞凋亡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要扮演這麼重要的細胞生理角色,這神經醯胺,得細胞自己製造的才管用!而且也得留在活細胞裡才有作用!當神經醯胺被發配邊疆,到死的角質層區去時,唯一的工作,就是當固牆泥,不具生理活性了。
賽洛絲汀帶大家來了解下神經醯胺是怎麼來的。簡單的說,這麼強大的生化合成、多重酵素參與的工程,只有生命力旺盛的活細胞,才具備這樣的要件。
神經醯胺的三個主要來源:(1)在細胞裡的內質網中合成而來。(發生位置在活細胞裡)
(2)由細胞膜的組成分之一神經鞘磷脂(Sphingomyelin),透過鞘磷脂酶催化分解而來。(發生位置在活細胞裡)
(3)已形成的神經醯胺被神經醯胺分解酶(Ceramidase)水解成神經鞘氨醇(Sphingosine)和游離脂肪酸。神經鞘氨醇重新進入神經醯胺的合成途徑,在神經醯胺合成酶的催化下,重新形成神經醯胺。(發生位置在活細胞裡)
角質層的神經醯胺,比例為什麼很高?
皮膚是個對外的器官,特別是表皮層,透過細胞分化與角質化,扮演保護人體的功能。在整個表皮層的角化過程中,脂質組成的變化,確實非常具戲劇性。神經醯胺含量最高的區域,不在製造合成神經醯胺的活細胞區,而是在死角質層區。這或許就是為了讓角質層(特別是外層區)能勝任擋牆角色,細胞自然分化渾然天成的奇妙之處吧!
這表格數據的背後,是個嚴肅的科學研究,不是隨隨便便的示意圖。但眼尖的人必然會發現,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是神經醯胺類的統稱),比例只有26.6%,不是50%。
這是怎麼一回事?癥結在「不同的名詞,定義有所不同」。以下四個詞,都是描述「跟皮膚有關的油脂」的用詞,但意思大不同。
名詞1.皮脂腺脂質(Sebum)
指的是從毛孔裡竄出的油脂,製造源是皮脂腺。
名詞2.角質層脂質(Stratum corneum lipids)
指的是角質層上經常性存在的油脂,它包含了來自角質細胞分化而來,與毛孔裡竄出的皮脂長期穩定的支持。
名詞3.角質層細胞間層狀脂質(SC Intercellular lamellar lipids)
指的是角質層板間層狀區的特定油脂,製造源是角質細胞。
網絡、品牌、達人、專家口中說的細胞間脂質(Intercellularlipids),其實就是角質層細胞間層狀脂質。所說的含50%神經醯胺,指的就是這裡。這裡的前三大脂質成分,有神經醯胺50%、膽固醇25%、游離脂肪酸10%。
名詞4.表皮層脂質(Epidermal lipids)
表皮層可得從基底層的活細胞,到最外面角質層的死細胞,整層都算啊!
事實上,神經醯胺在不同表皮層位置的佔比,有很大的不同。活細胞層(基底層與棘狀層)的神經醯胺,不到4%。顆粒層的神經醯胺,不到7%。角質靠裡層不到20%。角質靠外層,則超過25%。
神經醯胺只有一個樣嗎?
必然很多人說不只一個樣,有分Ceramide 1,2,3,4,5,6型,或者CeramideNS,AP,EOS等等很多種。
是有很多種沒錯,但不是化妝品界說的那五六種而已,而是有400多種。用分類的方式來說,按神經醯胺(Ceramide),是由神經鞘氨醇(有四類)和脂肪酸(有三類)所組成,就可以區分出十二個類別的神經醯胺。
又依神經鞘氨醇與脂肪酸,結構與鏈長的各自差異,可以組合出400種以上,存在人體細胞中的神經醯胺。
有植物神經醯胺這種東西嗎?
籠統的說是有的,但是神經醯胺只是神經鞘脂質(Sphingolipids)家族成員之一員;所以,嚴謹點說,是植物神經鞘脂質。也是植物細胞質膜中最豐富的脂質成分。
保養品採用的神經醯胺,取源當然不是來自人類,也不流行從動物類來取得,必然是從植物細胞取得、或用合成的方式製得。又因為神經醯胺的分類,只分大項,雖一樣歸類為Ceramide I(新歸類等同於Ceramide EOS),不同鏈長的脂肪酸與神經鞘氨醇,所組合成的CeramideI,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樣子。譬如,立體結構不同、分子量不同、極性溶解度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