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破例推一本書,《跑步筆記》。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作者方旭東。
作為旭東的朋友,我和白巖松分別寫了推薦序。書是好書,閒話少敘,看序。
▲推薦序一
文/白巖松
一
是在什麼情形下與方旭東第一次見面,已經想不起來了,但第一次踏上長跑的路程卻很難忘記。
那是好幾年前的除夕下午,家人都在做年夜飯,自己幫不上什麼忙,看天氣又好,換上了一雙運動鞋,在小區裡跑了一圈。一共 1.4 公裡,剛開始沒多久就 「撞了牆」,中間也懷疑過人生,跑完後嗓子發乾,但卻非常有成就感,那個除夕夜好像因此過得比往常更開心一些。
很多年後,回頭一看,除夕是一年的結束,對於我卻是長跑生涯的開始,那是一條全新的起跑線。
我跑步首先還真不是為了減肥,甚至第一目標都不是為了健康,而是一直喜歡運動,喜歡出汗;後來越跑越開心,反過來促成我越跑越遠。自己以前一直玩的是短跑,年輕時也拿過不少第一第二,也破過一些身邊的紀錄,但短跑是要贏別人,而長跑卻是要贏自己,贏自己與贏別人相比,有趣多了。人生漫長,總會有你贏過輸過的對手,一轉眼就消失不見,但你自己卻永遠在這裡。面對自己,你偷不了懶,一停頓一鬆懈就邁不過你自己這個坎兒,這可能是長跑給人最大的啟示和動力,你可以和千萬人一起在跑,但歸根結底,你只是和自己在跑,你需要超越的只有自己。
也正因為如此,自從那個除夕下午之後,我就再沒停下長跑的腳步,從 1.4 公裡到兩公裡到五公裡,直到十公裡,每周跑個四五天,每次六七公裡,跑步走進了 我的生活,也拓寬了我的生活,也就有了後來與方旭東的相識。
二
自然是因為長跑才與方旭東相識的。沒多久我就看出來,旭東是個天生的跑者,這絕不僅僅因為他那出生於山東青島的體格,還在於他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快樂感。跑短距離或跑長距離,我沒見他疲憊過,尤其是精神上似乎永遠是快樂的,在北京跑或在其他地方跑,在不同的賽道上跑,我幾乎沒見他不開心過。如果僅僅如此,他還只是一個優秀的跑者,但最該誇讚他的地方是:他是我見過的最棒的能帶動其他人跑步的人。
工作的崗位與性質決定了他要帶動更多的人走進長跑的隊伍,或者走進運動的行列。但我猜想,不管做其他的什麼工作,他也會開心地帶動別人跑。記得在頭幾次一起跑的時候,他總是主動帶大家做跑前的拉伸,既專業又熱情,更有感染力,幾分鐘過後,沉悶的跑群似乎就歡愉起來,這也讓我對旭東有了新的認識。
和他在國內的一些地方跑過不少次,他自己參與的更多。但以我切身的體會能 感受到,不管他和誰在一起跑,一定是別人慢的時候他也會慢,別人快的時候他也會自然地快起來,不會讓你有壓力,卻常常讓你有動力,這是一個好的陪伴者和引領者才會有的表現。一個好的個體跑者,是為長跑的事業做加法,但是一個好的陪伴者和引領者,卻是為長跑事業做乘法,因為他會幫助更多的人走進長跑的隊列之中。旭東過去的行為和現在擺放在您面前的這本書,都是在做著這樣的乘法。
三
打開這本書你就知道,方旭東其實是個文藝青年。字裡行間,他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遇到的人、聊過的話題、想過的方向,伴隨著跑步的腳步,一一被鋪陳在跑道上。因此讓人一邊看一邊會想,方旭東在談論跑步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麼?
其實跑步何嘗不是一種很文藝的行為。寫跑步可能在寫健康,但更可能是在寫時間、寫自由,寫與繁瑣生活的抗爭,寫從沉悶日子裡解脫的方法,寫一種更開闊的人生。對了,跑步就是人生!其中的磨鍊也慢慢塑造著你的性格。跑步也是一種激活人生的方式,它如同讀書一樣,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閱讀,慢慢就讀出了更好的自己。所以,無論是方旭東或者誰在寫跑步,何嘗不是在寫一種更理想的人生和世界呢?
