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方旭東《跑步筆記》(白巖松 張路平)

2021-02-13 跑者公會

今天破例推一本書,《跑步筆記》。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作者方旭東。

作為旭東的朋友,我和白巖松分別寫了推薦序。書是好書,閒話少敘,看序。

推薦序一 

文/白巖松

是在什麼情形下與方旭東第一次見面,已經想不起來了,但第一次踏上長跑的路程卻很難忘記。

那是好幾年前的除夕下午,家人都在做年夜飯,自己幫不上什麼忙,看天氣又好,換上了一雙運動鞋,在小區裡跑了一圈。一共 1.4 公裡,剛開始沒多久就 「撞了牆」,中間也懷疑過人生,跑完後嗓子發乾,但卻非常有成就感,那個除夕夜好像因此過得比往常更開心一些。

很多年後,回頭一看,除夕是一年的結束,對於我卻是長跑生涯的開始,那是一條全新的起跑線。

我跑步首先還真不是為了減肥,甚至第一目標都不是為了健康,而是一直喜歡運動,喜歡出汗;後來越跑越開心,反過來促成我越跑越遠。自己以前一直玩的是短跑,年輕時也拿過不少第一第二,也破過一些身邊的紀錄,但短跑是要贏別人,而長跑卻是要贏自己,贏自己與贏別人相比,有趣多了。人生漫長,總會有你贏過輸過的對手,一轉眼就消失不見,但你自己卻永遠在這裡。面對自己,你偷不了懶,一停頓一鬆懈就邁不過你自己這個坎兒,這可能是長跑給人最大的啟示和動力,你可以和千萬人一起在跑,但歸根結底,你只是和自己在跑,你需要超越的只有自己。

也正因為如此,自從那個除夕下午之後,我就再沒停下長跑的腳步,從 1.4 公裡到兩公裡到五公裡,直到十公裡,每周跑個四五天,每次六七公裡,跑步走進了 我的生活,也拓寬了我的生活,也就有了後來與方旭東的相識。

自然是因為長跑才與方旭東相識的。沒多久我就看出來,旭東是個天生的跑者,這絕不僅僅因為他那出生於山東青島的體格,還在於他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快樂感。跑短距離或跑長距離,我沒見他疲憊過,尤其是精神上似乎永遠是快樂的,在北京跑或在其他地方跑,在不同的賽道上跑,我幾乎沒見他不開心過。如果僅僅如此,他還只是一個優秀的跑者,但最該誇讚他的地方是:他是我見過的最棒的能帶動其他人跑步的人。

工作的崗位與性質決定了他要帶動更多的人走進長跑的隊伍,或者走進運動的行列。但我猜想,不管做其他的什麼工作,他也會開心地帶動別人跑。記得在頭幾次一起跑的時候,他總是主動帶大家做跑前的拉伸,既專業又熱情,更有感染力,幾分鐘過後,沉悶的跑群似乎就歡愉起來,這也讓我對旭東有了新的認識。

和他在國內的一些地方跑過不少次,他自己參與的更多。但以我切身的體會能 感受到,不管他和誰在一起跑,一定是別人慢的時候他也會慢,別人快的時候他也會自然地快起來,不會讓你有壓力,卻常常讓你有動力,這是一個好的陪伴者和引領者才會有的表現。一個好的個體跑者,是為長跑的事業做加法,但是一個好的陪伴者和引領者,卻是為長跑事業做乘法,因為他會幫助更多的人走進長跑的隊列之中。旭東過去的行為和現在擺放在您面前的這本書,都是在做著這樣的乘法。

打開這本書你就知道,方旭東其實是個文藝青年。字裡行間,他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遇到的人、聊過的話題、想過的方向,伴隨著跑步的腳步,一一被鋪陳在跑道上。因此讓人一邊看一邊會想,方旭東在談論跑步的時候究竟在談論什麼?

其實跑步何嘗不是一種很文藝的行為。寫跑步可能在寫健康,但更可能是在寫時間、寫自由,寫與繁瑣生活的抗爭,寫從沉悶日子裡解脫的方法,寫一種更開闊的人生。對了,跑步就是人生!其中的磨鍊也慢慢塑造著你的性格。跑步也是一種激活人生的方式,它如同讀書一樣,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閱讀,慢慢就讀出了更好的自己。所以,無論是方旭東或者誰在寫跑步,何嘗不是在寫一種更理想的人生和世界呢?

