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ookface(ID:bookface000) 無人是孤島,一書一世界。
昨晚,小志看了一部有點瘮人又很震撼的電影——
《怒焰狂花》(Child of Rage)
女主角是一個6歲小女孩,純真、甜美、可愛,長得跟小天使一樣:
但鏡頭一轉,天使瞬間變成了惡魔——
不僅殘害小動物:
還對自己的弟弟下手:
看那惡狠狠的眼神,完全看不到一個6歲小朋友應有的天真。
而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現實中,女孩名叫貝思·託馬斯(Beth Thomas)。1984年,19個月大的貝思,連同親生弟弟一起,被一對牧師夫婦收養。
這對牧師夫婦結婚十多年,一直沒有孩子,兩個孩子的到來,讓他們終於實現了當父母的夢想。
只不過,這個夢,不是美夢,而是噩夢。
貝思有非常嚴重的自虐和他虐傾向:
小小年紀的她經常自慰。即使被媽媽警告過多次,她依然肆無忌憚地在公共場合自慰,甚至自慰到流血送醫院。
親手把一隻小鳥狠狠地捏死。
虐待弟弟.
弟弟洗澡時,貝思會把他的頭拼命往地面上撞,整個頭凹進去一大塊。
強行把弟弟的褲子脫下,不斷地踢、拉扯他的生殖器,還將手指插進弟弟的肛門。
有事沒事就會打弟弟的肚子,完全不顧他的求饒和痛苦。
這這這……
貝思毫不掩飾地承認,她這麼做的終結目的,就是:「殺了他,殺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說這句話的時候,貝思臉上沒有一絲愧疚感,若無其事。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貝思的暴力傾向越來越嚴重。
她偷偷藏起廚房的刀,打算在夜晚把全家人全部殺掉。養父母只好把她的房門鎖死,並且在各個房間都安裝了報警器。
到底是什麼,讓這個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滿腔仇恨、冷酷無情、簡直是反人類的惡魔?
其實自打娘胎出來,貝思的日子就不好過。
1歲時,貝思的親生媽媽因為腎衰竭去世了,留下她和弟弟兩個人。
貝思的爸爸是個人渣,老婆去世後,他就開始虐待、性侵自己幼小的女兒。
爸爸經常來到我的房間,脫下我的睡衣,然後就動手。我只記得,當時我不斷地哭,但是爸爸沒有停下來。
這樣的虐待持續了7個多月。
除了令人髮指的性侵,平時的衣食起居也是一團糟。最初被社工發現時,貝思和弟弟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
這樣的父親根本不配撫養兒女。毫不意外,他被剝奪了撫養權。但那時候,人們以為他只是失職,並不知道這背後還有這麼令人作嘔的醜惡行徑。
後來,可憐的姐弟就被養父母收養了,她的父親也被判入獄。
但這段經歷,成了貝思揮之不去的陰影。她經常做惡夢,夢到有男人在用身體的某個部位傷害她。
她想報復,報復身邊所有人。
我受過太嚴重的傷害了,所以我要傷害別人。
貝思6歲時,眼看著弟弟每天都喊肚子疼,全身到處都是瘀傷,養父母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要送她去看心理醫生。
在心理治療室裡,貝思坐在沙發上,一板一眼地回答醫生的問題。
從如何傷害弟弟、傷害弟弟的次數、為什麼要傷害家人這些情況,到幼時親生爸爸是如何傷害自己、被傷害之後自己有什麼感受的回憶……心理醫生全都問了個遍。
貝思也非常配合。回憶到幼年被親生父親傷害的經歷,她的回答斷斷續續,但還是完整地回答了。
對她來說,這段經歷依舊非常痛苦。
經醫生診斷,貝思得了一種名叫反應性依賴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的心理疾病,得治。
—————敲黑板啦—————
1歲之前,嬰兒非常孤獨、弱小,他們需要依附家長來獲得安全感。這段時間孩子獲得的信任感有多少,將會影響他們長大後是否信任別人;
1至3歲,嬰兒開始有了自主意識。家長這時候需要按照社會規範,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告訴他們什麼絕對不能做。
缺了任何一環,都會出現問題。嚴重的,可能就會得反應性依賴障礙。
這種心理疾病,通常是指孩子們在3歲之前的幼兒時期,因為未能與特定照顧者建立關愛、安全、舒適的依附關係,被疏忽照顧或者被傷害而又得到不合適的處理,長大後出現了自我封閉、自卑、反叛、過於衝動或者不能控制情緒等行為表現。
得了這種病的小孩,對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應很少,正性情感也很少。他們從小沒有接觸到愛、照顧和信任,所以他們也不懂得去愛、照顧和信任別人。
—————小黑板收起來—————
貝思就是其中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
貝思和養父母的全家福為了讓貝思得到更專業的治療,養父母把她送到了另一家特殊治療室。
首先,治療師不斷通過語言來撫慰貝思,讓她有信心去打敗病魔:
施暴的是你的親生爸爸,受傷害的是嬰兒時的你;但你現在已經有很愛你的爸爸媽媽,而你長大了,變得堅強、漂亮,可以打敗小時候的你,痛苦也會一點點遠去。
電影劇照其次,重新培養貝思基本的善惡判斷。
當貝思情緒控制不住,做出傷害小動物或者傷害別人的事,治療師會立馬指出她的錯誤,告訴只有壞孩子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當她能平靜下來餵養小動物、認真遵守餐桌禮儀等,就會得到表揚,誇她是個好孩子,培養她的自信心。
