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們來看你了,女兒這些年找得你好苦啊……」
川東小城,四川達縣。今年4月,千裡迢迢從長沙、長春分別趕來尋找父親的劉紅、劉菁兩姐妹來到原達縣人民醫院旁。上世紀70年代,7105廠籌建處7車間負責人劉元亮就長眠於此。
昔日滿目青綠的山坡已變了模樣,成為洲河畔寬闊平整的濱江路。滿懷希望的劉家姐妹面對此情此景不禁淚如雨下。
劉元亮,一個早已消隱在歷史深處的名字。陰陽兩隔,劉紅姐妹近半個世紀對父親的思念與找尋,背後是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和曲折離奇的故事?
好人好馬上三線
上世紀60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三線建設在全國13個省、區展開。「好人好馬上三線。」在那個不缺少理想和激情的年代,一大批優秀科技、技能人才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偏僻落後的三線地區。062基地(航天科技集團七院前身)作為七機部一分院三線基地,幾經輾轉,最後定點於四川達縣。1968年,七機部一分院200廠14車間主任劉元亮,作為精兵強將也從北京來到大巴山腹地。劉紅聽母親講,直到收到劉元亮一封寫著重慶信箱的家信,才知道他已被調到四川達縣一家保密單位工作。劉元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來到三線後度過了一段怎樣的歲月?劉紅姐妹迫切想了解父親的一切信息。
時光荏苒,劉元亮生前的幾位同事對他依然記憶猶新。今年已90歲高齡的7105廠退休職工王祖潮激動地說,「你們要好好寫寫劉元亮,他為7105廠5、7車間籌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比劉元亮早幾年來到三線的王老介紹道,劉元亮是來三線「救火」的,當時5、7車間項目負責人調回了老家,為了找到接替人,儘快銜接起工作,組織上馬上想到了做過工藝組長、車間主任的劉元亮。這位早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雷達學校的年輕人,曾在南京軍事學院、宣化炮兵工程學院做過教員,功底紮實,技術全面,參與了我國首枚飛彈東風一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等重大工程的研製生產,榮立過三等功,用那時流行的語言叫「又紅又專」的人才。
國防部五院集體轉業時的劉元亮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裡需要到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祖國要我守邊卡,扛起槍桿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發。」這是當年三線建設時期最流行的歌,也是劉元亮最喜歡唱的。國家的需要就是個人的選擇,打起背包就出發。劉元亮離開首都北京的心情已無從而知,只留下一路南下西行的背影,成為那個火紅時代的印證。
1969年夏,聚少離多的一家人相聚在北京
壯志未酬長眠三線
從達縣驅車30來公裡就到了川東北小城宣漢。為了滿足「山」「散」「隱」的選址條件,當年7105廠就選址建在宣漢縣土主鄉的一條夾皮溝裡。
劉元亮三線時期的室友、7105廠原廠長胡長明回憶,當時,山溝裡條件很艱苦,但劉元亮顧不上感嘆生活的清苦,一來到7105廠工程籌建處,就一頭扎進了工作。宿舍樓停電了,他就點上蠟燭,熟悉圖紙、查找資料、做筆記,全面掌握項目前期進展情況。同事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勸他悠著點,他總是笑著點點頭,「工程建設時間緊,不能因我這塊延誤了進度。」
「我很清楚地記得,劉元亮一接手這邊的工作,就主動找我了解建設情況,了解產品的各項試驗,希望能將工藝設計和產品結合起來」「他一點也沒有領導和知識分子的清高,廠房的布局規劃定稿最終要和土建相結合,他會很謙虛地和負責土建工作的同志溝通,人家也願意配合他。」幾位老人共同回憶起悠悠往事。