我知道方旭東越跑越多,越跑越遠,甚至超過了百公裡的越野。比這更進一步的是,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用一年的時間堅持每天最少跑兩公裡。一年365 天,他居然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完成了。我一方面要為他點讚,另一方面又勸他解脫,要破一種執著。跑步真正的魅力在於自由,在於想跑就跑。任何距離,任何對越來越短時間的要求,其實都是一堵牆,會攔著更多的人走進跑步的世界。在我看來,百分之百的人都能跑,其中 99%的人只需要一次跑5到10公裡,一周跑個三五天,那就是最好的人生。我相信旭東也明白這個道理。激勵過自己,設立的目標也完成了,那就該走向更自由的大方向。跑步不難,難在出發,只要跑過了三四百米,腳步就開始變輕,風就開始變柔,目標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要想跑得久,就要跑得慢;要想一直跑下去,就要興奮於每一次出發。終點以及到達終點所需要 的時間,從來不是衡量跑步的最重要指標。我期待方旭東的這本書是為您鳴響的發令槍,只為讓您從今天開始就站在跑步的起點上。跑步與終點無關,就如同人生終點只是一種冷冰冰的結束一樣,一路上包含的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

放下這本書之後,站到您的起點上吧。請相信,從此人生將變得不同。


推薦序一二

文/張路平

這裡集結的是旭東近年來的跑步隨筆,其中一部分在我曾擔任總編輯的《跑者世界》上發表過。這本書的出版,頗具象徵意義,它以個人化的寫作方式,記錄了中國體育的深刻變遷。

在中國體育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年份有很多——1974 年、1984 年,但對當今生活影響最大的無疑是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不僅是中國完勝的競技場,更是一道分水嶺,此後,中國體育由競技獨大而「競」「群」齊飛。甚至,大眾對奧運金牌的聚焦逐漸弱於對自身健康的關注。

十年間,全民健身大潮中一個無與倫比的現象是跑步運動的興起,有數百萬之眾的跑族出現了。馬拉松早已超出了體育的範疇,它是中國社會史、生活史的重要構件,是最顯著的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在擁擠的跑道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表情的改變,背後隱藏的是社會的進步和價值取向的改變。

中國田徑協會馬拉松辦公室(現改名為社會活動部,俗稱「馬辦」)是這場大潮的操盤者,是跑族的大家長。它推出的一系列平等而非高高在上的合作,以及突破性的組織辦法,極大地動員起跑族的各個方面軍——地方政府、賽事運營公司、 裝備製造商、贊助商、媒體、跑團、志願者——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共舞的行列。若從體育產業發展的角度去考量,「馬辦」撬動了一個超百億級的大市場。

在這場宏大敘事中,有一個人,既從理論的高度前瞻性把握,又親自以腳步丈量跑道,深入到各種各樣的馬拉松賽事中,體驗各方的甘苦,為決策提供翔實的依據。他就是本書的作者。第一次見到旭東,是 2013 年在湖南湘潭;記得他說,除了傳統的馬拉松外,各種形形色色的跑步活動也正在興起,比如萬科的歡樂跑、IMG 的彩色跑等,這只是一個時代的開端。他話不多,但每一句都體現著對情況的稔熟和洞察。那時候《跑者世界》剛引入中國不久,我一直想找一個可以媲美國外的專欄作者,既有切身跑步體會,又能在理論上拔高一下。試邀了幾個名人,都不算滿意。作為多家雜誌的總編輯,只要聽對方說上三句話,我就基本能判斷出他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於是我不失時機地邀旭東開專欄,他說可以試試。這一試就是五年。

甚至在我 2017 年離開《跑者世界》後,雙方的合作還在繼續,此外,他還經常在其他媒體撰寫關於跑步的文章。雜誌的專欄不必體現高深的學術造詣,而只是在江湖和廟堂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這一點他掌握得非常巧妙,每每從跑步中一個小的見聞切入,以縝密的邏輯和夾敘夾議的文字娓娓道來。隱藏其後的,是他勤於觀察、敏於思考、擅於總結的良好習慣。

跑步的宣傳員和發動機,是他社會身份的另一大標籤。幾乎每一個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都被他「忽悠」成了跑族的一分子,或參與比賽,或辦比賽,或贊助比賽,我也是。甚至經過他的多次特訓後,我在 49 歲生日當天,踏上了 2013 年北京馬拉松的跑道。