四
我知道方旭東越跑越多,越跑越遠,甚至超過了百公裡的越野。比這更進一步的是,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用一年的時間堅持每天最少跑兩公裡。一年365 天,他居然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完成了。我一方面要為他點讚,另一方面又勸他解脫,要破一種執著。跑步真正的魅力在於自由,在於想跑就跑。任何距離,任何對越來越短時間的要求,其實都是一堵牆,會攔著更多的人走進跑步的世界。在我看來,百分之百的人都能跑,其中 99%的人只需要一次跑5到10公裡,一周跑個三五天,那就是最好的人生。我相信旭東也明白這個道理。激勵過自己,設立的目標也完成了,那就該走向更自由的大方向。跑步不難,難在出發,只要跑過了三四百米,腳步就開始變輕,風就開始變柔,目標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要想跑得久,就要跑得慢;要想一直跑下去,就要興奮於每一次出發。終點以及到達終點所需要 的時間,從來不是衡量跑步的最重要指標。我期待方旭東的這本書是為您鳴響的發令槍,只為讓您從今天開始就站在跑步的起點上。跑步與終點無關,就如同人生終點只是一種冷冰冰的結束一樣,一路上包含的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
放下這本書之後,站到您的起點上吧。請相信,從此人生將變得不同。
▲推薦序一二
文/張路平
這裡集結的是旭東近年來的跑步隨筆,其中一部分在我曾擔任總編輯的《跑者世界》上發表過。這本書的出版,頗具象徵意義,它以個人化的寫作方式,記錄了中國體育的深刻變遷。
在中國體育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年份有很多——1974 年、1984 年,但對當今生活影響最大的無疑是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不僅是中國完勝的競技場,更是一道分水嶺,此後,中國體育由競技獨大而「競」「群」齊飛。甚至,大眾對奧運金牌的聚焦逐漸弱於對自身健康的關注。
十年間,全民健身大潮中一個無與倫比的現象是跑步運動的興起,有數百萬之眾的跑族出現了。馬拉松早已超出了體育的範疇,它是中國社會史、生活史的重要構件,是最顯著的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在擁擠的跑道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表情的改變,背後隱藏的是社會的進步和價值取向的改變。
中國田徑協會馬拉松辦公室(現改名為社會活動部,俗稱「馬辦」)是這場大潮的操盤者,是跑族的大家長。它推出的一系列平等而非高高在上的合作,以及突破性的組織辦法,極大地動員起跑族的各個方面軍——地方政府、賽事運營公司、 裝備製造商、贊助商、媒體、跑團、志願者——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共舞的行列。若從體育產業發展的角度去考量,「馬辦」撬動了一個超百億級的大市場。
在這場宏大敘事中,有一個人,既從理論的高度前瞻性把握,又親自以腳步丈量跑道,深入到各種各樣的馬拉松賽事中,體驗各方的甘苦,為決策提供翔實的依據。他就是本書的作者。第一次見到旭東,是 2013 年在湖南湘潭;記得他說,除了傳統的馬拉松外,各種形形色色的跑步活動也正在興起,比如萬科的歡樂跑、IMG 的彩色跑等,這只是一個時代的開端。他話不多,但每一句都體現著對情況的稔熟和洞察。那時候《跑者世界》剛引入中國不久,我一直想找一個可以媲美國外的專欄作者,既有切身跑步體會,又能在理論上拔高一下。試邀了幾個名人,都不算滿意。作為多家雜誌的總編輯,只要聽對方說上三句話,我就基本能判斷出他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於是我不失時機地邀旭東開專欄,他說可以試試。這一試就是五年。
甚至在我 2017 年離開《跑者世界》後,雙方的合作還在繼續,此外,他還經常在其他媒體撰寫關於跑步的文章。雜誌的專欄不必體現高深的學術造詣,而只是在江湖和廟堂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這一點他掌握得非常巧妙,每每從跑步中一個小的見聞切入,以縝密的邏輯和夾敘夾議的文字娓娓道來。隱藏其後的,是他勤於觀察、敏於思考、擅於總結的良好習慣。
跑步的宣傳員和發動機,是他社會身份的另一大標籤。幾乎每一個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都被他「忽悠」成了跑族的一分子,或參與比賽,或辦比賽,或贊助比賽,我也是。甚至經過他的多次特訓後,我在 49 歲生日當天,踏上了 2013 年北京馬拉松的跑道。
我挑戰馬拉松的最初動因是 2012 年秋天赴美商談《跑者世界》的版權事宜,並接受培訓,美國版總編輯大衛·維利問我平時是否跑馬,我有點窘地說「沒有」; 他臉上頓時浮現出異樣的表情,那意思應該是,一個不跑步的總編輯,怎麼能知道讀者真正需要的內容。但即使如此,馬拉松於我也太天方夜譚了。真正的轉折點來自奧森的一次訓練。那時候我對奧森還不熟,南園、北園,南園北門、北園南門,空間感很錯亂;本來說是練 10 公裡,結果由於找不到停車的那個門,繞來轉去,生生拉了 15 公裡甚至以上。我後來懷疑,這是方教練「蓄謀」的訓練技巧。被這樣拉了幾次後,用數學樸素地算了算:一次 15 公裡,半馬不過是再加 7 公裡,全馬不過是兩個半馬,咬咬牙就能扛過來。然後居然就報名北馬了。
從天安門到鳥巢,我一路上多次想放棄,但在路邊觀眾敬佩的眼神中沒有勇氣做逃兵。好在沒放棄,不然怎會看到終點的風景。跑步的高潮體驗是衝過終點的一刻,當你蹣跚地踏過計時毯,接受觀眾的喝彩時,仿佛軀體深處釋放出一種東西,讓你眩暈。路途中邁步的艱難早已置之腦後,一切都值了。你會覺得世界變了。其實世界沒變,變的只是你的感覺。其實人生,好也罷壞也罷,活的就是一種感覺。
深一步想,跑步是一種身份代償的工具,幫助自己重建自信和尊嚴。跑步由健身始,但隨著對個人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嚴重滲透,最後演變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特徵就是無須旁人喝彩地挑戰個人極限。42.195 公裡,就是這樣一段旅程,付出了最大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放棄;當衝過終點,甚至日後想起時,連自己都會被反覆感動。
就個人,跑步算是精神修行之一種;而就中國體育,已很難想像少了這幾百萬的跑族會怎樣。
十年,中國體育經過不斷改革,已切換到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更親民,更關注個人健康,更貼地氣,跑族至少是建立這個全新系統的推動者。
十年,屬於跑族的小天地,也屬於社會大時代。我們習慣於從個體感受中去判斷得失,但只有從全景的角度去認識過去,才可能贏得未來。旭東的這本書,隱藏著關於未來的答案。
相關精彩閱讀:
《我和白巖松跑步的那些事兒》
第112期 |跑者公會◥
◣◢ 謝謝你在看,記得點一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