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改編的電影《恐襲波士頓》於11月1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這部影片曾經在10個月前在北美率先與觀眾們見面,並在IMDb上獲得了7.4分的成績。
《恐襲波士頓》由馬克·沃爾伯格、凱文·貝肯等人主演,聚焦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警方與民眾同心協力緝捕真兇,阻止嫌疑人製造更多恐怖襲擊的故事。
作為一部好萊塢式的主旋律影片,《恐襲波士頓》更像是一部群像戲,展現的並非只是「恐怖襲擊」瞬間的事情,更多的篇幅用來表現罹難者、救援者和施暴者在此之前的生活軌跡,這些人的命運在2013年4月15日交匯在了一起,隨著炸彈的爆炸發生了改變。
這種設定也使得新聞報導中一串串冰冷數字背面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的出現在觀眾面前,角色並沒有預設屬性讓人一眼看穿,人物的行動始終推動事件進行。
在情緒渲染上,《恐襲波士頓》擯棄了口號式的宣傳方式,用人物的情感反差和一些小細節打動觀眾。
比較明顯的是嫌疑人小察爾納耶夫對待哥哥的孩子充滿溫情,而在躲避警方追捕開車逃逸的時候不惜碾過重傷的哥哥。陪伴死去兒童的警員在救護車帶走遺體的時候面無表情的敬禮都令人難以忘懷。
《恐襲波士頓》較好的還原了事件的原委,時隔多年,真實事件背後的一些故事也以另一種形式始終提醒著世人,任何針對平民的暴力襲擊都應受到強烈的譴責和最嚴厲的打擊。
英文名「PatriotsDay」《愛國者日》
這部影片的英文名「PatriotsDay」《愛國者日》裡面也很有深意,作為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愛國者日在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舉行慶祝活動,其中就包括波士頓馬拉松賽。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經在講話中提到「愛國者日是自由的波士頓慶祝其歷史的一天。」不過由於其中含有獨立的寓意愛國者日近年來成為了民眾發洩對美國政府不滿的「特殊日子」。波士頓馬拉松爆炸發生在這一天意義不言而喻。
犯罪嫌疑人以及使用的武器
根據公布的資料顯示,犯罪嫌疑人為兄弟倆,一號嫌疑人為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二號嫌疑人是他的弟弟焦哈爾·察爾納耶夫。在與警方交火中,哥哥梅爾蘭身受重傷,弟弟焦哈爾在逃逸過程中不但沒有幫助哥哥,反而開車從他軀體上碾壓,造成其傷重死亡。
FBI新聞公報稱,爆炸的兩枚炸彈,一枚被放在一個高壓鍋裡,並藏在背包中。
爆炸後的殘片顯示,製造這枚簡易炸彈的兇手在鍋裡放了釘子、鋼珠等材料。視頻截圖顯示,爆炸發生前,一個黃色背包被丟在路邊,靠著人行道柵欄。柵欄的另一邊,則站滿了為運動員歡呼的人群。隨著煙霧騰起,四周人群倒地。另一枚炸彈也被安裝在一個金屬容器內,但不能確定是否也是高壓鍋。
死難者的身份
事件中有三位平民遇難,其中有一位是來自波士頓大學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中國籍女留學生呂令子。事發前她正與同學在比賽終點附近觀看比賽。
另外兩位遇難者是本地8歲兒童理察,他的母親和妹妹則身受重傷,他的父親是比賽選手。還有來自麻薩諸塞州的餐廳經理坎貝爾。
FBI對案件的分析和偵破
在電影中詳細還原了FBI的工作過程,其中包括在犯罪現場阻止當地警察收殮遺體並對現場遺物進行分析,而這些遺物中往往隱藏著許多破案線索。
在結束現場勘探後,FBI立即設置了指揮控制中心,對案件進行分析並指揮抓捕行動。
電影中比較接近於事實,FBI在獲得了犯罪現場的影像資料和現場人員的筆錄後從中尋找信息。
探員們用對爆炸物進行取證分析,再結合反覆翻看現場視頻的方法鎖定的犯罪嫌疑人,迅速找出嫌犯可能的逃跑路線,並調取沿途各個店鋪的攝像頭順藤摸瓜找到第二名嫌疑人。
FBI與當地警察在關於是否公開視頻中嫌疑人的形象展開爭論,最終嫌疑人在看到自己被通緝的消息後準備出逃,並在逃跑過程中殺害一名警察並劫持了一名駕車人質。
在全城封鎖、人質機制逃生後案情取得突破,根據車輛GPS追蹤信號最終鎖定嫌疑人的位置。
在《恐襲波士頓》之前,好萊塢也多次對反恐問題「發表態度」,從2004年麥可·摩爾的《華氏911》、2006年奧利弗·斯通的《世貿大廈》、2008年凱薩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再到2012年她的另一部作品《獵殺賓·拉登》,好萊塢用自己熟悉的視聽語言手法重新「包裝」反恐事件撫慰民眾受傷的心靈。
在這一點上,為正在蓬勃發展的國產主旋律影片起到了很好的借鑑作用,如何用更容易為觀眾接受的方式傳遞中國價值觀,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成為了今後中國主旋律影片創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Serko
編輯:給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