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與雲計算雖然背道而馳,但是截止目前,幾十家廠商發布自己的超融合產品,在超融合市場開展一場近身肉搏。戰鬥打響後,不斷有新玩家、新玩法的加入,這些企業之間的超融合產品定位也有所不同。可以預見超融合產品必須走向場景定製化才能生存。
不只是存儲的超融合
最先進入超融合市場的,除了具有先天優勢的虛擬化廠商之外,就要數原專注於企業級存儲的企業了。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超融合就是簡單的構成一個存儲資源池,然後通過超融合的方式提供給企業。超融合成了數據的超融合,超融合成了存儲的超融合。
圖片來自:http://chongzhong.com/dashunet/71807.html
走向超融3.0時代
而事實卻是,超融合沒那麼簡單。儘管超融合最開始從Nutanix的核心技術分布式存儲起步,僅在部署架構上有了進一步創新,但是那只是超融合的1.0時代,在技術創新本上並沒有太大的改進,但是這種形式確實推進了分布式存儲的市場落地。超融合也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發展。
看到了超融合概念的流行後,各大企業級IT巨頭也都不甘示弱。畢竟分布式存儲不是什麼新鮮的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升級到2.0時代,提供存儲超融合顯然更有利可圖。隨後,各種企業都開始為超融合背書,提供相應產品。兩年前,在超融合2.0時代,企業以應用智能感知為核心,提供了更多種類的超融合產品,儘管這種超融合依然很難稱之為真正的超融合。如今的3.0時代,超融合與場景化應用結合更深,幫助企業穩步走向混合雲系統架構。
超融合(HCI :Hyper Converge Infrastructure)應該是計算、存儲、網絡多維度的融合,分布式存儲是超融合技術的基礎,而存儲的超融合只是真正超融合的一部分。經過1.0和2.0的蛻變,如今超融合正走向3.0時代,走向場景定製化的今天。
那麼應用在超融合領域應該就是從分散的資源走向融合,進而形成一個是完整的軟體數據中心,那麼合久必分則體現在超融合產品出現後,針對不同需求,進行的場景定製化。
九年超融合趨成熟
從2009年Nutanix發布超融合到現在,近十年的時間,超融合快速發展,使超融合體系逐漸成熟。在企業走向數位化轉型過程中,超融合提供了一條通路。而當超融合技術體系不斷成熟,企業對超融合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場景定製化的超融合應用浮出水面。
舉例來說,為客戶提供超融合的GPU雲,就是一種場景化的應用方案。無論是在工業設計、測繪,還是學校內,都會對GPU資源有大量的需求。在傳統IT架構下,這些需求需要通過購買大量工作站來實現。這些工作站往往面臨管理難的問題,還可能因為無法彈性調整,而造成資源浪費。
通過超融合而對測繪類應用場景進行定製化設計,顯然,已經成為超融合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
殊途同歸
超融合的發展與雲計算不同,一條以私有云為主,另一條主要走公有雲路線。兩條路線上雖然不一致,但是,其二者均是通過形成計算、存儲資源池,為用戶提供彈性、低TCO的資源。如今,超融合也正走向成熟,走向場景定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