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第20集,講到華妃的哥哥年羹堯平定西北戰事凱旋歸來,得到皇帝的嘉獎。皇帝宴請年氏兄妹,席間,年羹堯自持功高,言辭間滲透出對皇帝的不屑。其妹華妃為兄的行為也略微擔憂,但即被皇帝排山倒海般的寵愛衝昏了頭腦,沒有了危患意識。
我認為華妃多少對皇帝的專寵是有一定感覺的,並非心甘情願,而是不得不為之。皇帝為大清江山社稷著想,嘉獎功臣年氏家族,連帶華妃也寵愛有佳,但內心深處還是很排斥華妃的,畢竟不久前剛見識到華妃的無事找事的行為,心已生疲憊和厭倦了。
因為華妃歷來仗著年家的勢力和皇帝的寵愛囂張跋扈,刻意挑起後宮事端,其實皇帝早就心知肚明,只是礙於年家的情面,一次次的給了華妃臺階下!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一味地不知收斂,貪得無厭,最終把情趣變為無止境的索求,只會叫人生厭。
華妃故意害死福子,以回應皇后的挑釁;設計陷害沈眉莊,以假孕爭寵被自禁宮內,還以溫宜公主的生病欲加害甄嬛,後未果;在兄年羹堯歸家後,得皇帝的專寵後,當著皇帝的面,要求安陵容唱曲取樂,甄嬛一同前往彈奏配樂。最後發覺皇帝與甄嬛眉目傳情,妒意中燒,才作罷。可以說華妃是個能折騰的人,知道「狐假虎威」的道理,可是她卻忽略了她面對的這個人。
皇帝是何等聰明人,會看不明白華妃這其中的幾層意思?本來還想按照甄嬛的提議,等年羹堯的褒獎過後,恢復華妃協理六宮之權,但看到華妃一次次的刻意挑起事端,心裡也早已涼了半截!
現在,年關將至,宮中提出縮減後宮用度。華妃的財政吃緊,便利用欲求年羹堯不得的外臣,收取賄賂,以謀財路。在家宴時,大肆顯擺自己的華貴,更加把自己和年羹堯置於風口浪尖之上。皇帝每年能給到年家的俸祿是多少,皇帝自然清晰明了,而年家還常年接濟華妃,這其中的貓膩,明眼人一算便知。華妃這樣不知道低調為何物的人,葬送自己和年家是遲早的事!
自古「高處不勝寒」,身居高位,萬眾矚目。華妃雖不及皇帝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以年家的功勳榮譽,足以使皇帝對華妃尊寵,怪只怪華妃自己不懂得收斂,悉心靜觀事態發展,遏制自己忍耐,而只是一味地爭寵,陷害宮嬪,最終東窗事發,人走茶涼!
其實,華妃也是個可憐人,為了奪得皇帝的寵愛,無所不能及,說起來也是因愛而生出來的心狠。但她沒有皇后那樣的吸氣斂心,內心的鬼魅魍魎不外露,深藏於心。而是躲在陰暗角落裡,靜觀其他人爭鬥。人家做的工作不過拉攏皇帝現在的寵妃,做好情報收集工作,掌握各宮嬪的一手活動信息,必要時推波助瀾一下下,即可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華妃猶如一個莽夫,心性高傲,行事高調,不分時事,多次踩到皇帝雷區,卻不自知。幸好有兄年羹堯的功勳,暫時能獲得皇帝的愛,但自己又不懂得去珍惜,在皇帝面前打壓和羞辱其他宮嬪,讓皇帝看到她卑陋的一面而心生嫌隙。
對身邊的人也沒有過多的關愛,基本上一點掩飾工作都沒有做,讓人赤裸裸地看到是被利用。這種得罪人心的做法是人際關係處理的大忌,華妃最後只落得無身邊人可用,只好將自己的貼身丫鬟頌芝給皇帝。
世間的繁華,紙迷金醉,不過都是過眼雲煙,錢財權勢都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所追求的一切,到頭來不過如夢一場。華妃的失勢是遲早的事,性格由來如此,又不得人心,也沒有靜觀其變的忍耐力,在爾虞我詐的後宮,註定是一個失敗者!
權勢敗了,金錢散了,就如夢醒一般。其實做人不必像華妃那樣,一定就要轟轟烈烈的愛著和恨著,即使是不能遠離爭鬥的後宮。我覺得像端妃,像敬嬪那樣,一輩子安安穩穩過日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明哲保身,也不失為一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