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雅各布神父的信》導演拍完影片後說:我從前不是基督徒,但現在是

2021-02-21 迦南影地

  這是導演克勞斯•哈洛以鏡頭寫就的使徒書信,寫給主、神父以及凡人。伯格曼之後的北歐,風景舊曾諳。


  我不能不認為,這就是天堂的模樣:碧天流雲,水草豐茂,寧靜從面前一直蔓延到遙遠的湖畔直到天邊。一間簡陋的鄉間小屋,一座樸素的鄉村教堂,屋簷之上,天幕之前,十字架清晰可辨。就像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千多年裡,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禱告,周日禮拜,受洗於教堂,埋葬於墓地,那是永恆的時間,一千年也宛如一天。
  天堂,只不過源於信仰。
  克勞斯坦承他的確是要拍攝一部關於信仰的電影,因此,你不要被如詩如畫的鏡頭、清澈悅耳的琴音所欺騙,認為這是一部溫情脈脈的治癒系電影。這個由一位寂寂無名的女性劇作家寫的平淡故事,在克勞斯的鏡頭下展現出北歐民族對信仰的執著與虔敬。這只是發生在世界邊緣的一個小故事,卻成了銀幕上的神跡。

  壯碩的芬蘭女人蕾拉不知犯了何種重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在孤獨的服刑十二年後,她被一個匿名者保釋出獄。監獄長令她去一位目盲的鄉村神父那裡做助手,蕾拉懷著對世界強烈的敵意和不安,來到了雅各布神父所在的鄉村。讓罪犯到教堂裡勞作以贖罪,這在中世紀並不鮮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醫生維薩裡就曾被教廷勒令到耶路撒冷朝聖。所以,假如我是不信神的蕾拉,對到教堂裡工作一定會心懷牴觸。蕾拉與神父相見後,只是機械的給神父念那些要求祈禱、尋求幫助的信徒來信,按部就班的回信,日復一日,乏味且煩躁。

  這時唯一安慰我們的,是每次郵差從夏風吹過的林蔭泥土路上騎車而來,「給雅各布神父的信!」樹冠搖曳,琴聲如訴,真美啊。美麗轉瞬即逝,當信箋漸稀,時光枯萎,春去秋來,神父與蕾拉之間猶如持續拉伸的鋼絲終於斷裂。有一天,神父和蕾拉在教堂裡發生了衝突,蕾拉認定神父對信徒包括對她的拯救,只是為了成全神父自己的道德,而不是真心的幫助她。神父和蕾拉都陷入精神危機。但他們絕處逢生,神父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蕾拉在一場未遂的自殺之後意識到自己的脆弱。在念完最後一封信,一封虛構的信同時也是一場真實的告解後,蕾拉得到拯救,神父帶著喜悅升入天堂。

  與克勞斯其他的作品相似,影片鏡頭的節奏一如既往的舒緩穩重。他的電影總是使我想起閱讀《聖經》時的感受:娓娓道來,處處動心,時而是散文,時而是詩。在片中天地之間大自然的靜美之下,鏡頭重在刻畫神父和蕾拉的面龐,二人的區別是如此明顯:神父看不見你,你卻能看清他的臉,體會到他表情的侷促、傷感、痛苦其實都是一種「我主慈悲」的寫照;蕾拉看得見你,你也看得見她,你與她是那麼的相似,不信神,吝惜愛,目光裡盛滿對整個世界的不信任,卻又分明讓人感到一種期待救贖的憐憫。我不得不說,儘管克勞斯與伯格曼氣質迥異,但影片人物的這些面龐,我必不是第一次見到。


