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聽到《解除好友2:暗網》這個電影名字,或再瞅瞅它的官宣海報,稍有觀影經驗者,都能嗅出四溢開來的爛片味道。一開始,我篤定地認為確然如此,觀影前幾分鐘,我更加堅定它是爛片無疑,差點提前結束觀影。試想,電影前幾分,觀者只能窺見一些常見的電腦操作畫面,屏幕上是不斷變換的頁面,從郵箱到網頁,從網頁到聊天軟體,然後各種打字和密碼輸入等。中間還夾雜了無數次連結卡頓,像素扭曲,簡直就是一場日常網上衝浪的無節制流水錄製。在網上觀看PS視頻學習教程都不能這麼枯燥吧。這個開場儘管新意十足,卻也無聊透頂。不過,幸好我堅持下來,一個在豆瓣接近8分的恐怖片太罕見了,讓我不能不去一探究竟。
其實電影情節並不複雜,畫面的轉捩也沒有常規「恐怖片」那般一驚一乍,甚至恐怖片最鍾情的背景音樂也被省去。即使如此,看完此片的大部分人還是禁不住會發出「細思極恐」的感嘆,這也是此片影評中頻率最高的詞語。一種脊背發涼的後怕感,正是此片作為恐怖片成功的最好證明。電影全程都保持著固定視角,即電腦或手機的攝像頭,它讓觀影者有種正在視頻聊天的錯覺。整個電影展開的核心和基礎就是網際網路,這些人都沒有面對面的接觸,所有人看到的只是通過網際網路中介而傳來的一段影像而已。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這麼真,也可以那麼假。
在陳述故事前,需要科普一個名詞,即暗網(電影的名字)。何為暗網?百科上的解釋為:(不可見網,隱藏網)是指那些存儲在網絡資料庫裡、但不能通過超連結訪問而需要通過動態網頁技術訪問的資源集合,不屬於那些可以被標準搜尋引擎索引的表面網絡 暗網是深網(Deep Web)的一個子集,屬於深網的一小部分。據估計,暗網比表面網站大幾個數量級。簡言之,它是大家不可能直接通過網際網路直接訪問的網,卻又是真是存在的網。在暗網上充斥著各種變態的犯罪和欲望。我在此截取一段新聞內容為證:以2013年被曝光的"silk road絲綢之路"為例,在這個網站上,可以買到毒品、強制、性奴、兒童色情,甚至是人體器官。用網站創始人烏布利希的話來說"我要創建一個經濟仿真體,讓人們體驗:生活在一個沒有系統化權利使用的世界裡是什麼樣子的。"不受束縛的欲望和資本積累需求,成為暗網存在邏輯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成為暗網長盛的關鍵。
真實的暗網讓人毛骨悚然,皆源於暗網滋生並培養著最惡劣的人性和欲望。《解除好友2:暗網》通過稀疏平常的網絡聊天場景,更為直觀地展現了暗網更為可怖的一面。它不僅黑暗變態,還能像《鷹眼》(2008年的一部美國電影)一樣監視整個世界,並任性隨機挑選犧牲者,演繹一場孽殺狂歡,獻給躲在暗角中無數閃著綠光的眼睛。所有這一切都隱秘不見,所有這一切又全球同步直播。一切似乎又回到《雙城記》中的悖論式開篇,最見不得光和最公開在這個時代同在了。
話歸正題,電影的故事其實異常簡單。幾個好友通過某社交軟體視頻聊天,一開始只是幾個年輕男女的正常網絡視頻聊天。男主角與其他幾位在線好友聊天時說,因舊電腦太卡,自己貪圖小利,拿走了咖啡店失物招領處幾天未被領走的新款蘋果電腦。由於電腦中的所有帳號都設置為自動登錄,男主角得以窺見電腦原主人的一些秘密,諸如價值一千萬美金的虛擬貨幣,接近1T的各種犯罪視頻,且基本都是針對年輕女性的謀殺,而時間最近的一個視頻中正是本地新聞中提到的失蹤女性。隨著電腦秘密的不斷洩出,幾位好友逐漸感覺事態不妙。此外,一個陌生神秘的帳號不斷發來信息,詢問事情辦得如何,錢是否已經收到等等。幾位在線好友幾乎不明不白地被捲入一場龐大的陰謀,他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牽涉到的是一個躲在暗處且龐大神秘的犯罪集團。最終的結果是,幾位好友逐一被這個神秘的集團殺掉,且以直播的方式被殺掉,整個過程類似一場電視真人秀。被神秘犯罪團體殺掉並不新鮮,看慣了這種套路的電影,自然也無所謂恐怖,影片的最恐怖之處在於,他們死得那麼自然,那麼合理,以至於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一個久病於床上的植物人突然停止呼吸(儘管是網絡人為切斷),正常否?一個跟警察打電話揚言搞恐怖襲擊的恐怖分子被當場擊斃(儘管聲音完全是電腦合成),正常否?一個電腦宅男在自己黑暗的地下工作室吊死(儘管是被謀殺),正常否?一個女性連環殺手在大街被車撞死(儘管是通過PS將真正犯罪者的臉替換了死者),正常否?一個叛逆的亞裔女性跳樓,一個暴躁的黑人女性臥軌,這難道不是當代都市最常見的死法嗎?這難道不是年輕人的一種所謂「常態」嗎?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技術高度發達時代,一種可能的、全新的統治形態,一種真與假、好與壞可以肆意顛倒的時代。一個想要反抗卻連對手和敵人都找不到的時代,最後只能留下資本、人性等空虛概念作為替罪羔羊。儘管,西方的哲學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預料到,在後工業時代即電子信息化時代,技術的進步將帶來統治形式的革新,科技的發展將使監視變得無孔不入,社會將變成一種全新的極權形態。但真正通過藝術形式與其直接照面時,還是不由得為之一顫。
有時人們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遠,但我們確然已經在數位化進程當中,諸多大數據的收集,可以從我們上傳的每一句話、每一張圖片,每一個定位地點,每一次消費記錄等等當中搜集信息,並建立有關於我們的性格數字模型、消費數字模型、生活數字模型等等。數位技術的好處在於它可以事無巨細收納所有細節,哪怕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因此也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模型的準確性。它可以精準地預測到我們去一次餐館會點什麼菜!誰會在明天成為我們人際關係網中的主角!甚至是我們明天將會去哪個不知名的角落!吃什麼不太名氣的快餐!上廁所用什麼廁紙等等。當然,它也能讓一個人死得相當合理。因為你的死法符合你的性格,也契合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天衣無縫。技術與人性的最恐怖組合如是而已,如同拉黑一個網友,簡單幹脆、自然而然且徹底消失。這讓我想起電影《美國隊長2》中的主題,九頭蛇們計劃消滅一切有反叛可能的人,它們判定人是否具有反抗性,依據的就是人們留在網絡上的種種痕跡,他們的網絡言論,他們的消費清單等等。只不過,九頭蛇是個鋼鐵直男,總喜歡搞出大動靜,即使是肉體消滅也搞得那麼機械原始,非要整幾艘空天母艦在天上亂射,深怕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幹的,當反派也要當一個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大反派。現在看來,能遇到這種反派,幸甚至哉!