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點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上海發布會開始前,主演之一海清將口罩戴上,遮住了大半張臉。她在《在一起》中的《口罩》單元裡,飾演的就是一位在疫情中轉產口罩的服裝店老闆。「那些臺詞、內容、人物、畫面會突然讓你對歷史和現實有更深的體會,了解到小小的口罩關係著多少人的安危。」頂著高溫穿著羽絨服反季節拍攝的海清,被角色和故事感動著,收穫了難忘的體驗——這是《在一起》劇組主創共同的體會。昨日,《在一起》首次曝光的片花,讓不少主創熱淚盈眶。據悉,《在一起》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內容拍攝,預計將在10月和觀眾見面。
《在一起》由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集結國內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領域的優秀編劇、導演和一線演員,通過再現疫情中平凡人的身姿,記錄這段集體記憶。《在一起》從2月開始策劃,3月各單元劇本陸續完成,4月起相繼開拍。當年製作、當年記錄、當年播出,刷新了電視劇制播紀錄。該片集結了張黎等14位導演、梁振華等19位編劇、張嘉譯等50多名主演,堪稱中國影視「夢之隊」。
《在一起》把筆觸聚焦在普通人身上,追求真實感。一批實力派演員不帶妝出鏡,在拍攝中力求場景還原,並邀請一線醫護人員在攝影棚指導參與,把有限成本放在製作上,回歸抗疫現場。本劇共20集,每兩集一個故事,十個單元分別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救護者》《同行》《決戰火神山》《搜索24小時》《武漢人》《方艙》《我叫大連》《口罩》。
武漢人》是在若干次會議溝通中新增的單元。在《武漢人》中,張萌飾演一位新冠患者,和她演對手戲的是奚美娟。作為一部群像戲,該單元也展現了武漢平凡社區工作者的偉大,有笑有淚,直擊人心。
在《救護者》中,朱亞文飾演支援武漢的醫生,片中用了很多長鏡頭。「拍攝中,配合我們演出的都是真實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每次開機,推開現場的門,仿佛置身真實的場景。」
《決戰火神山》是最後一個開拍的單元。「我演的是一名軍醫,除夕夜進入武漢,也是第一批進入火神山的援鄂醫護人員。在體驗生活時,能感受到他們散發的純粹的英雄氣概。」陳數說,「與其說去扮演他們,不如說是去接收和傳遞這種氣息。」
《方艙》的戲劇空間雖然狹小,但在導演汪俊看來,它的創作空間很大,其中展現的情緒類型非常豐富。「像一個小社會,有極致的悲歡離合。」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開創了新的電視劇類型,準確、迅速、及時地反映時代主題和精神,通過真人真事加工,兼具時代性、藝術性、真實性,展現了上海文藝工作者記錄偉大時代、書寫偉大精神的責任擔當。
《口罩》馮紹峰、海清
疫情期間,最緊缺的便是口罩,口罩廠長不顧家裡人反對趕回工廠連夜趕製口罩,捐贈給武漢,為戰勝疫情出一部分力。
《我叫大連》鄧倫
講述誤入武漢的大連小夥子,被滯留在武漢,之後在疫情的恐懼下戰勝自我,變身醫者守護人的故事
《搜索24小時》黃景瑜、李小冉、韋菁、張晞臨
這段講述疾控人員與公安幹警、社區工作者們並肩作戰,在24小時內排查確診病例的故事
《同行》楊洋、趙今麥
講述了兩個逆行者的故事,兩位年輕的醫生歷經坎坷,破門救人,在冬夜裡穿梭,最終回到武漢貢獻力量。
《擺渡人》雷佳音、張靜初、倪妮、蔣欣
這段主要講述了由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不顧個人安危在這座因封城而停擺的城市裡做起了擺渡人,堅持接送單,並組織志願者團隊接送醫務人員的故事。
《生命的拐點》張嘉益、周一圍、譚卓、張天愛、呂中
講述了在疫情初期發生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故事,面對醫療資源匱乏,救護人員人手不足等問題,大家都在盼望這場災難的拐點,早一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