最關鍵的一點,通過控制貝思,來讓貝思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
吃飯前必須禱告、必須遵守餐桌禮儀、定時要去餵養院子裡的小動物,醫護人員交待的任務,必須完成。就連吃飯、上廁所、喝水、睡覺,也要在醫護人員的同意下才能行動。
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乖乖地接受批評和懲罰。
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貝思知道,她不是天下第一,得聽大人的話,遵守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則。
別以為一個9歲的小孩不會殺人,他會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失去了被愛、被照顧的機會,他們對什麼都不在乎,也不允許任何人來掌控他們。
所以我們對貝思非常嚴格,必須要告訴她:你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必須得聽大人的話。
剛開始,貝思壓根受不了這樣的治療方式,她經常不斷地反抗:
最開始那幾天,感覺整個人就是空洞的,就像跑了幾個馬拉松一樣,身體內什麼都沒有。
慢慢地,她開始接受治療,因為她有一個非常關心自己的家庭。
整個治療過程,養父母都陪在她的身邊,擁抱她、鼓勵她。
有時貝思回家短住幾天,他們也不再像之前一樣把門鎖得死死的。如果貝思做惡夢,他們就會陪著她睡覺。
一定要治好她,決不能讓她的餘生都活在幼年時的陰影當中。
貝思重新找到了求生的欲望,她很想被治好,回到這樣溫暖的家庭。
治療師也非常敬佩這對父母:
貝思的父母非常有耐心,也很有學歷,他們經常來支持自己的孩子,沒有他們的支持,相信貝思不會痊癒得那麼快。
大約一年之後,貝思的病情開始好轉了。她已經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上公共小學,周末的時候還會去參加教堂的唱詩班。
她的歌聲,甜美又自信。
這個曾經冷酷無情的小女孩,開始懂得善惡之分,也懂得怎麼去愛別人。她能跟弟弟、家裡的寵物和諧相處。
她對自己過去的經歷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
親生父親對我的傷害,讓我想反過來傷害別人。
在回憶過去傷害弟弟的情景時,她不再像當初那樣若無其事,而是低下頭,流下了眼淚。
家裡有我這麼一個小孩,每天基本上就跟打仗差不多。首當其衝的就是媽媽,因為她愛你,但是又不得不偷偷地防禦你。
在七八歲的時候,我已經好得差不多了,養父母、治療師的價值觀、道德觀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我也懂得了基本的判斷,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
為了讓貝思能得到更一步的治療,養父母把她送到了當地一家寄宿機構,想她能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相處。
但貝思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快樂,反而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才被養父母拋棄。
9歲那年,心理醫生、育兒專家南希·託馬斯(Nancy Thomas)向貝思的養父母提出,想收養貝思,讓她得到更加專業的治療。
眼看貝思一直悶悶不樂,養父母籤署了解除領養關係的文件。從那時起,貝思就跟著託馬斯一起生活。
高中畢業後,她順利考上了大學,攻讀護士學位,畢業後當了護士,幫助治療跟她有著同樣經歷的病人,2010年還拿到了Nursing Excellence Award的獎項。
再後來,貝思和託馬斯一起開辦了一間診所,專門救治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們。她還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不止一線希望》(More Than A Thread Of Hope)。
現在,貝思有了自己的家庭,有引以為傲的兒子,平時還會參加演講,生活非常幸福。
她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憤怒的小孩。
貝思是不幸的,因為她經歷過太多別人無法想像的痛苦和黑暗;
她也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愛她的養父母、專業的醫生、及時的治療。
小志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貝思一樣,有機會接受治療。
大多數的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走出這個陰影。
但如果貝思沒有強烈的自我救贖精神,即使她獲得專業的救助,也未必能像今天這樣擁有成功的人生。
所以,如果你也不幸地在泥沼中生存,當有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時,首先得學會自己抓住它,否則永遠擺脫不了絕境的禁錮,無法迎接光明的明天。
那個小女孩勇敢地做到了。
希望你也能做到。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