  人生來有罪,這樣的話基督教文獻裡俯拾皆是。我們此時固然不必追究原罪這個話題,倒是不妨說,即使在科學與理性毫無疑義統治著的現代社會中,人仍然不是無所不能、無所畏懼、無所顧忌的。人類與公元零年時一樣脆弱。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承認這一點,或者承認也未必在意。就像蕾拉,從影片開始就身負罪愆,似乎喪失了愛的能力。但她並不以為然,照常吃飯睡覺,讀信寫字,恐嚇郵差,不爽神父時還頂個嘴。這與我們過的生活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麼?
  直到蕾拉與神父在教堂裡發生衝突的那一天,才把所有的矛盾、誤解、虛無和絕望都從內心深處驅趕到大地上。那天是雨天,發生的事情原本極為簡單,神父第一次身著道袍,告訴蕾拉說他要去教堂主持婚禮,讓蕾拉一同前往那個孤單佇立在大地上的石頭教堂。他們等了許久也沒有賓客前來。只有神父一個人在空蕩蕩的祭壇前,說著婚禮上人們耳熟能詳的那段「愛是持久忍耐」,他的盲目之前仿佛有著最虔誠的男女。蕾拉忽然意識到,這場婚禮並不存在,純粹是神父的想像。於是蕾拉殘忍的說出真相,「沒有人來!沒有婚禮!」神父霎時陷入慌亂,那種窘迫的表情令人心酸,頹唐的癱坐在椅子上。「我只是上帝實現慈愛的工具」,神父如是說,他先天的盲目隱喻了他的原罪,因而他才選擇成為溝通上帝與凡人的神父,給人們祈禱是他作為神父的使命。他一輩子都執著於此,即使在蕾拉用一種現代人的狂妄語氣質問他:「這些祈禱有什麼意義啊?」神父也不願意承認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信仰上帝,他寧願對蕾拉說,僅僅是「人們不再需要我」。
  此時蕾拉說出了影片中最重要、最犀利也最謬誤的一句話:「你幫我申請假釋,只是為了想拯救別人(來成全自己),我不是那種需要你施捨的信徒!」多麼令人耳熟能詳的邏輯啊,就像罪人們對耶穌說,你被釘上十字架只是為了成全自己。

  曾經,人類基於自身的有限性而信仰,通過上帝來實現自己的超越,凡人甘願接受上帝的拯救。神父作為神與人之間的媒介,負有拯救罪人的義務。而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讓宗教的救贖竟被誤解為一種道德壓迫,自由泛濫更讓一個人認為墮落也是合情合法的。這才是令神父陷入精神危機的根源:他無私奉獻一生,卻被認為是自私的;耶穌以生命為世人贖罪,卻被認為沒有意義。面對危機,神父只能孤獨的在教堂食聖餐,飲聖水,躺在大地上。他反覆誦讀《哥林多前書》第13節那句話:「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於是我們可以肯定的知道,神父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愛。神父沒有和蕾拉辯解,他甚至說也許的確為了自己,但他更確定的說:「這是神告訴我回家的路。」

 

 而蕾拉的路註定坎坷。當她誤以為神父對她的幫助只是為了成全自己的高尚道德時,她不僅憤然拒絕幫助神父回家,而且決定離開這裡。她從神父的全部儲蓄裡只拿走一部分錢預備付車費,在我看來這不僅不是偷竊,而是蕾拉第一次表現出人性中的不貪婪,這是她走向救贖的根柢。計程車來接她了,她卻猛然意識到無家可歸,隨即陷入了絕望,絕望到準備自殺。正如加繆所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即自殺。在我看來這也恰恰是基督教否定自殺的原因。蕾拉在上吊的繩索圈裡延宕良久,回味神父的行為,雨水漏進來,打在耶穌像上,宛如淚水滂沱。蕾拉找到了內心中愛的能力。
  神父與蕾拉的衝突終於化解,但二人之間看似相互救贖的關係,其實只是神父在救贖蕾拉,絕非心靈雞湯式的相互救贖。正如上帝對人的拯救是絕對的,當蕾拉意識到了自己的脆弱,就不能拒絕拯救,也就理解了神父,理解了人的有限性,這才是信仰的發源地。克勞斯曾說:「這部片的主題,也是一開始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對人類脆弱時刻的描繪,並以此實現人類生命真正的價值。」


