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期班學員合影
一 、審美眼光、藝術情趣的全面升華。
學習攝影多年,感覺自己處於瓶頸期,一直期望有所突破,恰逢張望老師《禪意藝術攝影》首期班在廣州開班,毫不猶豫地了報名,非常榮幸成為《禪意藝術攝影》黃埔軍校的首期成員。短短一個月,在張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和薰陶下,了解到相機和攝影僅僅是一種載體,重要的是利用攝影的:構圖、光影和色彩這藝術表現手段的「三劍客」來表達內心的審美情趣,從而升華作品。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空門》
我們曾經的藝術審美觀念完全被顛覆,大自然賦予這麼美的世界,卻不懂得欣賞和發現,什麼是美?陽光的、壯麗的,朦朧的,悽美的、空靈的、幽遠的、荒寒的……哪種美不能去表現?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欲 空》
如何去發現美?在統一中尋變化、在靜態中尋動感,在複雜中尋簡單,在現實中造虛幻,在平凡中找亮點……早起、晚歸或有收穫,隨喜隨緣或有意外驚喜。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樂清》
我們的審美境界在不斷提升,漸漸的學會拋棄豔俗的,繁複的、多餘的,留下清雅的、能突出主題的、呼應的,陪襯的和平衡的。上完第一階段的課,我就馬上拍出了有點禪意的作品《色即空》和《禪鏡》等,這些作品也許還很稚嫩,但對比以前卻是有不小的進步。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禪 寂》
二、接受大師指點,與各路高手同行。
這次張老師仔細地剖析了他的代表作,再現了一幅幅精品是如何打造的?從前期的修養、積累與構思、到實地拍攝中「三劍客」的實操運用,再到後期製作加工與完善。一邊跟大師學習攝影、一邊跟老師學做人,這是何等的福報!
張望老師現場指導。 攝影:吳文榕
更為欣喜是廣州市攝影家協會廖寧主席和中國體育攝影協會的劉定銳副主席也親臨指導,讓學員收穫了各位大師所長。
廖寧主席手把手指導。攝影:吳文榕
劉定銳主席即時分享。攝影:吳文榕
這次廣州培訓班學員中,也是各路高手雲集,廣東青年攝影家李鴻娟既是張老師的得意門生,又是首期班的得力助教老師;其他學員也是各懷絕技,大家有一個很好溝通和交流的平臺。
李鴻娟與小組成員分享。攝影:陳詠梅
我們珍惜這百年修來的緣份,雖然廣州班的培訓班已經結束,但師生情緣將不斷延續,藝術交流才剛剛開始。
《待到山花爛漫時》 攝影:關天兵
三、藉助禪意攝影,傳播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般人都能讀通、讀懂並領會,快餐文化時代,人們都很浮躁,不願意花時間去研讀古典精華。個人一直認為攝影作品是種很好表現形式,能更為直觀記錄和藝術升華來表現人文情懷,甚至可能達到白話文的效果,或許像李白的詩一樣,一讀就懂。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禮佛》
這次張老師《佛的足跡》攝影展在廣州大佛寺的成功展出,吸引人們走進寺廟、讓人們逐漸的了解佛教的文化藝術並非那麼高不可測,禪意的作品讓更多人平靜下來,更多思考人生的意義,而不是一味地在紅塵中追求物質層面的東西,或許眾生發現簡單、平靜的心靈更有價值,從而追求精神的永恆。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梵淨》
四、攝影是一種修行:禪修內功,寧靜致遠。
廣州學員與張老師合影 攝影:張曉華
本次學習中安排去寺廟體驗生活,有禪意講座和打坐、觀摩拍攝早課、過堂等,可謂人生難得的機會,近距離的感受漢傳佛教文化,讓我意識到:禪是一種思維修行,你可以通過禪坐等方式來讓自己繁雜的內心平靜下來,為了是讓內心更為清醒、智慧和靈動。
晨拍寺廟早課。 攝影:陳詠梅
就好比電腦用久了就來要重裝系統,刪掉一些佔用內存的軟體和垃圾,才能更好地運作。人腦和心靈也是一樣,每天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清零,讓思維清晰、內心寧靜才能有好的靈感。老師說平靜的心境,才能拍出平靜的作品,有靈性的作品。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心燈》
禪不僅僅是佛教的思維修煉,有別於西方文化,禪是東方文化的特色,不可量化,只有意會,需要用心去感悟,需要用東方文化來薰陶,我們通過學習文學、詩詞、音樂、色彩、繪畫攝影等藝術來豐富自己的內心,苦練自己的內功,一定會悟出禪意攝影的妙處,期望今後通過不斷地修煉來達到身、心、靈的統一和提升,從而接近本人追求的寧靜致遠的境界。
張望老師攝影作品《樂境》
「佛家的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只有身臨其境,更能感同身受,錯過了廣州班,可不要再錯過深圳班了,5月6號,張望老師深圳首期《禪意攝影研修班》還有少量名額,寺廟體驗生活的教學方式,漢傳佛教的耳濡目染,讓自己繁雜的內心平靜下來,禪修內功,寧靜致遠,身、心、靈的統一和提升,將會對你的攝影境界得到更好的升華,點擊下面圖片,有詳細的課程內容及行程,名額有限,欲報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