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佛門廣大,普度眾生」,佛教義理提倡眾生平等,人無分男女、老幼,都具有平等不二的佛性。實際上,佛經當中有許多光輝的女性形象,比如誕下佛陀的摩耶夫人,身上就具有三十二種功德相。此外,還有散花的天女,《法華經》中還記載了龍女八歲成佛的典故。
現實生活中,女性情感細膩,情執也更重,因而在學佛的人群中,女性往往多於男性。不過,對於許多女性佛子而言,特別是在初入佛門之際,由於不懂佛理和戒律,在去寺廟拜佛的過程中,往往發生一些錯位。下面這四點常識,在拜佛時一定要牢記。
其一,衣著得體。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寺院是僧人和信眾的修行之地,清淨莊嚴。所以,進入寺廟要不要穿著五彩豔麗的衣服,最好是以素色為主,比如黑色、藍色、青色,已經皈依者可穿著海青。
切記一句話,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任何容易引起他人邪思邪念的衣物穿著,實際都是在折損自身福報,故而緊身的衣物、顯露肩背腿部的衣物,都不應穿去寺院。
其二,言語得體。
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快人快語在生活中是性格直率的表現,但是在佛家看來,一切言語都會造作口業,而口業有善惡之分。佛說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身為凡夫俗子,很難保證自己所見所思就是正確的。所以,有時見到他人的言行不當,就要出言批評,只圖口舌之快,反而可能造惡業。
我們在寺院應抱著請法求學的心態,要多聽多看,少講話。不應與師父、同參開玩笑、閒談,甚至搬弄是非,量窄妒忌,欲態百出,種種曖昧,把俗世間的陋習帶進寺院。
其三,恭敬師父。
淨宗的印光祖師講,佛法自恭敬中求,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成就。許多女眾佛子,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來到寺院尋找寄託,因而在學佛過程發生偏離,把出家師父當成了傾訴對象。不從自心找到解脫之道,反而一味外求,這與學習佛法的初衷是完全背離的。
出家人荷擔如來家業,身負弘法利生的重任,堪為人天師表,理應受到恭敬。學佛人應當分清恭敬與親暱之間的區別,不重威儀,說話輕慢,言行過於隨便,導致對師父的熱情多於恭敬,這些都不應發生。
其四,不化濃妝。
佛門中有一首偈語,「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學佛要修道「心空」,並不是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而是能夠真正放下執著。
所以,寺院一定要清淨,佛子更不應認為帶去煩惱。俗話講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濃妝豔抹、塗脂抹粉,心中對世俗的執著沒有放下,很難相信在佛法上有所造詣。相反,越是樸素莊重,修智慧德相,令他人見到你就起清淨梵行的心,你的功德也越大。實際上,真正人見人愛的容貌,是由內而外發出的慈悲心、愛心。
如上種種,女眾入寺拜佛時應謹記,常觀己心,善護念之。身口意三業清靜了,福慧自然會增長。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