  在耶穌尚未殉難的時代,他的使徒們在羊皮紙上寫下書信,用虔誠的話語給苦難中的人帶去福音。從此,我能數出一長串謙卑的名字,他們都在信箋的末尾寫下「願主與你同在,阿門」。尤其是和海蘿麗絲演繹出偉大愛情的教士阿貝拉爾,他留給人間的正是親吻神學的宗教情書。
  在《給雅各布神父的信》中,神父也是這樣一位神與人之間的信使。他嚴謹而且敏感,蕾拉與他初次見面,神父拿出麵包和茶,當他在餐桌坐下的那一刻,正午的鐘聲恰好敲了十二下。這說明神父是按時吃飯的,對一個神父來說,這樣精準的守時恰好說明了他的虔敬,而不只是古板規律的生活。他收到的每一封信,都綑紮好放在床下。蕾拉在片中給神父念了三封信。第一封,是一位憂心孫子能否找到工作的奶奶;第二封,是一名課業繁重希圖有所進步的學生;第三封,是一個在神父的幫助下逃離家庭暴力的女人。可想而知,神父終其一生做的事情,不過就是每天聆聽寫給他的信,然後祈禱、回信。寫信的都是普通信徒,談論的都是日常瑣事,但對神父而言,凡人的需要意味著信仰的存在,也就宣告了上帝不死。這就讓最瑣碎的事情也變得重要起來,儘管凡人的生命都是由微末小事所組成。這就是神父的偉大。

  蕾拉起初沒有體會到這些,她甚至不能意識到自己也是寫信的芸芸眾生中一員,她對這份工作很不耐煩,她拒絕給神父代筆回信後署自己的名,有些信的地址她會不告訴神父,甚至一度把一疊信扔進廢井。等她終於理解神父做這件事的意義時,她也為不再有人寫信而焦慮。她逼迫郵差大聲地謊稱「雅各布神父的信」,撕一本雜誌假裝撕開信箋,而隨口編造了一個女人丟狗的平凡故事。蕾拉的誠實顯示出她不擅虛構,於是很自然的講述起自己的故事——一個愛與罪的故事——蕾拉之罪的懸念到此才得以揭開:恰恰是她出於對姐姐的愛,殺掉了家庭暴力的姐夫才獲罪。
  這是神父收到的最後一封信,虛構的信,卻也是最真實的信。曾在空蕩蕩的教堂裡祈禱卻無人來告解的神父,也終於迎來了第一位尋求告解的人。蕾拉哭訴了曾發生的一切,神父當然知道她講述的是誰,於是對蕾拉和觀眾說出了另一個秘密:保釋蕾拉的不是神父,而是一直在尋找她的姐姐。神父拿出一疊信,那是蕾拉姐姐和神父之間的來信。蕾拉恍然大悟,是神父一直在指引著姐姐,如果神父只是被動的保釋蕾拉,那必然是不夠的,神父做到的是重新建立起蕾拉姐妹之間的情感紐帶。蕾拉於是從殺人的「罪」中被救贖,更印證了她本性的「愛」,她是和所有信徒一樣的人:擁有愛並且渴望救贖。
  其實,目盲的神父對蕾拉的一切洞若觀火,甚至在他被質疑動機的危機時刻,他一度想把蕾拉姐姐的信拿給她看。但神父還是耐心等到了蕾拉的主動告解。「人所不能的,神卻能」,神父對蕾拉只說了這一句,足以令蕾拉醍醐灌頂。神父的盲目其實不只是情節設置的方便,更是一種修辭:信仰並不必要耳聰目明,而是要善待自己的脆弱,主動去愛。影片中,觀眾循著蕾拉的目光看到過掛在房間上神父年輕的照片,那一刻,我的確覺得神父目光如炬。
  神父必是帶著喜悅升入天堂,因為人間的使命悉數完成。我忽然想起導演克勞斯在獲得由伯格曼本人頒發的「英格瑪伯格曼獎」後的一次訪談中說到的話:「我從前不是基督徒,但現在是。」


刊於《看電影 午夜場》2012年第五期「月度推薦」欄目

【聖誕禮物】最新整理的福音電影合集送給你!

喜歡可以掃碼打賞我們!

