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這一以閩南語係為母語的地方劇種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在閩南一帶及臺灣地區深受歡迎。她的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是,卻走過一段曲折的路,深受經濟和政治影響。
歌仔戲在閩臺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不斷完善,相互取長補短中成長,成為兩岸人民團結合作,共同擁有、共同提高的藝術結晶。
角美是薌劇(歌仔戲)發祥地和搖籃。角美的薌劇團數量之多和薌劇表演藝術在閩南都據領先地位,自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班在白礁進香獻演後,角美各地紛紛成立專業和業餘的歌仔班。1929年,白礁村辦起歌仔戲班,請臺灣藝人紅塗仔傳藝教戲,大陸薌劇改良戲奠基人邵江海到白礁學戲,拜師於紅塗仔門下;被稱為「陪師」(培師)的臺灣藝人劉延培自1929年起就一直在白礁附近的石美傳授歌仔戲;1931年臺灣藝人矮仔寶也來到角美白礁教戲;解放前大陸歌仔戲四大名角均出自於角美,其中以「白礁旦」、「石美須」、「崎巷醜」為歌仔戲代表人物,歌仔戲名氣因此從白礁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直至風靡閩南一帶。
閩臺歌仔戲兩岸同宗文化的歷史見證
臺灣歌仔戲是閩南錦歌演變而來。而錦歌是流傳於九龍江入海口一帶的民間曲調。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就有許多弦歌堂、樂社,他們以四句七言或五言的形式,彈唱歷史傳說和民間故事,富有鄉土氣息和藝術技巧。每當節慶廟會,錦歌便作為重要的娛樂形式深受民眾喜愛。至今九龍江一帶仍有錦歌流行。歌仔戲的主要唱腔「七字調」、「倍思調」、「雜念調」,就是從錦歌的基本曲調「四空仔」、「五空仔」、「雜念仔」發展演變而來。
角美自古就有大量民眾出洋謀生創業,不少人來到臺灣、開發臺灣。特別是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在角美白礁招兵買馬,從沿海招募大量壯丁入臺而後定居臺灣,加上當時清軍與鄭成功軍隊在角美、石碼、海澄一帶長期對峙,清政府採取「遷界」政策,劃定角美、石碼、海澄為棄土,逼迫百姓大量遷徙,便有大量民眾舉家遷往臺灣。因此,錦歌跨越臺灣海峽,在臺灣廣為流傳,後由臺灣民間的藝術家加以發揮組合成了歌這一藝術形式。1928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臺灣「三樂軒」歌仔戲劇團,橫渡海峽,來到角美白礁祭祀大道公,在角美白礁慈濟宮祭獻演出,揭開了臺灣歌仔戲傳入閩南的序幕。從此,歌仔戲這朵凝集著臺灣同胞心血的藝術奇葩,就在閩南各地生根、發芽、開花,它以累累的碩果,架起一道燦爛的彩橋,橫貫海峽兩岸,溝通了閩臺兩地人民的心靈。
歌仔戲因此在角美、龍溪一帶流傳起來,對這一鄉土藝術的形成發展淵源的認同感,在喜好歌仔戲臺灣同胞的心中是永遠也抹不掉的。兩岸同胞對於這一鄉土藝術有共同的喜好摯愛,共同的情感心受。
在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兩岸阻隔,互不往來,而薌劇(歌仔戲)的信息傳匯都從未間斷過。當時,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福建、廈門人民廣播電臺都給設「地方戲曲」欄目,通過電波,源源不斷地把薌劇(歌仔戲)藝術的聲韻送進臺胞的心中,成為廣播電臺對臺廣播收聽率最高的欄目之一。大陸薌劇團先後錄製了《三鳳求凰》、《呂蒙正》、《周成過臺灣》、《金石情》等數十部古裝薌劇供廣播電臺映播。據後來回大陸探親的臺胞及來訪的歌仔戲同仁反映:當時臺灣當局嚴禁收聽大陸電臺,但大多數老年臺胞「偷著」聽大陸廣播薌劇,在欣賞鄉音之中寄託著思鄉之情。臺灣的歌仔戲班也從中吸納了薌劇的優秀樂曲,他們把大陸薌劇奠基人邵江海先生創造的薌劇主要曲調《雜嘴調》融進了歌仔戲樂曲,形成了臺灣歌仔戲常用的「臺灣雜嘴調」廣為傳唱。