「我們整個建設包括設備安裝、儀器調試等都按時完成了。」劉大喜是劉元亮去世後的接任者,對劉元亮前期工藝設計規劃讚不絕口,稱自己只是個執行者,劉元亮才是設計師。
1970年4月10日,這是7105廠建設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工廠工藝技術設計方案通過評審,初戰告捷,籌建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終於可以放鬆一下,劉元亮與同事相約著痛痛快快地打了場桌球。第二天,他計劃回北京前方廠協調下一步工作,抓緊開展車間設備型號調研。
「4月11日凌晨四五點左右,我聽到隔壁床的劉元亮發出呻吟聲,好像喘不過氣來,一會兒人又沒動靜了,我起來一看,發現他已經口吐白沫,趕緊去找醫生,等到達縣人民醫院已是早上7點多了……」胡長明清晰地描述著那天的情景。「那會兒醫療條件、交通、通信都很差,一個優秀航天人才就這樣走了……」對劉元亮的突然離世,胡長明至今嘆息不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元亮還沒來得及將心中藍圖一一變成現實,沒來得及親手在隱密的大山中生產出國防尖端產品,甚至沒來得及給同事、親人留一句話,就匆匆離開了人世,年僅34歲。他也是7105廠第一位殉職的航天人。
劉家親人無法趕到四川奔喪,同事們就近安葬了劉元亮,並在他的墳前特地種了棵樹,陪伴他長眠在異鄉的土地上。
劉元亮孤獨地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這也成為劉紅姐妹一生揮之不去的痛。
時空隔不斷的親情
這是一封紙張發黃的家書,除個別地方因淚水濡溼,字跡有些許散開外,保存完好。50年了,這封家書被劉紅鋪展開一頁一頁小心地夾在一個大筆記本裡。每到想念父親時,劉紅都會拿出來念一念。這是父親劉元亮寫給劉紅的最後一封信,信寫於1970年2月15日。
日思夜盼的劉紅沒等來父親的禮物,卻等來父親的噩耗。1970年4月11日早上,劉紅在外婆的哭聲中醒來,知道了父親去世的消息,那時她未滿8歲,妹妹未滿4歲。
劉元亮的突然離世,讓妻子痛不欲生,更是讓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失去了依靠。
苦難是所學校,家庭的變故,讓不諳世事的小姑娘突然長大。劉紅一邊繼續上學,一邊照顧身體病弱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一天,劉菁哭著跑回家來,說小朋友欺負她,說她沒有爸爸。劉元亮去世時,劉菁太小了,對父親基本沒什麼印象。劉紅從家裡相冊翻出父親的照片,給妹妹講和父親在一起的事,講父親手很巧,吃水果時,用刀可以把桔子皮刻成一個小籃子,可以用紙折出很多動物……
劉紅說,小時候,母親常拿父親作榜樣教育她們。劉紅母親與父親從小學就是同學,劉元亮一直是班上的尖子生。劉紅母親講劉元亮如何努力成績優異,講劉元亮多才多藝、愛運動、會畫畫……劉元亮成了劉紅姐妹心中的偶像。家裡至今珍藏著劉元亮的一張戎裝照。照片上劉元亮濃眉大眼,外形俊朗。劉紅聽母親講,高大帥氣的劉元亮曾差點被挑選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當儀仗兵。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回憶父親成了這對小姐妹苦難生活的慰藉。劉紅說,「每到父親的忌日,我都會寫日記和文章懷念他。雖然父親離開我們50年了,但他一直活在我們心裡。」
人海茫茫的追尋
當年三線建設屬於國家機密,劉紅的母親只知道劉元亮在七機部系統裡工作,單位的具體名稱是什麼、具體地址在哪裡,是幹什麼的一概不知。
劉紅最後一次見到父親是1969年夏天。那年暑假,劉元亮陪身患重病的劉紅母親在北京看病,不滿7歲的劉紅也被送到北京與父母團聚。臨近開學,劉紅需要回湖南。劉紅至今清晰地記得最後一次與父親在北京分別時的情景。
那天天氣不好,突然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冰雹,公交車上的玻璃都被砸爛,劉元亮送她到車站,一路叮囑劉紅要聽外婆、媽媽和老師的話,好好學習。直到火車開動,劉元亮還站在站臺上不停地揮手。「也許老天早就知道那是一次永別,特意布置了一個悲情的場景。」對劉元亮的早逝,劉紅始終無法釋懷。