您的每一分奉獻都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芬蘭佳作《給雅各布神父的信》
    雅各布神父的眼睛已瞎,獨自住在這座鄉村教堂裡。原來幫助他的老太太,現在已經住進了養老院。《給雅各布神父的信》就是這樣一部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戲。如果你想要尋找一部看著賞心悅目的電影,這絕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主角也毫無觀感,一個是行將就木的盲神父雅各布,一個是表情木衲、塊頭巨大的假釋犯蕾拉。
  • 【信仰生活】給雅各布神父的信
    每天中午,郵差都會騎著自行車前來,喊著:「給雅各布神父的信!」神父總是按時走到門口,從他手裡接過一疊信。然後他和蕾拉來到後花園,坐在藤椅上開始工作。蕾拉拆開信,面無表情地朗讀,「親愛的雅各布神父,我的孫子快退伍了,不知他是否能找到工作和志向,我總是擔憂,請為他祈禱。」神父背誦聖經裡的段落,請蕾拉抄寫在信箋上,作為回信。
  • 「還不是基督徒的請舉手,今天我是為你們來的!」小馬說....
    「還不是基督徒的請舉手,今天我是為你們來的!」  拜很多神卻找不到平安  小馬小時候,每周日都要跟媽媽一起去教堂(天主堂),不是聽著外省腔很重的神父講道,就是隔著一扇窗跟神父告解:「我偷牽腳踏車、偷掀女生的裙子…」當時認罪對他來說就像一個形式,生命一點也沒有改變。  「小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成為一位『導遊』!」
  • 【影片下載連結】《魔鬼與阿莫特神父》(The Devil and Father Amorth)
    因為中國大陸沒有引進這部電影,有讀者希望在影片有中文下載資源時,由本號安排可以在線觀看的視頻。但是各視頻平臺都無法上傳這部涉及信仰的影片,因此現在附上1.89G的高清下載資源(已嵌中文字幕),供各位讀者們自行下載觀看。下載地址:magnet:?
  • 《傳教士 第四季》據說拍完第三季,估計導演鐵定面臨基督徒的追殺……
    我一直以為,最多只有三季播放了,有新聞說導演面臨基督徒的威脅信,要求他不要再拍了,幾乎所有基督教會都譴責這個劇,甚至要求封殺它,沒想到導演也是個牛逼人物,結果第四還是出來了。這部劇把整個基督教的世界都惹毛了。可以想像下耶穌擁抱希特勒這兩個最具西方標誌色彩的傢伙吧。看來這個世界的墮落,大家都有份,所以世界末日的協議是天堂到地獄一起執行的。
  • 作為基督徒,並不是說我們信了上帝,就可以豁免人生的苦難!
    作為基督徒,並不是說我們信了上帝,就可以豁免人生的苦難!經文: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詩篇 84:6~7 ) 」這裡面,詩人講到一個心中想往錫安的人,他是非常有福的,雖然他經過的是流淚谷,是一個艱難的人生低谷,但我們要說我們作為基督徒,並不是說我們信了上帝,就可以豁免人生的苦難。
  • 神父都死了50個你還在求你的神保佑你嗎?
    果然,很快就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的上帝連神父都不保佑,還能保佑你嗎?」在世人的眼中只有兩個解釋:一是你的神他根本不存在。二是你的神它不是全能的,關鍵時刻他沒有辦法保護你或者不願意保護你,信他何用?這個問題我已經被問了十幾年了。我確實無法將上帝拉出來和你們見面,就如同之前給我傳福音的弟兄姐妹無法讓我親眼看見上帝一樣,為此我延遲了十幾年信主。
  • 【我真的是基督徒嗎】三:如果你僅僅只是喜歡耶穌而已,那麼你還不是基督徒
    耶穌說,信的人有永生。保羅說,耶穌作挽回祭是借著人的信。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信的人能蒙神喜悅。信心能區分真正屬神的兒女和僅僅尊重耶穌的人。如果你不相信神的兒子,那麼你還不是基督徒。如果你信,你就是基督徒。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解釋和澄清,但你能大體上知道聖經的教導。聖經中的信是什麼意思?我們平時所說的「信」可以包含多層意思。
  • 紀錄片《覓非播舍之家》導演黎光:我原本打算拍完一部電影就去死的...
    她一心想拍完一部電影就去死,而她想拍的那部電影充滿黑暗、苦毒、怨恨。她厭惡自己的生命,像一具枯乾的骸骨,沒有任何盼望。但天父上帝愛她,將氣息吹進她的生命裡,她的全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音頻來源:Best Blessing FoundationGrace畫報獲得授權,新生命電影轉載
  • 《迷霧》男二號高俊,為愛放棄當神父,拍完吻戲後躲著金南珠丈夫
    高俊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做演員,甚至他從小到大的夢想還都是神父。他年齡還很小的時候,教堂裡面穿著神父裝的個子很高的人站在那裡,讓他覺得十分神聖,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立志要當上神父。說到讓他走紅的韓劇《迷霧》,有看過這部劇的小夥伴們大概會對劇中的吻戲印象深刻。兩位演員十分敬業,導演更是把吻戲的場面拍得很緊張。
