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把哈利波特的每一部電影和書都看了好多遍的哈迷,看完《神奇動物2》後的我是久久不能平復自己內心的激動的。與我而言,這一部電影相比較上一部而言更加精彩,內容量也更大。畢竟《神奇動物1》的時間線過短,只有2天左右。印象中在看第一部的時候感覺像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簡單介紹了4位主人公後電影硬撐的拍到了2個小時。而這部電影從格林德沃被抓後逃走到在拉雪茲公墓發表演說,時間線上持續了至少3個月。
目前為止,從網上和我周邊同學情況看來,這部電影的口碑明顯呈現兩級分化的表現。我非哈迷的朋友們看完後都基本上一臉懵逼,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講些什麼。但哈迷們看完後都大呼過癮,讚嘆羅琳的腦洞,以及通過分析《神奇動物》和《哈利波特》中蛛絲馬跡的聯繫來緬懷自己的童年,一如既往的嚮往著那個絢麗多姿的魔法世界。
整部電影的創造團隊非常的用心。從服裝道具到特效,無一例外地做的非常的精緻。開頭格林德沃的逃獄讓我周邊所有人大呼過癮,而各種魔法生物也都非常可愛。但為什麼電影目前還是收到了很多的質疑呢?拋開大衛耶茨那一如既往不會拍電影,或者說是要不就熱衷於拍流水帳,要不就是能把完整電影拍成凌亂分散的本事,這部電影成也羅琳,敗也羅琳。
1. 主線與輔線之間的處理
熟悉《哈利波特》的朋友們都知道,羅琳其實寫故事和埋伏筆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哈利波特》中不僅僅通過哈利波特自身成長的主線來塑造哈利、羅恩赫敏等人的形象,同時穿插著很多很多有意思的輔線,例如克利切的故事,斯內普的人生,鄧布利多的人生來塑造這些配角們。而這些輔線是《哈利波特》整個系列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哈迷們念念不忘的斯內普悽慘的一生,湯姆裡德爾因誕生於迷情劑而不懂得愛之類的,都源於羅琳對於輔線的成功的塑造。但小說不等同於劇本,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總說哈利波特電影比原著差了不是一星半點的原因。小說可以把每個人寫的很細,詳細的介紹人物背景、出場原因等,但是於一部只有2小時的電影而言,顯然無法面面俱到,兼顧所有的角色。因而,取捨便為小說變為劇本的最最重要的一點。於神奇動物1而言,故事簡單,人物關鍵也簡單,因而羅琳寫劇本的弱點還沒有暴露出來。但對於第二部而言,很明顯羅琳想要拓展整個魔法世界。從logo的hp變為wizarding world就能看出來,羅琳的野心非常大,她希望通過神奇動物5部系列能夠塑造一個宏大的巫師世界體系,同時通過與前作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來吸引以前的粉絲。但人物引的越多,越難以描述清楚每個人的前世今生。而最致命的一點是,每個出場的人物都是擁有著非常精彩的故事背景的,每一個拉出來都能拍出至少整整一部電影。很明顯羅琳意識到了電影劇本由於時間的局限性,但仍希望能像小說一樣提到各種人物。因而我們在《神奇動物》裡看到了原作中僅僅作為伏地魔寵物出場的納吉尼,僅在哈1中出現的鍊金術大師尼克勒梅。納吉尼的人生應該是非常精彩的,作為一名帶有血液詛咒的巫師,她是如何與詛咒抗爭,又是如何在永遠變為蛇之後一直呆在伏地魔的身邊的?若是在小說中,這些故事的描述會成為非常出彩的輔線,但於劇本而言,這個故事線會過於長,並打散主線的節奏。羅琳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僅僅是提了納吉尼這個人物。但是,拋開她在前作中的身份背景,精彩的人生,在本部電影中她是如何和克雷登斯認識的?她在本部電影裡的作用是什麼?看完電影後我對於納吉尼這個人物為什麼出現在電影裡感到非常的迷茫。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尼克勒梅身上,他的出場非常的莫名其妙,除了能讓資深哈迷(因為很多即使看過哈利波特的人也無法一下子記起這個在原作中只被提到名字甚至都沒出場過的人。)想起,並在他取書的時候驚嘆一下出現在柜子裡的魔法石之外,基本上也是毫無作用的一個人物。
而作為女三的麗塔,我很喜歡羅琳對她的塑造,這樣一個有點叛逆毒舌,被同學排斥,有著一段難以啟齒的過去的萊斯特蘭奇家族的女性非常的有魅力。但她與紐特,以及紐特哥哥的這段感情戲羅琳也並沒有解釋,導致觀眾對於她和忒修斯訂婚感到困惑。
所以我們通過電影看到,羅琳知道不能發展輔線,但又無法捨棄,導致整部影片出現了很多諸如此類的有些莫名其妙而又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的情節。
2. 主人公Newt成為史上最沒存在感的主角?