身心受到重創的劉紅母親晚年記憶力更是堪憂。劉紅依稀記得母親說過父親被安葬在達縣,她曾試著給達縣民政局寫信,因提供不了更多的線索不了了之。2014年,劉紅和丈夫帶著女兒來到達縣,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陵園,也去民政局查找陵園安葬者的名單,希望能找到些線索。但調閱了大量卷宗,都沒有查到劉元亮的名字。聽當地人介紹,達縣三線單位不少,都建設在大山裡,上世紀90年代很多單位都陸續調遷搬走了。
2015年年初,來自益陽老家的一個電話,讓找尋工作出現了轉機。原來老家表哥在搬家時,發現了劉紅母親多年前寄存的一個包裹,裡面有劉元亮的日記等遺物。通過讀父親的日記,劉紅獲得了兩個至關重要名字,一個是劉元亮好的朋友孔令雨,一個是劉元亮的室友胡長明。
2015年4月,劉紅託朋友打聽是否有人認識胡長明和孔令雨。沒想到,兩天後朋友來電話,說胡長明找到了,人在成都,並告知7105廠離退休處的電話。通過聯繫離退休處,劉紅要到了胡長明家的電話。
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劉紅立刻撥通電話:我是胡叔叔同事劉元亮的女兒。電話那頭幾乎沒有沉吟,馬上說:我知道你父親,他們那時太苦太累了,你父親就是太累了。
「那一刻,我仿佛一下子從黑暗的迷宮裡看到一束陽光,感到我找到了父親的家、馬上要找到父親了。」劉紅激動地說。
爸爸,我們來看你了
姐妹倆行走在父親劉元亮戰鬥過的土地
4月26日,聯繫上胡長明後,抑制不住急切的心情,劉紅決定立刻趕赴成都。她給在長春工作的妹妹打電話,約好第二天在雙流機場見面。為了能在父親墳頭燒炷香,說點心裡話,她們已等得太久。
劉家姐妹尋親行動得到7105廠的重視。工廠專門召集劉元亮生前老同事與劉家姐妹相見,講述劉元亮的三線生活和生命的最後時光。當年安葬劉元亮的參與者之一王祖潮介紹,劉元亮被拉到達縣人民醫院已失去搶救機會。幾天後,舉行了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劉元亮就被安葬在達縣人民醫院旁坡地上的一片墳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工廠脫險調遷整體搬到成都,達縣有什麼變化,劉元亮的墳地是否安好沒有人知道。
茫茫大海中的找尋終於有了明確指向。第二天,劉家姐妹驅車前往400多公裡外的達州市(原達縣)。從川西壩子出發,在高速路上跑了4個多小時,隨著山路蜿蜒,青山逶迤,山城達州就在眼前。一路上有些興奮的劉家姐妹期待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位於達川北路的老達縣人民醫院。可是旁邊的墳地早已蕩然無存。滿心的希望化為泡影,劉家姐妹不死心,又找當地政府了解情況。
經當地相關部門介紹,當年城市建設開發這片地時,能聯繫到親屬的墳都遷走了,聯繫不到親屬的,就地作了深埋。劉元亮也就永遠長眠在這異鄉的土地上。望著眼前的濱河路,劉家姐妹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只能喃喃地說:我們來晚了,我們來晚了。
默默站立良久,她們拿出相機,拍下了眼前殘存的山坡和新修的道路,並與父親長眠的這片土地合照,她們希望以這種方式與深埋在地下的父親「合張影」。聽說劉家姐妹的事情後,當地警官被深深震撼,破例允許由他們值勤,讓姐妹倆晚上在曾經的墳地前祭奠父親,寄託她們多年來無處安放的哀思。
為了讓劉家姐妹更多地了解劉元亮,工廠安排她們參觀了掩映在大山中的工廠舊址。行走在當年父親戰鬥過的土地,撫摸著父親付出心血建設的廠房,姐妹倆感慨萬千。「沒想到爸爸離開北京後在這麼隱密的大山中從事航天事業國防工作,這裡的條件這麼不好,但我們從他的日記裡只感受到他對工作的熱愛。」
雖然沒辦法讓父親魂歸故裡,但對於父親的找尋終於有了一個結果,也完成了劉紅姐妹心中對父親一次深度探尋和重塑。「父親沒有一路陪伴我們成長,但我們一直覺得他在天上望著我們,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奮發向上。我們為是航天人的後代而驕傲!」劉紅說。
【責任編輯:龍靜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