我挑戰馬拉松的最初動因是 2012 年秋天赴美商談《跑者世界》的版權事宜,並接受培訓,美國版總編輯大衛·維利問我平時是否跑馬,我有點窘地說「沒有」; 他臉上頓時浮現出異樣的表情,那意思應該是,一個不跑步的總編輯,怎麼能知道讀者真正需要的內容。但即使如此,馬拉松於我也太天方夜譚了。真正的轉折點來自奧森的一次訓練。那時候我對奧森還不熟,南園、北園,南園北門、北園南門,空間感很錯亂;本來說是練 10 公裡,結果由於找不到停車的那個門,繞來轉去,生生拉了 15 公裡甚至以上。我後來懷疑,這是方教練「蓄謀」的訓練技巧。被這樣拉了幾次後,用數學樸素地算了算:一次 15 公裡,半馬不過是再加 7 公裡,全馬不過是兩個半馬,咬咬牙就能扛過來。然後居然就報名北馬了。

從天安門到鳥巢,我一路上多次想放棄,但在路邊觀眾敬佩的眼神中沒有勇氣做逃兵。好在沒放棄,不然怎會看到終點的風景。跑步的高潮體驗是衝過終點的一刻,當你蹣跚地踏過計時毯,接受觀眾的喝彩時,仿佛軀體深處釋放出一種東西,讓你眩暈。路途中邁步的艱難早已置之腦後,一切都值了。你會覺得世界變了。其實世界沒變,變的只是你的感覺。其實人生,好也罷壞也罷,活的就是一種感覺。

深一步想,跑步是一種身份代償的工具,幫助自己重建自信和尊嚴。跑步由健身始,但隨著對個人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嚴重滲透,最後演變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其根本特徵就是無須旁人喝彩地挑戰個人極限。42.195 公裡,就是這樣一段旅程,付出了最大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放棄;當衝過終點,甚至日後想起時,連自己都會被反覆感動。

就個人,跑步算是精神修行之一種;而就中國體育,已很難想像少了這幾百萬的跑族會怎樣。

十年,中國體育經過不斷改革,已切換到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更親民,更關注個人健康,更貼地氣,跑族至少是建立這個全新系統的推動者。

十年,屬於跑族的小天地,也屬於社會大時代。我們習慣於從個體感受中去判斷得失,但只有從全景的角度去認識過去,才可能贏得未來。旭東的這本書,隱藏著關於未來的答案。

相關精彩閱讀:

《我和白巖松跑步的那些事兒》

第112期 |跑者公會

◣◢ 謝謝你在看,記得點一下呦!