相比較主人公紐特和蒂娜比較木訥的感情而言,GGAD這一對兒的感情非常的複雜。雖然GGAD的感情不是神奇動物的主線,但兩個人確實這整個系列中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都知道1945年,在那場世紀之戰中戰勝了第一代黑魔王格林德沃並獲得了老魔杖,登上了巧克力蛙的卡片的是鄧布利多而非Newt。Newt在整個過程中雖然參與了,但是目前看來他旁觀者的身份要明顯多於參與者的身份。同時,其實當年羅琳和大衛決定拍《神奇動物》,並宣布卡司的時候,只打算拍這一部。而作為為數不多的在現實生活中出版的霍格沃茨教材而言,拍神奇動物這本教材會比拍魁地奇要容易的多,各種虛構出的神奇動物也更能吸引觀眾。但電影出來大約1年前,羅琳宣布《神奇動物》系列會有3部,之後又改口為5部。於是我們可以猜測,羅琳寫完1的劇本後才確定了之後要描述1927-1945以及世紀大戰這些故事情節。紐特是被迫不得已捲入這場紛爭的,他的作用相當於是帶領觀眾通過旁觀者的身份看待,了解和經歷這段長達18年的故事。因而紐特主角的地位肯定會被消弱,而各種魔法生物也會成為輔助,而不是如影片標題般絕對的主角。
但同時,讓哈迷們津津樂道的便是相比較前作而言,《神奇動物》整個系列非常的宏大。畢竟當年那批同哈利波特一起長大的粉絲都已經成年或者有家室了,因而,故事必須要比前作更加的有深度,有思想性。
3. 龐大的世界觀和魔法構架
在《神奇動物1》當中,觀眾跟隨著主人公看到了美國MACUSA的魔法體系,他們的魔法部,並體會到了美國社會中麻雞對巫師的仇視。而在這一部中我們看到了法國的魔法部。相比較《哈利波特》而言,羅琳將魔法從英國拓展到了全世界。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隨著《神奇動物》5部的上映,羅琳會一點點的揭曉五大洲的魔法體系。
同時相比較《哈利波特》而言,《神奇動物》的故事走出了學校,走向了社會,並且與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時間線重合。而格林德沃本人也是按照希特勒和拿破崙來設計的,因而無論是反派的魅力,陣容,故事的深度和黑暗度都會增加。在這一部中,羅琳塑造了一個同希特勒一般非常巧言善辯,有領導才能以及懂得魅惑人心的反派。影片一開頭便說因為格林德沃說話的魅力,已經換過三個獄警了,並且迫不得已將他的舌頭切下來以防再次拉攏人心。但是最後一位看守牢房的人還是被他的巧舌洗腦了,並義無反顧的代替格林德沃蹲守在牢獄中,並在他的越獄中助他一臂之力。同時在影片的結尾,格林德沃在拉雪茲公墓發表的演講也非常的有煽動性。格林德沃不是簡單的說「我提出一個想法,希望你們贊同我,跟隨我」,他是說「我知道你們大家想要什麼,你們要的也是我想要的,我們一起為你們的未來奮鬥。」這番話不知道比伏地魔要求食死徒維護他長生不死和純血統至上的主張高明了不知多少。同時不像伏地魔通過威脅硬拉德拉科加入食死徒,格林德沃通過親信Vinda安撫和拉攏奎妮,並強調自己不歧視麻瓜,追隨自己會讓雅各布有機會和奎妮在一起。他在拉雪茲公墓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預言的時候,熒幕上出現的麻瓜現實生活中真實出現的二次大戰,原子彈的爆發。格林德沃這時說道,我們要抵抗這種傲慢,要保證我們巫師世界的和平與愛。通過這一段非常鼓動人心並且看似沒有侵害任何人利益的演講,以及嚴密的布局(讓大家看到魔法部官員攻擊百姓),格林德沃成功的拉攏了很多隨從。
4. 複雜的人物感情
