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業主對家裡儲物的功能越來越看重。尤其是衣櫃的區域劃分怎麼樣才是最合理的,市場上也沒有一個系統的標準去衡量。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從人體工學的角度出發,給你講衣櫃區域劃分的標準。
1.衣柜上區和下區的高度
首先家裡的層高決定了衣櫃的最大高度。但是不管衣櫃做多高,都會分成兩個大的區域,一個是隨手能掛取衣物的常用區,另一個是放置床單被套等的不常用區。最合理的分配肯定是常用區在下,不常用區在上。
如圖所示,常用區最高值為7/6使用人的身高,一般男士和女士的衣櫃會分區,所以女士衣櫃的常用區是女性身高的7/6,男性則按自己的身高另算。然後不常用的區域就是整體衣櫃的高度減去常用區高度即可。
大家看到這裡可以自己比劃一下,比如女士的身高為160cm。那麼常用區高度為186cm,掛衣杆和掛衣架還有上端空餘,大約20cm。由此推出,手拿衣架肩部的高度為166cm,略比眼睛高一些十分順手。
2.長外套、連衣裙掛置區
首先按照衣物尺寸,將長外套與連衣裙拿出來分區。這類衣物肯定以掛置為主,最長的大衣為女性的身高*(下顎高度比例—腳踝高度比例):
衣長L=身高H*(0.926-0.042)
再算上衣架與衣服重疊的高度,以及掛衣杆的空餘高度,實際長外套與連衣裙需要的區域高度為:
區域高度M=衣長L-10cm+20cm=身高H*0.88+10cm
如圖,還是以160cm女性為例,長外套掛置區的高度為150cm。而常用區總高為186cm,除去長衣區以及10cm的踢腳線,還剩26cm。建議直接疊放衣服或者放置鞋盒就好。位置太小就不要再做隔板了。
3.短外套、襯衫、T恤等上裝
除去長尺寸的衣物,剩下的上裝尺寸都類似。衣長L=身高H*(下顎高度比例-髖高度比例):
衣長L=身高H*(0.926-0.466)=身高H*0.46
再算上衣架與衣服重疊的高度,以及掛衣杆的空餘高度,實際短上裝需要的區域高度為:
區域高度M=衣長L-10cm+20cm=身高H*0.46+10cm
如圖,以160cm身高女性為例,短衣區的高度需要83cm。常用區高度減去短衣區以及踢腳高度還剩93cm,剩下就考慮怎麼劃分這93cm的高度。
4.必備三個抽屜
很多人裝修時衣櫃只設計了兩個抽屜,其實這個是非常錯誤的。平時使用時尤其女性的內衣、襪子、內褲是分開放的,剩下空餘的區域可以放置一些衛生巾等私密物品。所以最少要劃分三個抽屜。每個抽屜最少有15cm的高度,寬度則根據衣櫃總體寬度來定。
三個抽屜也可以分開隨意組合,主要還是看使用習慣與整體設計,只要保證抽屜最少15cm就行。
5.褲裝掛置區
如果家裡人習慣把褲子掛起來的,那麼褲子對摺的高度為:身高H*腰部高度比例在除以2:
褲子對摺高度L=身高H*0.612/2
以為褲子和衣架的重疊高度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褲裝區域的高度為:
區域高度M=褲子高度L+20cm
如圖以160cm女性為例。褲裝掛置區的高度為68cm。
6.剩餘區域疊放區
小編已經推出了四個主要區域的高度尺寸,剩餘的區域就用疊放區(格子)填滿。
然後小編以一個最常見的衣櫃尺寸來示範一下怎麼規劃。(案例還是以160cm女性,衣櫃為160cm寬255cm高)
如圖為其中一種劃分的示範,其根據不同的身高、尺寸、風格還有很多種用法。例如有些人褲子喜歡摺疊等等。小編就不在這裡逐一舉例了。
總結
每個單元區域的高度確定,寬度為衣櫃總體尺寸的門數分割尺寸。剩下就是反覆拆分組合,看怎麼樣能最大化利用現有的總體尺寸就行。
謝謝分享,歡迎收藏以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