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
《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一個是公元前571年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一個是在公元100年左右成文的基督教經典。
兩個作品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身邊的馬太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獲得一點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進而能夠擁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那些在大學畢業後一起進入社會的同學,有些人在開始工作幾年後,憑藉運氣也好實力也罷,比我們超前多走了一兩步,十年之後再回首,差距已經大的再也無法追趕了。
在各行各業,馬太效應都普遍存在。
對於搞科研工作的工程師來說,評職稱都需要論文來做支撐。而期刊上論文的發表活動,也受到馬太效應的控制,主要表現在高產作者群扎堆出現。
這個是我身邊的發生的真實案例。因為辦公室裡每年評中級、高級職稱的人很多,每個人都需要有論文作為加分項。所以有人就出面牽頭,拉了6個人,建了個論文互助群。相約發表論文的時候,互相掛下名字。當時組織者說的比較直接:6個人,每人發一篇,並且互相掛名的話,一年下來就有6篇論文發表量。這樣在評職稱時,加分也是很可觀的。
微信作為社交領域的頭號玩家,坐擁12億海量用戶。
淘寶經營電商領域這麼多年,積累的用戶基礎和社會地位,使它在2019年雙11一天銷售額達到2684億元。
這些頭部公司已經霸佔了他們領域的生態位,別的小公司很難再從夾縫中成長起來。這也是科技企業領域馬太效應的力量。
啟示
馬太效應在固化優勢方面的力量讓人驚嘆,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在做事情方面,態度積極主動,認真執著,也會為我們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現實的物質財富,而取得的成就也會反過來強化自己的積極性,讓我們做事更有條理和章法,更得心應手,這樣就形成一種正向反饋機制,不斷循環強化,我們也能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就拿自媒體創作來說,在起步階段,可能你寫的並不優秀,甚至可以說相當粗糙。但是你不斷堅持創作和更新,慢慢地從一兩個粉絲增加到一兩百個粉絲,他們會不斷給你反饋,給你點讚和留言鼓勵,你看了有人跟你的互動,會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接下來會更努力地投入創作。這樣形成一種正向循環,你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粉絲數量不斷增加,成就感也就逐漸積累起來,說不定哪天你就成為了現在領域的大V。
未來可期,不斷前行,馬太效應,助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