  • 【屬靈問答】我所認識的基督徒有些也不怎麼樣,那為什麼我還要信耶穌?
    福音朋友們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有時候,會在電視媒體上看到一些神職人員、牧師或是基督徒的醜聞。  甚至在我身旁也有一些身為基督徒的朋友、親人,他們的生活令我一點也不羨慕,不過都和一般人一樣,甚至有的行為舉止更糟糕。  我常會想,如果信主會變成那樣,那我寧可不要信耶穌。」  請問我們該如何回答有這樣疑問的朋友們呢?
  • 「奇蹟男孩」雅各布: 中國真的很美
    近日,影片導演史蒂芬·卓博斯基攜片中小男孩奧吉的扮演者雅各布·特瑞布雷來到中國出席首映活動,並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A   導演史蒂芬:   使用妙招調動孩子表演   《奇蹟男孩》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奇蹟》。
  • 《少年派奇幻漂流》導演李安:我沒有宗教但有信仰 母親是基督徒
    不禁惹人發問,為何李安導演會拍這樣一部有關信仰的電影?因著這樣的疑問,近日,媒體工作者陳文茜在採訪李安過程中問到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李安回答「沒有宗教,可是有一些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影片描述了少年派一個人在海難中與老虎生存的故事,在這樣的苦難與絕望中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尋找真正的信仰,最後相信上帝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也是他生命的主宰。
  • 基督徒,不要看到名人信主就興奮
    這種現象絕非個案,現在只要一出現某某名人信主了的消息,不管其真偽,都會引發炒作熱潮。可見當代不少基督徒對於明星基督徒趨之若鶩,希望藉此提高教會的名聲,以促進福音的傳播。關於基督徒熱衷名人見證的問題,已經有不少人做出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 基督徒當有如此見證——讀文《我的一個信基督的校友》有感
    基督徒當有如此見證——讀文《我的一個信基督的校友》有感我的一個信基督的校友我有一個校友畢業後一直在一所中學>一會兒,人家就把上帝叫來收拾咱們這些人吶從此以後,我再也l沒有見過我這個信基督的校友今天看來不是他腦子不對勁而是我們的腦子不對勁
  • 反思:我是聖誕基督徒嗎?
    而一位天主教神父也坦言:「不少教友平時都很少望彌撒,但聖誕節基本都會來教堂」。有位姐妹對我說,她現在基本都不去教會了,一年只在平安夜去一下。有位弟兄雖然受洗,可從不追求,但為了讓母親高興,就每年聖誕節陪著她到教會。
  • 隱匿的基督徒
    小說即以羅德裡格斯等在日本的歷程為線索:一路上,他們目睹了島原之亂後,幕府對天主教徒的嚴密搜捕和殘酷折磨。他們受到本地隱匿教徒的保護,也因告發而被捕。在極端境遇下,羅德裡格斯終於見到了費雷拉神父,發現後者不但棄教、而且改名「澤野忠庵」,成了幕府禁教的工具……相比於中國和朝鮮,日本的19世紀前的基督徒(切支丹/吉利支丹)所遭受的迫害要慘烈得多。
  • 疫情期間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信靠主的復活
    然而,我們盡力進入聖城並使童子軍將喜樂與幸福送到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群體中。」Jarjoui說道。他平時經營旅遊生意,現在則因疫情暫停了。 他們派十幾個20來歲的童子軍成員開車去分發聖火,送到基督徒的家門口。「作為耶路撒冷的基督徒,這一天非常重要。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將聖火送到他們家,我們將此作為我們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將聖火帶回家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傳統。」Jarjoui補充說。
  • 電影《我不是藥神》直戳每一位基督徒不安的良心!
    國產良心片《我不是藥神》虛構了一個劉牧師,我不知道導演為什麼要在這部影片中摻入基督教元素?是為了票房與好評效仿韓片麼(現在的韓片幾乎都摻入了基督教元素)?還是因為導演知道基督教象徵著公義、憐憫、愛,一部良心片如果缺少基督教元素就如一道沒有放鹽的菜?不管什麼緣故,我都給導演點讚,因為導演給基督教做了一個宣傳,通過這部影片可以讓更多的中國人接觸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