相關焦點

  • 白巖松:每次跑5-10公裡,一周跑3-5次,就是最好的人生
    跑步的魅力在於自由。01最近,小編看了一本書,書名是《跑步筆記》,作者為《跑者世界》專欄作家方旭東。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為這本書寫了序。在序中,白巖松提到,作者方旭東曾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用一年的時間堅持每天最少跑2公裡,最後的365天,他做到了。但白巖松在暗暗敬佩的同時,對這種做法似乎又不以為然。「我勸他解脫,要破一種執著。」在白巖松看來,任何距離,任何對越來越短時間的要求,其實都是一堵牆,會攔著更多的人走進跑步的世界。白巖松這麼說,他也這樣做。
  • 跑步筆記:關於《跑步筆記》
    梁東方很多跑步的人看到《跑步筆記》,可能會不大以為然:我跑了這麼多年了,幹嘛要看你的什麼跑步筆記呢!我不看別人的跑步筆記不是一點也沒有影響自己跑步嗎?這是跑步者主體性強的一種自然表現。而且也的確,看不看《跑步筆記》其實都可能與自己的跑步無關。我的《跑步筆記》實在就只是自說自話,將自己多年來在跑步過程中的一點感受表達一下而已。大家的感受一定大於我個人的感受,我個人的感受一定是在一個狹窄的角度上,甚至是班門弄斧的不自量力。但是對於表達者個人來說,他與生命體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種表達的唯一性,也是確定無疑的,對於個人的記錄價值是怎麼說也不為過的。
  • 方旭東:牟宗三是一座高山,但並非不可逾越
    帶著相關疑問,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走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旭東先生,請他就相關疑問略加解釋。方旭東教授,安徽懷寧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尤其宋明理學方向)、道德哲學(尤其儒家傳統)。近著為《理學九帖》(商務印書館,2016年)、《原性命之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 白巖松汪涵華少吐槽疫情期間健身:四個月沒踢球,靠跑步緩解焦慮
    近日,一檔由音樂平臺發起的欄目《相信未來義演》在網上熱播,此次義演由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汪涵、華少三地連線主持,在最近播出的節目中,三位主持人就各自運動的話題展開了討論,在華少提到足球時,白巖松表示「已經四個月沒有踢球,『簡直要氣死了!』」
  • 白巖松​:堅持做靜蹲,鍛鍊肌肉是對骨骼最好的防護​
    白巖松說,2007年他39歲時,在一次踢球中意外摔倒導致骨折,還因此做了手術。這次骨折的經歷也提醒他,「從此要練肌肉力量,要去做很多身體的平衡訓練;反而可能延長了我的運動壽命,讓我不用掛靴」。 演講時他談到了跑步,並引出了一個熱門話題:「每當我說跑步的時候,十個人有九個人脫口而出跑步傷膝蓋,我就直搖頭。」確實,跑步傷膝蓋不止影響著公眾認知,也讓很多跑者有所顧慮。而白巖松所提到的研究報導,小編也曾多次地引用過,就是想糾正這一錯誤認識。
  • 白巖松​:多做靜蹲,肌肉鍛鍊是對骨骼最好的防護
    就在前幾日的「健康中國說——2020防骨折大會」上,央視著名評論員、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知識宣傳員白巖松發表了一次演講,從親身經歷談起骨折這一話題。
  • 白巖松​:多做靜蹲,肌肉鍛鍊是對骨骼最好的防護​
    就在前幾日的「健康中國說——2020防骨折大會」上,央視著名評論員、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知識宣傳員白巖松發表了一次演講,從親身經歷談起骨折這一話題。 他表示:「我強烈倡議中國人開始練力量,進行肌肉力量鍛鍊,這對我們骨骼具有非常有效的保護。」白巖松說,2007年他39歲時,在一次踢球中意外摔倒導致骨折,還因此做了手術。
  • 守夜人白巖松 封面故事
    軟筆寫得慢,像毛筆那樣,一筆一畫都清楚,這麼多年,白巖松的心很定。」北京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虹說,東西聯大上課的教室就是她的辦公室。 有時候,趁著給學生們放紀錄片的時間,白巖松一個人出去跑步——中年之後,有幾年白巖松發胖了,他用跑步來恢復體形,每次六七公裡,40多歲的人,保持體型不容易。
  • 52歲白巖松近況曝光,頭髮泛白皮膚黑,疑攜家人現身平價餐館
    近日,某餐館工作人員曝光了一段疑似白巖松攜家人現身的監控視頻,並配文表示白巖松一家又打卡他們餐館了。早在今年九月,白巖松還被網友拍到了在操場跑步鍛鍊身體,視頻中白巖松身穿運動衫正在專心跑步,今年已經52歲的他絲毫沒有疏於對自己的身體管理。據悉,這是白巖松趁下鄉鎮錄節目空閒之餘來鍛鍊一下身體。
  • 為什麼你熟悉的明星們都在跑步?
    也堅持跑步,堅持了8年。2012年,白巖松因為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天天頭暈,到醫生那裡測血壓,一看到了高壓臨界點,醫生建議他開始吃藥。但是白巖松不願意天天與藥為伍,他決定開始跑步,這一跑就是8年。如今52歲的他的血壓一直保持平穩。他曾說:每次跑5-10公裡,一周跑3-5次,就是最好的人生。
  • 白巖松版奧運閉幕式解說來了
