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音頻
探究
話題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未央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029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在經典電視劇《琅琊榜》中,陪伴梅長蘇時間最長的,不是霓凰郡主,而是他身邊形影相伴的小侍衛飛流。電視劇中的飛流只是一個武功高,智商低的小孩子,但在原著中梅長蘇其實親口交代過一次飛流的身世:「飛流是秦州沿海的人,幼時被海盜劫掠到東瀛,修習的是東瀛秘忍之術。」而飛流之所以智商低下,也正是在東瀛時被人用藥物控制傷害了大腦。
《琅琊榜》和飛流雖是虛構的,但這背後卻有一段真實的中日交往史。中國古代確實有不少人移居日本,這批被稱為「歸化人」的中國人,在日本國內生根發芽,與當地人慢慢融合。
一、歸化人竟是皇族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東渡日本人當屬徐福。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出巡的過程中偶遇海市蜃樓,方士們為迎合最高統治者,忙不迭地表示這一定是海上仙境。之後,徐福作為方士們中最受寵信的一個,被秦始皇派出尋找神仙。不久,空手而歸的徐福表示,神仙雖然見到了,奈何禮物太輕神仙看不上,所以回來再向陛下要些東西。秦始皇聞言,龍顏大悅,馬上給徐福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師、穀物種子,令徐福再度出海。
結果,徐福再也沒回來。但相傳,徐福二次出走後的落腳點正是日本。
而在日本史書《日本書紀》(該書在日本的地位大致與《史記》在中國的地位相同)記載,歸化人基本自稱秦始皇或漢高祖的後裔。例如,大約公元四世紀弓月君進入日本時,便自稱是秦始皇的後裔。因此這一支也被稱為是秦氏一族。
但事實上,早在公元前秦朝就已經滅亡,這個時候的弓月君與秦始皇大概已經有五百年的距離,難以證明弓月君的秦皇血脈有多純正。無獨有偶,日本大貴族東漢直氏的祖先阿知使主便自稱是漢靈帝的後裔,成為了後進入日本的歸化人首領。
據考證,中國人進入日本形成了不小的移民潮,從秦漢開始,至魏晉南北朝形成小高峰。可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一直到清中晚期,都是比鄰近國家和地區更發達的。那麼作為「發達國家」的公民為何會呼朋引伴地東渡日本呢?其實主要原因只有兩個詞:天災與戰亂。
二、一波三折的遷徙
秦朝苛政,秦末又有農民大起義,這成為了歸化人東渡的開端。但事實上,中國人最早進入的並不是日本而是朝鮮半島。中國第一次人口大遷徙,開始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注意這裡說的是大遷徙,也就是說是形成規模的,而開始遷徙是要早於三國時期的。在當時的黃河流域,一部分人民舉家遷往江南地區的同時,還有一部分人民北上前往東北地區。魏晉時期,進入東北地區的人民又先後進入樂浪和帶方二郡。
但是這批為尋求安定而遷移的人民萬萬沒想到,樂浪與帶方二郡很快捲入了戰爭漩渦。於是他們中的部分人再次遷徙,這次便來到了日本。
可以說,這些人在進入日本前,就已經在朝鮮半島生活了不短的時間,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朝鮮半島的生活痕跡。而文化有趣的地方在於,種族的心理驕傲和情感認同是難以消失的,儘管這些人已經與朝鮮半島的居民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不小的融合,但到了日本之後卻堅持表示自己是漢族人。
三、歸化人在日本
這批人為何被稱為歸化人呢?「歸化」顧名思義就是歸來同化的意思,也反映出其實不止中國自認天朝上國,日本也有同樣的心理。直到唐代,中國進入到發展的黃金時期,才慢慢得到了鄰國的認可。
而歸化人來到日本之初,雖難免受到輕視,卻也用實際行動在日本的不少領域發出有力的聲音。
以阿知使主為例,最初阿知使主遷17縣部民來到日本,由於初來乍到實力低下,並不配擁有氏姓。為了更好地生活,其族人坂上苅田麻呂上書日本天皇表示:我以前在高句麗居住時,手下不少人都是多才多藝,我認為可以把他們召來給您服務。這批人的到來,為倭王帶來了大量手工業技術。比如後來的日本刀,都是融合了中原和朝鮮半島的冶鐵技術後才創造出來的。
由於掌握著先進的手工業技術,阿知使主一族漸漸成為了日本的中下層官員,進而變成官人豪族,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姓氏——東漢直氏,並成為古代日本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而對日本產生影響最大的一支歸化漢人,還要屬西文首氏。在魏晉的同時期,日本的對外交往主要是與中國和朝鮮半島。既然要交往,就得需要語言文字互通,這讓不少土生土長的日本人犯了愁。
這時候,具有中國和朝鮮半島血脈的西文首氏站了出來,承擔起往來翻譯的工作。漢文字與中國經典書籍,經過他們的手傳入日本,為日本的儒家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歸化漢人與日俱增的政治地位,受他們影響最大的日本貴族蘇我氏成為了新勢力的代表。而舊貴族為反對蘇我氏,於是把矛頭對準了歸化漢人。甚至東漢直氏為了支持蘇我氏,竟去刺殺過日本的崇峻帝,而能參與如此激烈的鬥爭,足見歸化人在日本朝政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放在《琅琊榜》的疑似背景年代,即中國南北朝年間。那也正是當時的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如饑似渴,幾乎張開懷抱歡迎中國「歸化人」的時代。只不過,畢竟是影視誇張情節,如果參考當時日本的文明水平,《琅琊榜》裡那種「東瀛秘忍之術」,對他們來說,難度真心比較高。
但這一段背景歷史,足以叫一千多年後的國人,鄭重審視日本我們這個「老鄰居」。他們對於先進文明的積極學習,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執著。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