接下來就是萬眾期待的GGAD了。大衛在這部電影中做的最為爭取的選擇就是將哈7下中驚鴻一瞥的青年版GGAD再次邀請回了這部影片。希望接下來的三部還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一對兒作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輔線,也是唯一一對兒已知的出櫃官方cp,已經被許多網友扒過他倆的前世今生了。不同於斯內普對於莉莉的單戀,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之間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哈利波特》和《神奇動物》系列中最為複雜的一對兒。作為哈6前白到發光的正面人物,哈7對於鄧布利多這段不為人知的過往的描述無疑增添了鄧布利多這個人物的複雜性。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就如同硬幣的兩面,雖同樣極具才華,同樣有抱負,卻彼此互為人性的兩個極端。我個人相信在這個階段,鄧布利多無法對抗格林德沃不僅僅是因為血盟的關係,更關鍵的是他還是無法徹底放下格林德沃。就像演員Ezra Miller說的一樣,一旦你愛上某個人,你會一直愛他。裘花在面對厄裡斯魔鏡看到兩人過往以及如今的格林德沃的那一段表演非常的細膩。先是猶豫不決,再而掀開鏡子上的布罩。看到曾經的兩人,他回想起那段他無法啟齒的過去因而低下頭,但卻又止不住嘴角上揚,繼而看回鏡子。而他在說出那句令大家津津樂道的」We were closer than brothers」的時候,你又很明顯的能看到他眼中的哀傷。所以鄧布利多在最後拿到血盟的時候只是說了兩句「Maybe」。我們不確定他是否會在下一部就摧毀這條血盟的項鍊,但我個人認為他至少會再保留一段時間。
對於格林德沃而言,他告訴他的親信:只有克雷登斯才能殺死鄧布利多。但這僅僅是因為血盟的關係嗎?既然鄧布利多說他有能力摧毀血盟,那麼和他旗鼓相當的格林德沃也肯定是有能力摧毀的。但是他卻沒有。結合德普對格林德沃的解讀,格林德沃還是顧念兩人當年的關係,不想親自對鄧布利多出手的。
兩人的感情會一直持續到整部系列的最後一部,希望羅琳能給我帶來更多的精彩的故事情節。
5. 反轉的結局
這個結局明顯是為了吊觀眾的胃口而設置的。我看完電影後,影院裡很多人都沒有離去,全都紛紛討論著這部電影和最後的這個結局。
克雷登斯作為《神奇動物》中的關鍵人物,出場雖不多,但卻是1和2串聯起所有人物關係的線索。而羅琳第三部對於他的身世的介紹會成為這個系列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個人傾向於格林德沃騙了克雷登斯,因為《哈利波特》系列中從未講過鄧布利多家族還有一個小男孩。克雷登斯極需一個身份,一根魔杖,因而格林德沃便努力的去滿足他的這個願望。如果這個身份確實是格林德沃編造的,那麼他給克雷登斯這個名字是否是因為想去了當年在三人混戰中死去的阿里安娜鄧布利多—那個同克雷登斯一樣的默默然攜帶者?但如果這個身份是真實的,那麼羅琳怎樣去圓前作裡對鄧布利多一家的描寫便非常重要,而且需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讓這個系列看上去不那麼的狗血。畢竟若克雷登斯真的姓鄧布利多,那麼《神奇動物》就真的可以叫做《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愛恨情仇》了。
總而言之,《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是一部對於哈迷而言非常有誠意的一部電影。特效炫酷,卡司強大。但是體現了大衛一貫不會拍戲的特徵,並暴露了對編劇不是很熟悉的羅琳的短板。希望接下來的三部能做的越來越好,畢竟大部分人只要聽到哈利波特的BGM,看到霍格沃茨,發現能有機會重回魔法世界的時候就已經下定決心一直追下去啦。
最後誇一波德普,第一部結尾看到他的時候我是崩潰的,但這一部他用演技向觀眾證明他仍是演技中的大咖。他飾演的格林德沃非常的優雅,極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