    白巖松版奧運閉幕式解說來了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22日 10:15 A-A+   ■白巖松:早些時候,天一直在下雨,似乎表達著某種傷感,而之後狂風起,似乎預示著今天閉幕式的瘋狂,當然這個風是大風的風……  ■白巖松:只要美國隊還能申訴 奧運會就還沒結束
  • 《紀傳體三國評傳》小結,以及新文集《晉書筆記》的「序以前言」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序以前言」文:小A史蒂芬自2017年小A開始撰寫《紀傳體三國評傳》—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以來,已近三年的時間,共撰寫一百三十餘篇文章,約四十餘萬字(大略統計
  • 鎮江女婿白巖松
    看著白巖松額上滲出的細密汗珠,朱宏鈞心頭的那份感動和溫暖,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她心裡又有了想法,覺得白巖松挺懂疼人的,比許多南方爺們更加細心,於是,她邀請父母來北京考察一下白巖松。白巖松如臨大考,趕緊把單身宿舍粉刷一新,布置得特別有情調,還做了滿滿一桌菜。朱宏鈞的父母過來一看,見到文質彬彬、儒雅睿智的白巖松,立刻對他有了好感,再吃了飯菜,心中更是歡喜。
  • 白巖松,甘之如飴
    看慣了《東方時空》裡正襟危坐的白巖松,一下轉到了奧運會前沿評說體育比賽,其實,下了新聞臺之後的他,是個簡單、甘於平凡的男子,守護簡單的家庭,白開水的滋味,甘之如飴。新聞人白巖松以他的某種執守,傳遞出一種既融入時代、又出離時代的態度;他說「今天為你點讚,明天對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這樣簡單直白的話語,而他僅能莫忘初心、真誠做好自己。
  • 央視名嘴-白巖松
    央視名嘴白巖松由於敢說真話,所以在觀眾們的心目中有著相當高的地位。作為公眾性人物,白巖松也是十分的正直,不予黑暗同流合汙,披露各種黑暗,據傳他因為在微博上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出的話遭到封殺。白巖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做主持人風險小,各方點讚的多,而當了評論員,就不是喜鵲而是啄木鳥,今天說東明天說西,你動的都是別人的利益。」「說的都是讓好多人不高興的話,不得罪人不可能。但當時我豪邁:一個不敢得罪人的新聞人,您說他合格嗎?」
  • 梁平《時間筆記》序:從「私人檔案」勘探的秘密編碼
    推送文學批評家耿佔春為《時間筆記》所作的序。   梁平《時間筆記》序:從「私人檔案」勘探的秘密編碼 耿佔春   「文字長出的藤蔓相互糾纏」   看到《時間筆記》的時候,我以為它呈現的是一部長時段的作品,沒想到這部詩集基本上都是梁平的近作。
  • 防患疫情不能放鬆,白巖松在《對白》中再敲警鐘
    在疫情初期,白巖松火速開啟多輪對話,讓普通百姓了解到最真實的疫情狀況:1月20日,白巖松對話鍾南山,確認了新冠肺炎人傳人的事實。由此,全國人民打響了大規模的防疫攻堅戰。1月23日,白巖松對話高福,再次強調口罩文化,防止大範圍傳染。
  • 白巖松:根深,方能葉茂
    遼寧李永波國際羽毛球俱樂部正式成立,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特意來沈道賀。站在這樣一塊硬體設施在國內乃至世界都屬於「頂配」的羽毛球場地中央,白巖松闡述他心中所聯想到的「自信」與「培根」,並以此為遼寧羽毛球運動發展、遼寧體育事業發展加油鼓勁兒。  冠軍自信  2017年,李永波離開工作了24年的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崗位,如今,他回到家鄉打造出遼寧第一家職業羽毛球俱樂部。
  • 何林:我與白巖松深圳之緣
    何林:我與白巖松深圳之緣前言:一個基建工程老兵與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何以結下深圳之緣?一場晚會和一本書傳遞幸福真諦,緣分就是這麼奇妙。這場晚會讓何林格外期待和激動,因為在節目排練時,從領隊負責人得知,這場晚會是由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主持,不僅可以與白老師在臺上互動,還有機會與白老師同臺合影。這可把何林高興壞了,白巖松老師一直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經常觀看白老師主持的節目,並時常閱讀白老師寫的書,白巖松老師的信仰和精神時刻激勵著他。恰好前一段時間,何林又從羅湖書城買了一本白老師的著作《幸福了嗎?》
  • 王朔:白巖松骨子裡的做作
    中文名稱 王朔國籍 中國民族 滿族出生地 南京出生日期 1958年8月23日職業 作家 編劇王朔聊白巖松:骨子裡的做作[轉載]作者丨王朔白巖松的文字能力在中等偏上,老實一點就好看很多。他寫自己,個人境遇,無論是「痛」還是「快樂」都算情真意切,遣詞造句也還工整,一進單位,語涉同事和軍國大事,話就見大,特別懂事、特別見得人、說到哪兒都理直氣壯的廣播詞兒就出來了。在這兒,你能感到作者筆風陡轉,仿佛摁了切換鍵,從正常人變成轉播機器。我注意到在電視臺混的人都愛提大事件和大人物,好像他們知道得更多,離中樞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