這種間接的「交流」,雖然還是「以我為主」,但情意卻是融通的。因而增強了兩岸鄉土藝術的復歸和認同。1978年大陸薌劇團編演的古裝薌劇《三鳳求凰》由香港東方唱片公司錄製成錄音帶,這是薌劇首次由境外唱片公司錄製錄音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當時,《三鳳求凰》錄音帶也在香港公開發行,成為東南亞僑胞及臺灣同胞的搶手貨,幾次再版仍供不應求。1979年9月,大陸薌劇團正在福州趕排《雙劍春》準備晉京參加「國慶獻演」。香港東方唱片公司的總經理專程趕到福州,宴請《三鳳求凰》主要演員高純小姐及劇團領導,以表謝意。隨著兩岸的開禁,兩岸同胞開始往來,而首先進行交流仍是鄉土藝術,而面對面的交流更能增進情誼,加強融通,1993年9月「93海峽兩岸(閩臺)首屆戲劇節」在福州隆重舉行。大陸薌劇團創作的古裝劇《瘋女戀》被省文化廳選上,作為唯一的劇團參加戲劇節。臺灣「一心歌仔戲團」也同時應邀參加。相隔五十多年的兩岸歌仔戲首次在福州匯演。臺灣一心歌仔戲團團長誠懇地對大陸薌劇團負責人說:「薌劇歌仔戲真是同腔同調,同工同曲的姐妹花。看了你們的精彩演出,我更懂得了臺灣歌仔戲,根在閩南。你們不愧是祖師爺級的藝術」。他熱情邀請大陸薌劇團有機會到臺灣演出。一心歌仔戲團的臺柱,臺灣著名的小生演員王蘭花與大陸薌劇團幾位主角演員傾心相談,頻頻拍照留念。兩個團的樂隊演奏員還在現場操起鑼鼓樂器,磋商伴奏技藝。全場人人用閩南語交談,歡聲笑語,氣氛十分溫馨融洽,勝似一家人。會見延續了一個多小時,已超過午餐時間,他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以同宗文化喚起的骨肉親情,是任何形式也替代不了的。
歌仔戲溝通兩岸鄉親心靈的藝術橋梁
「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國家領導人的對臺講話精神,為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也充分地體現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更為漳州、角美對臺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因為漳州、角美在臺宗親多、歷史上與臺灣關係密切。
1926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當年漳州籍人口131.95萬人,佔全臺漢族總人口的35%。如照此比率計算,現在祖籍漳州的臺灣同胞約有千萬人之多。這是歌仔戲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我們能夠利用這一人群對閩南語系和歌仔戲的認同和喜好,加強交流,實現統一祖國的共識。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從1995年以來,漳州市共派出各類藝術團組11個赴臺訪問交流,其中藝術表演團體三批共110人次,出訪團組足跡遍及寶島各大城市和重要縣鎮,交流形式涵蓋藝術演出、學術研究和展覽等活動。
1995年6、7月間,漳州市薌劇團首次赴臺演出,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大陸第一個跨上寶島臺灣演出的薌劇團。薌劇團每到一地,均受到臺灣同胞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漳州薌劇團還在歌仔戲發祥地宜蘭縣的文化中心與臺灣蘭陽歌仔戲團聯誼演出,引起更大的轟動。當晚,文化中心廣場人山人海,六千多位觀眾深深地陶醉在濃鬱的鄉音鄉情之中,臺灣新聞媒介爭先報導演出盛況,稱這樣的聯誼演出,不僅使兩岸歌仔戲「合流」,而且為臺灣歌仔戲注入新鮮血液,使臺灣歌仔戲更上一層樓。海峽兩岸又分別在臺灣和廈門、漳州舉辦歌仔戲(薌劇)研討會和以劇本創作,導演表演,音樂唱腔,舞臺美術為研究課題的創作交流會,兩岸歌仔戲藝術家誠懇、融治的商談,把文化交流引向更深層次發展。
近年來,大陸文化部門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展兩岸歌仔戲文化交流。2005年以來,大陸的薌劇團多次赴臺灣、金門地區演出,深受臺灣鄉親喜愛,進一步打響大陸歌仔戲品牌;2007年4月臺灣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到角美白礁慈濟宮獻演,這是自1928年臺灣歌仔戲「三樂軒」到角美白礁慈濟宮進香謁祖演出以來,時隔80年後臺灣歌仔戲劇團首次來到角美進行文化交流,兩岸民俗文化得到進一步融匯和弘揚。
臺灣歌仔戲與薌劇,這對「海峽兩岸戲曲姐妹花」,作為深植於閩臺沃土中,在大眾心理上有強烈親和力的戲曲奇葩,將永遠是溝通兩岸鄉親心靈的一座藝術橋梁。(雨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