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報導
北國·遼寧日報2020-11-01 09:38
10月31日,胡希恕經方醫學遼寧傳承基地成立大會在沈舉行,會上宣布該基地正式落戶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大會現場
胡希恕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臨床家、經方家,出生於瀋陽,一生研究仲景學說,有著獨特的見解,其經方研究成就斐然,著有《傷寒論釋義》等多部著作,是所有中醫研究傷寒等經方學說的首選學術著作。
「此次成立胡希恕經方醫學遼寧傳承基地,旨在深入挖掘傳承胡希恕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將其應用於臨床,惠及患者,並在省內乃至東北三省中醫界推廣學經典用經典,使中醫的傳統學術思想在創新與繼承中不斷發揚光大。」遼寧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綜合服務處處長張宏邈說,傳承基地的建立為瀋陽乃至遼寧傳統中醫的繼承與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和機遇。
授牌儀式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副書記楊娉婷表示,中國醫科大學的一些專家對傷寒的研究由來已久,民國時期名震一方的傷寒大家閆德潤教授對《傷寒論》研究尤深,著有《傷寒論評釋》,為醫院的中醫傳承奠定了理論基礎。此次又成立了胡希恕經方醫學遼寧傳承基地,將會使醫院乃至我省對中醫經典的研究進一步深化,藉助國家區域中醫診療中心的建設及名中醫工作室的建設,使醫院中醫逐步形成規範化經方傳承模式,薪火傳承,將胡希恕老先生的學術思想傳承以及推廣,惠及廣大患者。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杰教授說,今後基地每年將不定期舉辦培訓班,面向省、市、縣不同層級的醫生展開培訓,培養遼寧省經方傳承人才和應用人才。同時也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促進經方理論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及臨床應用能力不斷提升。
成立儀式後,以經方臨床應用與理論研究作為重點學術導向,以胡希恕先生的學術研究、臨床應用以及傳承發展為主線,胡希恕名家研究室首席指導老師、胡希恕弟子馮世綸教授、全國名中醫張靜生教授以及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具體負責人陳建國教授等多位學者進行了精彩的學術講座,現場學術氛圍濃厚,現場以及線上參會人員獲益匪淺。
記者 : 王敏娜
責編 : 王眾心 審核 : 柏巖英
http://ln.people.com.cn/n2/2020/1031/c378489-34386066.html
https://sjvue.yunshengjing.com/#/YjbDetailCtFx/6229
科技五中 昨天
微發布·開放,從五中開始……
追本溯源,感懷師承
——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來我校參觀贈書
虛實其脈,靜躁其情,榮枯其色,壽夭其形。作為中國輝煌的傳統文化之一,千載國醫,傳承不息。在我校的歷屆校友中,亦有兩位國醫大師,為中醫學發揚光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一為東北一代名醫馬英麟(馬二琴)。他是我國最早獲得教授學銜的中醫師,並一手創建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還有一位是近代著名傷寒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胡希恕,被學界譽為「經方學派大師」,「立方遣藥,雖寥寥幾味,但效果非凡」。10月31日,胡希恕經方醫學遼寧傳承基地成立大會在沈舉行,會上宣布該基地正式落戶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其弟子馮世綸作為「胡希恕名家研究室馮世綸名醫傳承工作站」首席指導專家出席了成立大會,並於1日上午蒞臨我校參觀並贈書。我校王新宇校長、黃爍副校長、王永勝副校長出席了贈書儀式。
為表達對恩師的感念與對師承的追懷,馮世綸教授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張杰教授、北京馮世綸經方中醫醫學研究院校長陶有強教授的陪同下來到我校進行參觀訪問。在王新宇校長的陪同下,馮教授先後參觀了學校的主題雕塑、人文走廊、校史館和科技工場。在百年校史館,新宇校長為馮教授介紹了五中歷史上著名的教員與學生。作為瀋陽市最早的新式中學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五中湧現出很多在歷史上頗有影響力的各界精英。著名國醫大師馬二琴、胡希恕,與同時期的愛國實業家、八王寺汽水廠的創始人金恩祺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介紹中,新宇校長也表示,更多的知名校友和更豐厚的學校歷史仍待我們去挖掘,我們也特別期待更多的校友回到母校追本溯源。馮教授也表示,有機會到恩師的母校看一看,也是多年的心願。這方水土是胡教授學術研究的起點,無論如何,他都要好好看一看。參觀過程中,馮教授多次提到恩師讀書時的軼事,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隨後,一行人來到科技工場。馮世綸教授將《走近胡希恕》一書贈送給胡希恕先生的母校作為紀念。新宇校長又為馮教授介紹了學校近年來的辦學情況。馮教授對學校在科技教育領域的探索與突破表達了欽佩與讚賞,尤其對學校的辦學條件與環境給予了肯定。在操場合影時,馮教授說,胡希恕老師當年尤其酷愛足球,只是沒有這麼好的操場。殷殷之情,可見一斑。
作為我國近代著名中醫臨床家、經方家,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仲景學說,見解獨特,經方研究成就斐然,著有《傷寒論釋義》等多部著作,在學界頗有影響。我們也為有如此成就的校友感到由衷的驕傲。巍巍五中,百年傳承。我們期許,更多的五中人以此為志,薪火相承,耕耘各界,建樹一方。
本期供稿:葛嵐
責任編輯: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